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冯梦龙文言小说总集《智囊》编排体例在继承小说类书分类编排方法的基础上,以智为主题,不仅具有取材专一和钟情史书的编纂特点,而且工于创造,一方面打破"述而不作"的传统,对小说进行精妙的评点,另一方面将搜罗的1300余则智慧故事按照层递、并列、正反相较三种结构关系进行精心编排,体现了《智囊》特色鲜明的编纂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文选》诗以"类"相分的形成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之前的总集录诗或学理论诗,多以“体”相分,而《选》录诗首创以内容之“类”相分《选》诗以“类”相分,或起自乐府分类,或受到类书影响。《选》之后的类书及诸总集,如唐代类书《艺类聚》、《初学论》及唐代总集《馆词林》、宋代总集《苑英华》所录诗,都是以“类”相分,印证了《选》诗以“类”相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官修类书的编辑传统及其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官修综合性类书在编辑理念、编排体例等方面形成了历代相延的传统,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特色.官修类书的传统在近代受到西方百科全书的冲击而终结.古代官修类书对于今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研究编辑出版史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五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相继出版的张涤华教授《古代诗文总集选介》和《类书流别》(修订本),是两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古代诗文总集选介》是应出版社之约而作。“文革”期间,原稿及有关资料荡然无存,幸而出版社还保存了几篇,寄回后经修订,大多发表在《安徽师大学报》上,后又补写了几篇.一并汇成此书。本书系统介绍所收总集的编选标准、成书过程、编者生平、编纂体例及主要版本,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历代类书中,《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颇具特色,全书一万卷,目录四十卷,一亿六千万字。该书卷帙浩大,内容广博。具有综合性、规模大、成书年代晚、分类编排,体例完备等特点,是我国古代类书的集大成者。这里仅就《集成》的分类与编排体例作一简要的述评。《集成》的分类与编排  相似文献   

6.
今日所见孟郊诗歌的最早集子,是北宋宋敏求采用"以类相从"的方式编订的《孟东野集》。宋敏求如此编排孟郊诗歌,除了受《文选》类总集编排方式,以及宋初编辑大型类书之风的影响,还与孟郊诗歌多为古体的创作实际紧密相关。这样的编排方式不仅方便后人学习孟郊诗歌,亦为今人研究孟郊诗歌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清诗总集是编辑者按自己的编辑标准从清人作品中辑选出相应的诗歌,按一定的编排体例编排的诗歌作品集,与以前各朝人编辑同时代诗歌总集相比较,清人编辑的清诗总集经过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支编辑队伍。他们通过对诗歌总集编纂之利弊得失的总结,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诗选之学”,表现出了编纂者强烈的专业意识,具体为三个方向:提出了选诗难于作诗的普遍认识,指出这既是辑者个人能力所限,又是由于编选同时代人之诗受诸多因素而限;总结了辑者素养的基本要求,指出既要具备诗人所具备的“才”、“胆”、“识”和“力”四个方面素质要求,又须具备编辑者所具备的“才”、“学”、“识”三个基本素质要求;与前代诗歌总集编辑者相比较,清人表现出了铸造精品的理念,即辑者具有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突出地表现为学唐、学宋之争,是否辑录存世者之诗,诗歌总集评点之争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明代文言小说总集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创作发展到明代,已成为白话小说兴盛的时代,言小说创作相对处于不太景气的状态,但言小说总集的编选却出现了异常繁盛的局面,并与白话小说融合为这一时代学的主流。但长期来,研究对明代小说研究的兴趣,多集中于白话小说,研究言小说的,也多注意明代新创作的作品,明代言小说总集的研究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9.
小说类书是类书的一种文学形制,也叫类书体小说集,是采用分类方式编纂的小说集。在类书史上,因每个朝代的文化结构和特点有所不同,小说类书也表现出不一样的风貌。明人借鉴前代类书的编纂经验,既继承传统又突破规则,其编纂体大胆创新,除了坚持固有的体例,又能综合丛书和类书的优长,创造出亦丛亦类和杂志型两种新型的小说类书,体现出更为开阔的图书编撰视野。尤其突出的是编者“以编代作”、题材选择趋向于小型化和专题化、评议之风与主观化色彩浓厚,这些特点恰好说明了明代小说类书编撰的变异与革新。  相似文献   

10.
“三言”是中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东传日本以后,对日本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日本前期读本小说以改编“三言”为主,日本学术界的“三言”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在选文上,无论何种标准,往往包括文言选文。为突出其教学特性,《大学语文》在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方式上与突出知识性传授的中学教学模式有所不同,首先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体例上,其次体现在教学目的上大学与中学也应当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唐代科举选官制度和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情况的考察,本文提出:唐代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个不同于往古的读书士子人群,也造就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唐代士风--科举士子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心理、文学风习等,是中国散文体短篇小说在以往叙事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得以成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决定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精神内容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特征——从六朝志怪到宋元话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大系统,即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记叙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粗具文言小说的规模。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是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而宋元话本以其通俗化、口语化、市井化及说话人的风格等特点不同于文言小说,成为白话小说的定型文本。  相似文献   

14.
双关语是英汉修辞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修辞学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根据英汉双关语的产生条件及构成类型等情况,分析比较英汉双关语的共同点及差异。通过列举典型句子和有趣故事,从音形义的角度对英汉双关语作了对比分析。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关注双关语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商品广告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不仅为中国短篇小说赢得了很高的世界声誉,也为后世的外文翻译留下了不小的挑战。以严复的"信"为标准,探讨郭临英译版本《瑞云》的优缺点,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6.
笔记小说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言微篇小说。唐代以后的笔记小说非常发达,最有代表性的是《太平广记》、《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各具特色,体现了文言微篇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从“达”看英译《瑞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雪梅 《海外英语》2012,(1):175-176,178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不仅为中国短篇小说赢得了很高的世界声誉,也为后世的外文翻译留下了不小的挑战。以严复的"达"为标准,探讨郭临英译版本《瑞云》的优缺点,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是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作为道教文化的宣传者,唐传奇吸收道教的文化底蕴,一方面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阐释道教思想,另一方面展现了自身的独特生机。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其理论与唐传奇紧密结合,道家深奥的学问借助唐传奇的文学体裁得以通俗易懂地展现。唐传奇与道教有着多重关系,除了互利的方面外,道教具有禁欲思想,而作为文学,唐传奇具有人文情怀和启迪作用,二者在宣传"人欲"方面存在冲突。  相似文献   

19.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成就奠定了它作为一个经典文本的地位,更在于它是子部小说这样一种文类的标本。在史、子、集三种叙事传统中,纪昀明确地以子部为归属,着眼于三者的异同来确立和完善子部小说的特点,在题旨上注重事理的揭示,在叙事准则上反对过度虚构,风格简淡,回避现场感,其文类特征是鲜明而系统的。面对《阅微草堂笔记》,应当采用子部小说的原理来阐发文本及其小说史地位,否则牛头不对马嘴,只能徒滋纷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