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古代的养生学到今天的老年保健学,概括起来,有两个对立而矛盾的概念:一种强调“静”,一种强调“动”。前者,提倡节食、素食、寡欲、谈泊、静坐……,后者强调运动、锻炼、营养、工作、社会接触……。那末,究竟应该是“静”还是应该是“动”呢? 何晏道:性静者多寿考在我国古代,提倡“静”的养生观居多,其源渊与黄老哲学、道家思想有关。讲究素餐、节食、寡欲、淡泊、静坐、甚至“龟息”。儒家也多讲究“仁者寿”(《论语雍也》)。何晏说:“仁者无欲故静,性静者多寿考。”朱焘也说:“(仁  相似文献   

2.
孙利华 《今日科苑》2006,(11):79-80
通过阐述《论语》里的仁的含义,与仁德、仁政关系,具体论述了孔子通过贤者(即仁者)以仁德实施仁政是其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其主流而言,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尚书》说:“民为所欲,天必从之”,说的是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意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的孔子,更是重视人的因素。他提出“仁”的概念,建立了“仁学”。据统计,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有104处之多(也有人认为109次),而“礼”字出现15次,“天”字出现20次,“天命”只出现3次。可见,讲得最多、解释得最多的是“仁”。  相似文献   

4.
孔子生死观的本质就是仁学生死观。他对待生死强调知天命和顺天命的超道德价值,提倡人们面临生与死、仁与义的抉择时,不应贪生怕死,而应为追求心安德全的超道德境界当死而死。提倡君子之息和身死心存,为实现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努力行仁;孔子站在人生现实的角度上考虑,提出事鬼为事人,先知生再知死的务实伦理观,正是其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思想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5.
儒教发源于中国,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古事记》记载,中国儒学传入日本始于公元5世纪初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大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然而,日本儒学不是中国儒学的翻版,而是经日本文化改造带有了本民族的某些特质。本文即试图通过比较中国儒学与日本儒学的异同,阐释日本儒学的特色,借以说明日本文化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6.
儒教发源于中国,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古事记》记载,中国儒学传入日本始于公元5世纪初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大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然而,日本儒学不是中国儒学的翻版,而是经日本文化改造带有了本民族的某些特质.本文即试图通过比较中国儒学与日本儒学的异同,阐释日本儒学的特色,借以说明日本文化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7.
颜静 《科教文汇》2009,(25):223-223,229
诚信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和孟子是诚信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试从“信”、“仁”、“义”等几个方面比较孔孟诚信思想,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塑造诚信思想。  相似文献   

8.
曹萍 《科教文汇》2009,(33):231-231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书中对儒家所提倡的传统道德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全书围绕“仁”的思想展开,涉及到政治、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该书中关于“孝”的思考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这部语录体散文对于我国以德治国和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很深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论语》中的“孝”进行一番简要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它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仁"集中体现在仁爱和仁德两方面,个人要重视修身养性.自我反思,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持自己的自然秉性与道德操守.从《论语》中可以窥见"仁"的内涵、结构及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与做人     
《论语》的基本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人生学说;贯穿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社会安宁的基础是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理想是仁道的推行:治国方略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培养君子为目标,出发点、目标、手段都在教人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