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经元善是近代著名的慈善事业家。他所倡行的义赈活动规模大、范围广、募款多,对近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879—1880年直隶连续遭受水灾,他筹措巨款,设厂赈饥;并于1880年亲赴直隶赈灾,注重兴修水利,消除灾源,提出治河代赈说;通过赈直,经元善上连炙手可热的清朝权贵,如李鸿章等,把自己的事业从上海一隅扩展到了全国范围。1880年成为他人生和事业的重大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庚子之变”后,八国联军、散兵游勇以及土匪强盗在京津及其附近地区烧杀抢掠,导致难民大增,而清政府无力对灾民进行大力救济。以上海绅商为主组成的救济善会、济急善会等民间慈善组织,发动东南各省民间力量,大力组织义赈,有力弥补了官方在非常时期社会救济的暂时缺失,表明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在非常时期民间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明朝前期在备荒赈灾活动中,政府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官方赈济系统的运作过程中,从一开始便不乏民间行为的参与。自宣德年间开始,官方赈济系统渐趋于无力,因而官方开始劝赈于民间以期减轻自身的施赈压力。正统以后,民间赈济的地位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上海仁济善堂对外地的灾荒进行赈济的历史由来已久,清朝时期的义赈,更多带有民间自发色彩。民国时期,民间的赈济活动与国家意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政府机构相比,民间慈善团体在赈款数量、工作效率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先秦开始即有慈善记录,宋代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但官方色彩较浓厚;明清时期民间慈善机构有大规模发展,在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其作用超过了官方慈善机构。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慈善事业在长达30余年中不复存在,其中既有国家包办社会慈善事业的制度原因,也有因公有制条件下的普遍贫穷导致民间无力涉足慈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民间慈善事业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当前中国发展民间慈善事业需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需要政府放宽政策,需要法律支持,更需要引导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期,政府财政乏力,传统官赈衰微,爱国人士大力倡导,民间义赈组织兴起。义赈机构充分利用近代化的新型交通工具,新型通讯工具和新型的传播媒介,凭借其宽阔的筹赈视野,灵活的筹赈手段,多样的施赈方法实现了荒政理念由传统向近代的跨越。  相似文献   

7.
岳阳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以及各种人为因素导致灾荒不断。民国以前朝廷和各级官员为救灾民于水火,采取了多种赈灾救灾措施。从赈源上主要有朝赈、官赈、民赈;在救灾方式上主要采取急赈、平粜、赈贷、工赈等。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民间甚至一些官员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亦采取巫术救灾。  相似文献   

8.
近代宁波慈善事业相当发达,是地方社会的重要活动领域.慈善事业的广泛开展使地方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整合,社会凝聚力大为增强,有效地拓展了民间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成为地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清代是潮州历史上水患最为严重的时期,而官方的赈济活动未能满足救灾的实际需要。由地方绅、商、民以及民间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组成的民间救济体系,以其及时性、多样性、公益性、持续性等特征,在清代潮州地方防灾抗灾及灾后赈济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赈的不足。从官方与民间救济力量的消长和互动,可以反映出清代地方社会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0.
1917年,京兆、直隶发生水灾,中国红十字会展开赈济活动。在这次救援活动中,中国红十字会筹款募捐,散放急赈、冬赈总计达2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灾害对京直社会的冲击,显示出民间社团在社会救助中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1.
李娟 《中学教育》2009,(7):55-57,54
清末新学制的颁布促进了中学教科书的编译,形成官、私分编教科书的局面。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机构编译的中学教科书,注重编写的科学性、体例的创新性、内容的进步性,成为新式中学教科书的范本,并受到清政府的审定。我国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改革教材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实行国家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和对中小学教材审定制,这与清末民间教科书的编译与审定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回响与印证。  相似文献   

12.
北洋政府时期,华北地区灾荒频仍,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随着政府控制力的减弱,国家赈济职能衰退,民间慈善组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开始替代政府行使救济灾民的职责,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一旦遭遇天灾,对农民的生命财产将会造成巨大的打击,以中国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为代表的民间慈善组织,以挽救生命为职志,勇于挑起慈善救济的重担,并把以工代赈、教养兼施等西方慈善理念引入到我国,改变了传统灾荒赈济模式。当然,民间慈善团体的赈济效能并非完美,他们所筹发的善款、物资相对于庞大的赈济支出而言微不足道,但他们传播新式慈善理念和救济方式的行为,有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民间力量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公共教育权力的变迁与教育政策的有效性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 ,许多国家都在发生着公共教育权力的变迁。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进程中 ,也发生着公共教育权力的变迁 ,并产生新的教育社会关系和教育问题 ,如政府选择与非政府选择的关系、公益与私益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解制与规制的关系等 ,从而对教育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教育政策要有效调整新的教育社会关系 ,有效解决新的教育问题 ,必须改革教育政策活动范式 ,做出新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国际人格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概念,它并没有把非政府组织排除在外。实际上,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间接的方式影响了国家和政府间组织的决策,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际人格。非政府组织“民间性”的特征决定了其法律人格受到严格的限制,但不应以此否认这种人格的存在。本文从国际人格的概念说起,分析了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作用,从而引出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并指出非政府组织的法律人格是在其与国家、政府间组织的国际合作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对公立高校民办二级学院办学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公立普通高校内设立民办二级学院这种新的办学模式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悄然兴起,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民办二级学院的产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是我国对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认识和实践上的逐步深化的必然结果,民办二级学院办学中带来的教育公益性与资本寻利性的矛盾,必须通过规范办学的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关系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自身和外部条件的双重作用,北京地区的慈善组织从以施养为主的传统救助模式转变为以教养为主的新型救助模式,即不仅注重传授谋生技能,而且积极灌输和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知识。慈善组织传统救助模式的转型过程,从一个侧面再次印证了这样的事实: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并非简单的"冲击-回应"的结果,而是内外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晚晴潮州商人和商人团体的慈善活动除了社会救济,还有兴办新式学堂和捐助医院等公益事业。以商人为主导的潮州慈善事业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汕头开埠后,西方事物和西式慈善理念的传入极大地影响了商人的慈善活动,陈雨亭是晚清潮州巨商,他的慈善活动展现了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展开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的掘起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两个显特征。在人类社会由分散状态走向统一整体的道路上,全球化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有着密切的互动联系:一方面,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全球化进入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而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自下而上地主动导向世界的多层次、广泛联系,为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张謇对慈善事业提出许多改革主张,并投身于慈善活动。他主张拓展慈善事业的社会功能,改革救助贫民的方式,转变筹集慈善资金的观念。在具体的慈善活动中,他采用西方慈善机构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的善堂,设立贫民工厂等慈善机构以教授贫民生存技能,并开辟了新的资金来源。张謇的慈善思想与活动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清代是贞节观念发展到极致的时期,新出现的慈善组织——恤嫠会或清节堂,旨在救济或收养那些贫苦无依的年轻寡妇。江西在清代共设立了4个清节堂,且最早的清节堂创立于1872年,在管理上是以官督民办为主,但官府并不直接参与清节堂事务的管理。清节堂有三种社会功能:收养贫困的贞女、节妇,保护自愿守节的孀贞,以及帮助入堂节妇抚孤养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