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天,著名作家刘绍棠应邀到南开大学讲学。他讲到文学创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时说:“即使真实的东西,也是有所写和有所不写的,无产阶级的文学更是如此。”这时,一位学生向他递了一张纸条,上写:“刘老师,您说作家要有所写和有所不写,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的就应该给予表现,就可以写。”刘就开玩笑说:“你把你的学生证拿给我看看好吗?”递条子的姑娘呈现迷惑和茫然的神情,刘微笑地解释说:“我是要看看,你的学生证上是不是贴着脸上长疤的照片。”这位姑娘更感莫名其妙:“长疤时谁拍照片啊?怪寒碜。”刘因势利导地说:“是呀!你不在  相似文献   

2.
去一个单位采访。正谈时,对方忽然问:“你写这稿子要钱不要?”问得我一愣。脑子转过圈以后,忙回答:“不要钱”。对方好心地说:“如果要钱,俺给钱。”我一再解释:“不要钱。我写的是新闻报道,不是做广告。”  相似文献   

3.
记得三月间,妻子从娘家韦楼村回来伤心地对我说,邻里韦学梦娶儿媳,汽车响器都用上了还嫌不阔气,又请了几挺“三响枪”,结果枪崩了,伤着三人,一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喜事倒成了丧事!我一思量,很有报道价值,对那些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就急急地从妻子嘴里“掏”得“五个W”,匆匆成稿,发了出去. 一个月后的一天,妻子举着收音机激动地向我喊道:“喂,广播了!”我仔细一听,懵了——咋成了别人写的啦?原来俺“学习班”里的学员郑朝广也得到了这一消息,他可不象我这样急燥,为采访当事人他跑韦楼、上医院折腾了几趟,写成以《说说俺花钱买苦头的体会》为题的来信,也投向了河南电台。虽说我发稿早好几天,但他的稿件角度新,情节生动,比我的强多了。  相似文献   

4.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5.
前年底我家属临时来队,事也凑巧,来队的第三天,基地宣传处要我到海军报社学习,看着疲倦的妻子和刚满3岁的儿子,我真不忍心让他们回去。等我给妻子说明情况后,她却面带笑容地对我说:“永军,你去学吧,俺娘俩明天就回老家,到报社学习是领导对你的信任,俺苦点累点没有啥。”听说要回去,儿子不干了,他拉着我的手说:“爸爸,坐火车人多,俺妈和我是站着来的,我不回去,不回去!”我没法回答儿子,只是紧紧地把儿子楼在怀里,眼眶里浸满了泪水。妻子决意第二天就走。坐在去火车站的公交车上,儿子问我:“爸爸,咱今天上哪儿去?”…  相似文献   

6.
她是谁?是南和县东南张乡后高村的农民,叫王素金。说起邻居们唤她买柴油,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3月的一天,年已50的王素金提着一只天蓝色塑料桶,来到村委会门口排队买挂钩柴油。乡亲们见她也来买油,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她那口子当着咱县三思乡的党委书记,好歹弄桶油就够了,还排队买这点油?”有的冲着她说:“书记家的,还跟俺们争这三斤五斤的油?”王素金说:“俺种地也指着这点油呢。”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报刊纷纷披露了一个消息:女作家张海迪在推出长篇小说《绝顶》之后便封笔不再继续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对此,张海迪说:“我从没有说过要‘封笔’这样的词。”张海迪说,身体状况是她暂时不写长篇的原因之一,其次写《绝顶》动用了大量的知识积累,她要开始再一次学习和思考。“我真希望自己的身体能恢复得好一点,让我再一次尝试一种新的写作。”目前,她已开始写一本作家出版社约她写的书“How to study English”。《中华读书报》6月5日载文明确指出“《绝顶》不是张海迪封笔之作。”  相似文献   

8.
★“河南人”之后的故事 《别拿上海人说事儿》的责任编辑杜强说,你写了河南人我就不能写上海人么? 《俺说你们北京人》的责任编辑阿荣说,我觉得“河南人”这股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我感觉这个事就要过去了。 《湖南人凭什么》的作者周兴旺说,盗版的《湖南人凭什么》成了湖南公安方面的重点打击对象。  相似文献   

9.
在我办公桌上,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我凝视她的艳红,体验她的庄重,感受她赋予我的责任,于是,在共和国的旗帜下,我书写我的新闻篇目,人生日记。我是从企业进入新闻圈的。在这以前,我下过乡,读了大学。当一名人民的记者是我早就有的梦想。我曾不止一次地捧着“学生证”或“工作证”说过:学生证、工作证,什么时候变成一张记者证?!此事成了亲朋好友至今仍在提起的一段往事。幸运的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真的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而神圣的殿堂。1983年初,我成了一名地市报的记者,开始用笔代步冲刺人生目标。17年中,我写了…  相似文献   

10.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11.
传媒     
《中国青年报》日前发表王少磊的文章《是媚俗,不是亲和力》说:南京的一个文艺调频节目,有个栏目叫“哥德巴赫猜想”,主持人说个“脑筋急转弯”,然后让观众参与。我最近听到的一次节目是这样的:女主持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而由男女主持分任角色并模拟现场音响——小强坐公共汽车,旁边空了一个位子。有位姑娘上车,取出高级纸巾拂抹座椅,她俯身就座时,“一件意  相似文献   

12.
老婆时常揪着我的耳朵问:“余阿毛,你这辈子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总是满脸委屈地说:“不就是给你写过一点嘛。”她总是露出不屑和不信的表情。她这样是有理由的。我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自己也记不清了。假如把它们都收集起来,我相信可出一本厚厚的书。遗憾的是,它们恐怕早就被人撕碎扔在风中了。但有一封情书,是我亲手撕碎的。  相似文献   

13.
俺老伴叫宋一兰,58岁了。你别看她是文盲,可俺的笔耕生涯里还多亏有了她。且不说家里家外的活她全包,就是写作上的事,她也是俺的好帮手。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我朝夕相处,她也知道点新闻报道的门道。  相似文献   

14.
十年来,天津某预备役师宣传干事王立华执着地耕耘在自己所热爱的新闻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份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回望走过的岁月,她说:再给我这样的10年青春,我依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样的岗位。“那一年,新闻作品终于超过了散文”读大学的时候,王立华平均每个星期要看两本文学书,而自己写的“小豆腐块”也经常在媒体上发表,其中几篇更是被教授看中,拿来当范文讲。可是谁也没想到,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散文却成了她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毕业刚分到部队那会儿,团里的政治处主任就给她下达了任务:“小王啊,你是我们这儿第一个科班出身的新闻干…  相似文献   

15.
翻开今年第七期《新闻战线》,《好党员刘衡》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心情非常激动。对于刘衡同志,我既陌生,也熟悉。说陌生,因为我没有见过她,同她没有过任何来往;但是我对她又是熟悉的,因为二十年来,我常听人们谈起她,大家说她“犟”、“死不承认自己是右派”、“太吃眼前亏”……逐渐地我对她产生了兴趣,有机会就要打听她的消息。当时人们在谈起她的时候,语气间没有憎恨却是同情,是呀,这么一个老党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象刘衡同志这样坚决不承认的是少数,因此她吃的苦头也最大,作为一个女的,我也就特别同情她。后来听说刘衡同志的右派问题被改正了,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但是她后来又怎样了呢? 凡是刘衡同志写的文章我都读,我的好奇心变为亲切感,我对她产生敬意,从她身上受到  相似文献   

16.
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六十年代的一个春天,我去林县石板岩供销社采访山区女货郎王花竹。听人介绍,这位年轻的姑娘经常翻山越岭,为高山小村的群众送货上门。有的同志还说:“花竹聪明伶俐,勤劳艰苦,长得又秀气,就象开在石板岩上的一枝花。”采访前我就在构思着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崇山峻岭,羊肠险道,女货郎灵巧的身影,轻盈的步伐,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笑声……第一次见到王花竹,是在她的家里。她已经结婚,有了一个孩子。只见她头裹花毛巾,身穿布棉袄,完全是山村妇女的打扮。住室也很简陋,一条长绳上还挂满了尿布。刚见面,眼  相似文献   

17.
我从前是这样说过:“任何一个孩子,照我的方法,都可以成为写作天才.”这样说,很像一个江湖骗子.现在很多孩子不要说当什么天才了,就是要他按规定完成作文,就愁眉不展.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错不在孩子,而在我们的评价标准.我当时写这些话的时候,的确是蛮激动的,蛮确信的.那天醒得早,想到这个,就睡不着,早上5点钟起来,一气写了三个小时.可以想见,当时我说的和想的完全一致,不是存心要骗人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记者,在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而献身的总目标下,应当有何追求?新华日报社的老社长金靖中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说:“我毕生追求的,无非是一条,尽可能使我写的新闻报道合乎实际。”此话是他数十年的经验之谈。他解释说:“有些报道,虽然在一段时期中可以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过了一段时间,它的破绽就渐渐显露出来。”所以,新闻报道要合乎实际,对于记者来说,“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但同  相似文献   

19.
假如你翻看我的见报剪贴本,就会发现:上面尽是些方方块块的“火柴盒”,60余篇稿件竟无一超过1000字的。我参军后刚下连队时,恰逢驻地乡党委在我连举办一期为时半月的“党员培训班”。于是,我草草地采访后赶紧写稿。事实材料不够,空泛议论来凑,两天写成四千字的《鱼水新歌》。结果当然很简单:虽未填进编辑同志的废纸篓,却重新在我这里报了“到”。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打“小”的主意了。前年8月,战友小朱家中不幸失火,想向我借点钱以解燃眉之急,我身边有钱  相似文献   

20.
仅用三年多时间,只读过初中的我就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400多篇新闻作品,还当上了多家报社的特约记者。很多战友让我透透“谜底”,我对他们说:“是连长将俺‘骗’上了成功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