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创新思维来审视、把握党报新闻业务改革,需要在编采机制、办报思路、报纸版面、报道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重塑编采运行机制 在新闻业务改革中,聊城日报社对编采运行机制进行了探索:一是整合采访部室,将记者部、摄美部合并为新闻采访中心;二是实行版面主编制.各版面主编负责版面新闻的策划,为记者和通讯员设计采访思路,协调文字、图片报道.2006年以来,编辑部和采访中心经过周密策划,实行编采联动,强势推出了一系列大型专栏,特别是在推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县(市区)精彩之笔"专栏时,编采互动的运行机制显示出强大威力,在十几天时间里,《聊城日报》以《一张白纸绘出五彩产业》、《一根杠杆撬动产业升级》等为标题在头版醒目位置连续推出9篇深度报道,编辑部为每篇深度报道配发有针对性的点评,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冲击力.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2008,(2):26-26
张志安博士的新著<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近日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此书刚出不久,便被<新快报>评为2007年十大好书之一.  相似文献   

3.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深度报道方式。它发端于1972年《华盛顿邮报》记者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西方新闻界习惯将调查性报道与揭露、曝光划等号,如美同新闻学者罗伯特·格瑞斯认为,调查性报道一般是报道某些人或某个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李梅  王倩楠 《今传媒》2016,(1):16-18
2015年以来,数家传统媒体纷纷调整或撤销了其深度报道部,从而使深度报道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深度报道一度被视为传统媒体的救命稻草,此次对深度报道部的动作,被认为是传统媒体自断命脉的做法.其实不然,对深度报道部的调整,实则意味着传统深度报道的终结,新型深度报道的开启.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新型深度报道要适应新的媒体形式,必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而作为深度报道中曾大放异彩的调查性报道,在大数据时代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吴迪 《新闻前哨》2010,(9):35-36
在党报深度报道业务的实践过程中,多家党报通过开设调查版面、创办深度报道子媒体、成立特别报道部等多种方式逐步展开了深度报道业务,本文将结合深度报道的基本属性和党报的基本业态特征,从选题策略和体制策略这两个方面对如何提升党报的深度报道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调查记者”是指主要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在中国,它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分量重、关注广泛。  相似文献   

7.
张志安  朱玉 《青年记者》2007,(17):28-30
无论中外,深度报道尤其调查性报道始终是传媒竞争的利器,也是职业记者的至高追求。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开设"深度报道精英访谈"专栏,由本刊特约记者张志安先生担任专栏主笔,与国内外深度报道精英进行深度对话,探讨职业意识、分析传媒个案、总结报道策略、纵论行业变局,以期给读者提供转型社会中国深度报道实践的独特景观和深度思索。  相似文献   

8.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法,已成为新闻发展的一大趋势。有资料显示,在英国、法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媒体上,深度报道已占到了50%以上的新闻版面。而美国的一些媒体,深度报道甚至占到了70%以上的版面。我国的深度报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和地方各大  相似文献   

9.
电视调查性报道以"探寻事实真相"的理念在新闻报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记者利用电视媒体为探寻那些试图被隐蔽的事实而独立展开调查、最终获得真相的深度调查报道.  相似文献   

10.
常玲 《记者摇篮》2008,(12):46-47
一张报纸的高度、思想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深度报道水平。2005-2007年,沈阳日报尝试辟出“深度版”,将该版面作为提升报道质量的一个“大项目”来抓,并尽可能将可操作深度报道的人力资源相对集中,形成一个攻坚团队,再赋予它适度的灵活体制和考核政策,希望以超常规的动作方式实现地方党报深度报道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党报深度报道模式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党报新一轮改版中,强化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并以重点版面推出,是各家党报改革的一大亮点。因为是一种尝试一项探索,所以也没有什么成功模式可供大家参考,为此,各家党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走出了自  相似文献   

12.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深度报道形式,为越来越多的媒体所注重。但值得提醒的是,记者在进行调查性报道时,应把握报道的底线,从而使报道经得起实践检验,更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07,(24):118
在改革开放50年即将来临前夕,一本纵向回望50年新闻业实践轨迹、横向呈现多元化职业意识的深度报道新著《记者如何专业 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近日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  相似文献   

14.
傅海 《中国记者》2012,(5):119-120
调查性报道是美国重要的深度新闻报道形式,有"灯塔"和"望者"的功能。本文较全面地了介绍美国调查记者编辑协会的建立过程、运作形式和主要服务项目,通过对比中国现阶段的调查性报道记者生存状态、调查协会横向合作水平和方式,指出美国调查记者编辑协会对中国新闻业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记者摇篮》2006,(10):11-11
《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的创办与发展,掀起了新闻事业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的热潮。主题性调查报道是其形式之一。主题性调查报道的选题多是社会热点问题,通常会采访专家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原因的分析,以及寻求解决的方法。它简单的典型结构就是:有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就《光明日报》2005年4月27日,第7版专访《别让上体育课变成看体育课》一文来说,首先文章先指出一个现象:在学校上体育课时,部分学生在聚堆聊天。当问到是否喜欢上体育课,一些学生说:没意思,体育只是副课,换一下脑子而已。记者针对…  相似文献   

16.
孙愈中 《声屏世界》2008,(10):56-56
常见的深度报道有评述型深度报道和调查型深度报道。从内容上分,有解释性报道、成就性报道、话题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典型性报道:从形式上讲,除了单篇报道之外,还有系列报道、连续报道、追踪报道、组合报道等。  相似文献   

17.
薛建国 《传媒》2010,(12):69-71
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纸媒带来深刻挑战.因为在快捷和直观上无法匹敌,所以无数纸媒把加强深度报道视为应对之策.于是出现一种怪象:一条缺少新闻内核的东西,往往被放大做成一个或多个版面.看似热闹,实为新闻泡沫.新闻深度不取决于文字的长短和所占版面的多少.认识这一点并不难,但要成就有深度的新闻作品,功夫还得下在"亲历"和"调查"上.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9,(1):88-100
本文采用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路径,运用各类文献材料考察了起源于美国的调查性报道导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关注这一过程中观念、实践与话语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自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调查性报道观念经过语言转换被收编到中国政治文化的语境之中,但并未被中国新闻业界和学界的主流所接纳。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业开展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调查性报道实践,这些实践大都在舆论监督与深度报道的话语之下展开,调查性报道的独立话语尚未形成,记者也未能以调查性报道的规范性要求来反思自身行为。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闻调查》等调查性电视节目的创办以及《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向深度调查报道转型,中国新闻界的调查性报道实践日趋活跃,关于调查性报道的话语意识逐渐形成。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联系日益密切,借助共同体的话语建构,调查性报道的实践经验被提炼成公共知识得以传承和扩散,最终使得调查性报道观念在中国落地生根,助推了中国新闻业的专业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张娜 《新闻知识》2006,(5):58-60
调查性报道是以记者调查为主要形式,对被遮蔽的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理论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美国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是报纸媒介扬长避短与电子媒介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媒介开始尝试将深度  相似文献   

20.
深度报道并不是被移动互联打败的,从根本上说,是深度报道的质量出了问题。深度报道的式微对一个怀有新闻理想的人而言,深度报道是个很有吸引力的词汇。它所代表的不只是一种新闻文本,而是一种新闻专业主义的载体。这犹如央视五套关于足球的新闻很多,但唯有《天下足球》可以被称为"最纯粹的足球新闻"。纸媒兴盛时代,尤其是本世纪的头十年,不管是都市报还是中央级纸媒,纷纷开设了深度报道版面,深度报道记者的数量也急剧增长。由于深度报道操作周期相对较长,很难保证每天都有有分量的报道呈现,所以深度报道版面不定期或者间隔式推出。例如《中国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