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何为"佛系"?该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其中介绍了"佛系男子",后来又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女子""佛系子女""佛系父母""佛系追星""佛系生活""佛系乘客""佛系学生""佛系购物""佛系恋爱""佛系饮食"等一系列的词语。"佛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状态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龟兹石窟存有多幅"佛受九罪报"题材壁画,表现的是佛前世的"恶行"和所得的果报.本文从"佛受九罪报"内容入手,结合龟兹壁画进行考释,并对与"佛受九罪报"相关的几个佛教思想理论问题作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对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相中第三初转法轮塔、第五给孤独园塔中的三佛图像,学界有"三身佛"和"千佛化现"两种认识,本文通过对笈多朝至波罗朝时期相关造像题材的比较研究,认为二塔中三佛图像表现的都是"舍卫城神变千佛化现"的题材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人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那么,到底什么是"三宝殿"呢?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以佛讲法,僧保守之,此三者具有互相联系的神圣关系。通俗地说,"佛"指大知大觉之人(也说,佛指释迦牟尼),"法"即是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和宣扬教义之人。三宝所在之殿,就是"三宝殿",也称"三宝地"。其中,"佛"是佛事活动的场所,例如"大雄宝殿";"法"是珍藏佛经的处所,例如"藏经楼";"僧"是和尚燕息(睡觉)之处,例如"寂  相似文献   

5.
江藩从"谨守庭训"不敢辟佛,到积极入世寻求"终南捷径",再到"不可辟佛"交游佛氏中人的坎坷一生表明,他始终处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之中。在乾嘉汉学"斥佛辟老"的整体学术思想氛围下,《伴月楼诗钞》折射出江藩慕世之心及出入佛学的思想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言背后通常反映了一定的语言文化及社会文化,随着网络流行语"佛系X"的广泛传播与应用,逐渐形成了类似"佛系X"的词语模。本文先探究"佛系"的来源与发展,从词语模的角度分析"佛系X"的语义、语法、语用等特点结构和功能,最后探究其流行的因素与机制,以了解其应用价值和流行价值。  相似文献   

7.
《消灾经》是《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佛说大威德炽盛光如来吉祥陀罗尼经》和署"不空译"《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等佛经的统称。结合大理国写经《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中"大威德炽盛光如来启请次第"等相关新材料,可知《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形成于8世纪20年代至中叶前,出现最早。《佛说大威德炽盛光如来吉祥陀罗尼经》和《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都可溯源到该经本。前者节录自《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形成于844年之前,历代藏经中未见;后者虽署"不空译",但实际上形成于9世纪晚期至10世纪70年代(972),并非"不空译"。  相似文献   

8.
韩愈作为中唐时期的传统知识分子和儒家士大夫,"排佛斥道"是他的社会责任,"近禅染佛"又是其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与佛教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从韩愈的人生经历和诗文作品考察他与佛教的关系,揭示他"借佛排佛"的事实和原因。  相似文献   

9.
藏族当代文学经历了中国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文革风暴之后,显现出蓬勃发展趋势,以"新文学"思想内容代替旧时代佛典文学思想,继承了佛典文学优美文体之优点,摒弃了佛典文学的"利他"说。  相似文献   

10.
<正>给大家讲个恐怖故事:一夜之间,那些好吃懒做的女孩都开始自称佛系中年少女了,是不是有种八戒修成正果的感觉?"最近我国"佛门"突然多出了几千万个群情激昂的新弟子,他们高喊:"我们老了!我们要养生!"奔三路上的中国"九○后"正急着归化到中老年群体中,起码在朋友圈里他们脱发、腰椎间盘突出还挺油腻。一时间连佛教基本理念都搞不清的营销号言必称"佛系",社交平台上佛系买家、佛系追星、佛系养生、佛系恋爱瞬间火爆异常,  相似文献   

11.
随着"佛系"文化在网络的泛滥,其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的追捧,"佛系青年"大学生现象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了解"佛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分析其形成因素,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近来,"佛系"一词很流行,广大青年人用"佛系"这个词语来表达看破红尘、不争不抢的处世态度。这个词语似乎与佛教经典《坛经》中的"破除执念、欲望"等相对应,其实它们之间完全没有联系。"佛系"是年轻人用以自嘲的玩笑话,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而《坛经》告诉我们对世事的顿悟是自内而外的,需要从我们内心找到使自己不会为外物所动摇的力量。我们要分清"佛系"与"佛教"的区别,如果追求清净无争的生活,与其空喊"佛系",不如去读佛教经典,从中悟出人生道理来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3.
当下流行于青年中的"佛系"文化,表面上看是一种从容淡定的人生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消极被动心态的折射,"佛袍"下掩饰的是精神内虚。鲁迅的生命哲学以"立人"为核心,关注着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一种进取的、发展的、创造的哲学。借助于这一文化资源,不仅能够榨出当代青年"佛袍"下面藏着的"小",而且能够开掘出他们内心蕴藏着的"大",启发广大"佛系"青年脱下阴冷的"佛袍",从狭小的生命格局中挣脱出来,在广大的社会与时代中追求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佛系青年"文化现象日渐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和热点,值得我们分析、研究、探索与反思。通过阐释"佛系青年"文化现象之表征,深刻探究"佛系青年"文化现象之生成逻辑,提出我们需要辩证地理解该文化现象,珍惜行进中的中国,放飞青春梦想,辨证看待"慢就业"。  相似文献   

15.
禅宗"以音声为佛事",十分重视音乐艺术的运用,特别重视佛曲在弘法、化众、修行中的功能。在唐代,礼佛、娱佛的音乐演奏活动兴盛,奏唱佛曲已蔚然成风,对后世的佛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佛曲的不断俗化,使佛曲俗化中的俗曲在寺院中、僧人中流传开来,不少禅师用俗曲"唱道"与"授徒",用俗曲喻禅说禅也成为禅师上堂说法中的一大景观;而一些禅师对世俗歌舞表现出浓厚兴趣,并从理论上概括和诠释了世俗歌舞对于佛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三武灭佛”看道教排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上,佛、道两教长期争斗。道教排斥佛教,一般从纲常伦理、夷夏之辨、王道政治三方面发难,并企图借帝王之手打压佛教。道教排佛是"三武灭佛"的诱因,而非根本原因。"三武灭佛"并不是宗教信仰纷争的结果,主要是佛教势力与专制皇权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势力强大的佛教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财富、人口等宝贵社会资源,危及到了封建统治。佛、道最终走向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7.
正听说第一批90后头发掉光去出家了……于是各种款式的"佛系"新鲜出炉。比如佛系上班,上也行,不上也行;佛系恋爱,恋爱也行,不恋爱也行。他们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知道你是哪种级别的佛系者……不妨一测。  相似文献   

18.
"佛系"一词看似潇洒豁达,实则是青年学生信仰缺失、心理动力缺乏,面对巨大生存焦虑的防御性表现。"佛系"现象的爆红,既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矛盾和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又有心理需求缺失等复杂的个体心理因素。对"佛系青年"的关怀和引导,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对"佛系"话语的重新释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积极心理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正向的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正>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佛狸祠下"之"佛",目前读音较为混乱。在网上搜索发现:有按古音读为bì的;有按今音读为fó或fú的……公开发表的讨论文章也如此,有人主张按古音读为bì①;有人主张按今音读为fó或fú②……主张按古音读为bì的主要理由是:1.古无f说——上古没有f一类轻唇音,"佛"读如"弼";2.古音通假说——"佛狸祠"名称来源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相似文献   

20.
佛教在吐蕃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发生过两次灭佛事件,其中后一次朗达玛灭佛,导致吐蕃境域"无佛"现象长达近一个世纪,给藏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最为深远的社会历史影响。本文认为,朗达玛时期之所以发生灭佛事件:佛教的过度发展是根本原因,经济问题是重要原因,政治问题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