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2 毫秒
1.
正在民国学界、政界,蒋廷黻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因《中国近代史》这本小书,跻身著名历史学家之列;因《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这部残稿,获得"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拓荒者"的赞誉;由研究外交史而登上外交舞台,成为著名的外交家。  相似文献   

2.
石建国 《历史档案》2003,3(1):114-118
巴黎和会,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参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的研究。但是,由于占有的资料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反映出存在着或轻或重的“贬陆褒顾”的倾向①,究竟陆征祥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如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全面、客观的去认识,不能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是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并逐步实现了与世界接轨的世纪,上海在其中发挥了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在从事20世纪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上海与百年中国外交的关系是上海史研究中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1994年,笔者在拙著《中华民国外交史》一书中批评了近代中国外交史研究的两种倾向,其一是以帝国主义侵华史取代对于中国外交史的研究,其二是以“弱国无外交”的简单结论取代对于丰富多彩的近代外交问题的评价,提出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呈V型轨迹:在晚清是自上而下的快…  相似文献   

4.
民国元老颜惠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他既是一位有名的外交家,在近代外交史上功勋卓著,青史留名;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参与了近代很多有名的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5.
曲升 《兰台世界》2007,2(7X):25-26
本文以战后美国外交史学发展为线索,检视美国外交史学家对档案的利用情况,廓清档案在外交史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战后美国外交史学发展为线索,检视美国外交史学家对档案的利用情况,廓清档案在外交史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晚清出洋大臣的史料不断刊出,为研究清末外交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郭嵩焘、薛福成、张德彝等出洋大臣,系近代中国最早出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外国尤其是在欧美的记载(如奏章、日记、札记、随笔等),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认识西方的重要文献,向来为学界所重视(如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薛福成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等)。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40周年,为此,中法两国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春节期间,北京风情舞动巴黎,中华文化吸引了法国民众,埃菲尔铁塔为中国点燃红灯;1月26日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更是将庆祝活动推向高潮,中法两国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并发表联合声明,证明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所有这些,离不开40年前的两位伟人——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总统,是他们从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出发,做出了与对方建立外交关系的战略决断,令世界感到震惊。而两国的建交过程和独特形式,也为新中国外交史写下了…  相似文献   

9.
晚清著名公使郭嵩焘与薛福成均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其《伦敦与巴黎日记》《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反映了我国早期驻外使官对西方图书馆的接触和认识。研究和比较他们的图书馆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图书馆观念的形成以及图书馆史研究的深入。参考文献20。  相似文献   

10.
吴明  胡蝶 《出版参考》2005,(11):30-31
在中国外交史上,除了像周恩来、陈毅、乔冠华那样优秀的男外交家,还有一大批闻名中外的外交官夫人。她们或本身就是外交官员,或身为外交官的夫人,通过自己的各种优势与努力,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外交史是近代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而外交人物的研究尤为滞后。可喜的是近年已出版了几部有分量的著作,《曾纪泽本传》就是其中较突出的一部。它是近五十年来全面评述曾纪泽生平的力作,颇受史学界的注目和赞赏。 曾纪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中国早期现代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给予很大的关注,有关专、论集、史料辑、部门行业史出版了很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的鸿篇巨制《中国近代经济史》更具有代表性。该研究室将中国近代经济史划分成不同阶段进行研究和述,已获得的成果有《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上、下册)和《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上、中、下册),由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89年和2000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928—1937》和《中国近代经济史1938—1949》在继续研究和述中,将陆续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12月,《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汇编》丛书第一卷《周作民日记书信集》正式与读者见面。丛书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在体例和编排方面,采用整理文字版与影印版一一对照,版式新颖,独具创意。周作民(1884~1955),江苏淮安人,著名银行家,长期担任金城银行总经理,在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14.
清末著名学者叶昌炽(1847-1917),其《藏书纪事诗》七卷,《语石》十卷,《缘督庐日记》四十余册等著作尚未完全释放出光彩来,学术界已清晰地感觉到他在近代中国文化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了。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将其主要贡献做一大概的阐述。一、开近代藏书史研究的风气。中华文明源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一书促进了近代中国图书馆史的研究,但有些史料存在疏误.经考证,1910年学部公布的图书馆法规名称为《图书馆通行章程》,而非《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民国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规《图书馆规程》颁布于1915年10月23日,而非11月.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5,(4)
刘古愚与《时务斋随录》梁经旭《时务斋随录》是陕西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刘古愚先生在1895年~1898年间创办的一种期刊,也是陕西近代最早的一种学报。中国新闻史应当有它的地位。1895年4月,清政府因甲午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出...  相似文献   

17.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中外新闻七日录》是早年外因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著名报刊中的一种,也当是我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周报。由于难以看到原件,几部著名的新闻电专著中(见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曾虚白《中国新闻史》、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虽然对它都有著录,但都极为简略,且不甚准确。  相似文献   

18.
倪延年 《传媒观察》2023,(5):114-120
本文依据“中国近代官报是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环境中,由‘官方人员’用‘官方资源’创办并为‘官方利益服务’的新闻媒介”的观点,认为林则徐奉旨到广州禁烟时期主持编译的《澳门新闻纸》具有中国近代官报的主要属性;通过梳理《澳门新闻纸》启迪后人译报活动并在后世中国近代官报留下不同“印记”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中国近代官报起源于《澳门新闻纸》”的基本观点。《澳门新闻纸》编译工作在广州完成,内容围绕“广州禁烟”主题,抄送对象主要是与广东事务相关的朝廷官员,因此具有了近代地方官报的某些特点,因而《澳门新闻纸》也可说是中国近代地方官报“起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魏斐德是世界最杰出的近代中国史学家之一,其著述在宏大叙事及理论与实证结合上均为典范。《讲述中国历史》集结了他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并且每一部分都得到了艾森斯塔特、史景迁、曾小萍等名家的中肯点评。本文节录自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为文集所作的总序。  相似文献   

20.
王勇 《兰台世界》2017,(3):98-100
徐锡麟(1873—1907),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因《光绪重修丹阳县志》的纂修者题名为徐锡麟,有学者即误认为是革命家绍兴徐锡麟。通过《光绪重修丹阳县志》、《巢云山房诗存》等相关文献考证此徐锡麟为镇江丹阳人,比绍兴徐锡麟年长约七十二岁。此外,反映镇江历史人文风貌的《浪淘沙·京口》词署名徐锡麟,经过考证确为革命家徐锡麟所作。两位同名徐锡麟因时代相近,史事容易牵混,在历史研究中需要非常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