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评沈德潜在唐诗学上的建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沈德潜的唐诗观是在唐以来诗论的影响.尤其是在“宗唐宗宋”之争的背景下形成的.他能接受前人合理的论见,克服明显的偏颇,宗盛唐、主李杜而不排斥中晚唐;重诗的法式声调,更重气格神韵.他在唐诗学上的建树还表现在他所编选的《唐诗别裁集》对唐诗的普及和研究有较高的价值;他在该唐诗选本以及诗话《说诗(日卒)语》中理出了唐诗各时期、各体的发展线索,对唐诗作品的精彩之处多有揭示.要之,他在唐诗学史上的贡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唐诗在明代曾经出现过接受的高潮,整个文坛莫不以唐诗为宗,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唐诗的氛围,“集唐诗”就是这个氛围滋润下的产物。它在早期的传奇中承担了下场诗的功能,在晚明时却转换了功能,担负起传奇作家表达哲学思想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石延年和胡归仁是北宋最早的集句诗人,他们的集句诗具有多方面的开拓意义:开创了“集”众多诗人之“句”的新风气;写出最早的“集唐诗”;开始采用五、七言近体诗的形式;不但用集句诗抒情言志,而且还将其作为调笑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清代洪升<长生殿>下场集唐诗无论是内容上的贴合还是形式上的齐整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值得关注.本文从下场诗的演变概况,下场集唐诗四句组合是否完美、与作品的该出内容是否贴合以及在文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浅谈<长生殿>的下场集唐诗.  相似文献   

6.
现存唐代人编选唐诗的资料共13种,《搜玉小集》是其中的一种。从所选诗人的生活年代看,大致可推定此集的编选年代最晚不晚于天宝末年。这个集子选编的主要是初唐诗,所选诗歌从题材上可分为奉和应制诗、边塞诗、闺怨诗、述怀诗、岁时应景诗等;其中近体诗36首,古体诗25首;伤感、愁苦、哀婉是主调,劲健、清新、欢快是辅调。《搜玉小集》选录了不少初唐诗坛的优秀诗作,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初唐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唐诗中以吟咏春天为题材的诗,即咏春诗,是散布于唐诗这片园地中的朵朵芬芳的小花,它们在诗歌王国的春天里竞相绽放,色彩缤纷,香气四溢,成为唐诗苑林中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8.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禅与诗从六朝开始即紧密关联。禅与唐诗合流是唐代诗歌重要的审美现象,禅对唐诗发展影响至深。本文先简论禅与诗之关系,后以历时性角度对重要诗人诗作进行浅析,希图对唐诗能有更深层的晓悟。  相似文献   

9.
明末郭濬所编的《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参考了唐汝询《汇集唐诗十集》合编明代具有影响力的唐诗选集的做法,将高棅《唐诗品汇》、李攀龙《唐诗选》两种唐诗选本用新的体例进行合编,且将李《选》独选的篇目及郭濬自认为属于唐诗“正声”而高、李二人漏选的篇目增入。注释及评语方面,高棅《唐诗正声》原编收录评语计27家,以唐宋间最多。而郭濬本精选评语23家,以明代评语最多,高氏所收评语大多汰去。此外,郭濬又将高、李两种选本中属于“平调”的诗作别编为附录,附于每卷之后。选诗的增删和评语的辑选,体现了郭氏作为晚明唐诗选家有别于明代前期以高棅、李攀龙为代表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唐诗研究大家中,闻一多是一位既注重借鉴西方的学术方法和文化观念,又注重挖掘唐诗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学者。通过研究,闻一多提出“诗唐”、诗人人格与诗的风格统一、诗具有怡情养性功能、律诗是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特点的诗歌体裁等唐诗的民族文化特征。闻一多对唐诗民族文化特征的认识与其思想上的民族主义文化立场有因果关系。他的唐诗研究也给予我们当代的唐诗研究以深刻的启示:我们既要勇于接受和积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又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术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以诗入乐”是唐诗歌曲的主要形式,在运用时又有“撰写合乐”与“选诗合乐”之别。这种歌曲形式之所以盛行于唐代,是由于燕乐的高度发展,为“以诗入乐”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乐调源泉。  相似文献   

1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唐诗的繁荣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诗体大备,名家备出,流派众多,题材广泛,作品丰富,流传广泛。那么唐诗为何如此繁荣呢?继承我国古代诗歌传统是唐诗繁荣的前提条件。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诗的王国。诗是中国古代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唐以前诗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艺术经验。如有《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楚辞》的浪漫主义手法,有汉魏诗人学习变风雅讥刺政治,学习乐府反映民生疾苦的经验,也有六朝描写山水田园及运用声律、对偶、平仄等艺术技艺的经…  相似文献   

14.
以往在“以诗为词”的探讨中虽然涉及到了苏词和唐诗的关系,但局限于其豪放词与盛唐诗的联系,关未就此展开苏词与唐诗关系的全面考察。苏轼词和唐诗的关系可以由中晚唐诗追寻到盛唐诗。就其与中晚唐诗的关系而言,集中在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能提供字面采择,更因其寄托了身世之感;就其与盛唐诗的联系而言,集中在李、杜诗歌,其中李白的读对苏轼豪放影响很大,杜甫的诗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苏轼婉约词。此外,苏词还以唐诗为中介接受了陶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所选受高榛《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试图整合高、李二选之长,选出“于唐诗或庶几矣”之选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仍表现出明代“尊尚盛唐”的主流选诗倾向。然究其选诗标准的生成,则与明末唐诗选本的时代评判有着重大关系。而其诗学理论则上祧严羽、杨士弘,近尊高榛、李攀龙,展现出一条明显的沿袭轨迹。  相似文献   

16.
下场诗是戏曲特有的表演程式,为剧中人物下场时所念的诗。它在戏曲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即从最初的很少采用下场诗到文人参与创作带来的精致的集句形式。《长生殿》的下场诗就是用集唐诗写成的,洪昇多采用唐诗中的清词丽句来写作下场诗,并能与剧情高度贴合,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皇艳敏 《文教资料》2013,(12):10-12
古典文学中,诗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而和歌是最具有日本民族性代表的文学样式。本文以中国的唐诗与日本的《古今和歌集》为对象,比较了唐诗与和歌在爱情诗这一共同的主题上表现出的异同及与此相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只是”一词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是存在着差别的。唐诗中“只是”一词出现频率增加,并有多个语意现象出现。本文以李商隐《乐游原》诗中的“只是”一词研究为契机,探讨了唐诗中虚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共选录278位诗人的1 940首诗。杜甫诗歌255首,居首位。从五言古诗到七言绝句,七种“体裁”并选杜诗。所选古、律并以杜甫居首,绝句则未列前茅,不及李白、王维诸人,甚至在文学史上声名并不显赫的王涯,所选绝句亦高于杜甫。充分体现出沈氏对杜甫诗的定位:兼备众体而特擅律诗,绝句则稍逊。杜诗在《唐诗别裁集》中的定位,则与沈氏论诗力倡“格调”紧密关联。“格调说”强调情旨的“温柔敦厚”并“怨而不怒”,在语言上则要含蓄慰藉,措辞温婉且格律严整。《唐诗别裁集》对杜诗的编选凸显出沈德潜在诗学上的独特眼光,其对杜诗的接受显然是基于杜诗契合沈氏“格调”诗学的理想典范。  相似文献   

20.
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是中国诗学史上一部久负盛名的经典唐诗选本。其编选原因客观上是由于社会当时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的选本未善.以偏救弊;主观上是因为沈德潜的个人爱好,他希望通过此选本垂示准则。以达发扬诗说、重振诗教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