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谓“学力”?关于学力的概念是同教育的本质观、学校观、儿童观、价值观等等复杂地交织在一道的。难以一义地界定。所以,把“学力”一般地定义为“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或“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及团体的能力”是不充分、不准确的。 日本教育学者小林洋文仿效胜田守一的口吻断言说:“学力这个辞是日本语特有的,学力这个概念也是日本语特有的。”这是错误的。在中国,作为“学问之力量”、“学问之效力”的“学力”这一词汇自古以来就有了。问题在于,作为社会通念的“学力”含混多歧。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所要培养的“学力”可以说是国民共同必须的“学力”。这种“学力”也可谓之“基础学力”。不过在这种场合,种种观点是混杂在一道的;有的视基础学力为读写算基础技能的学力;有的视之为贯穿所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甚至仅视为应试能力。在当今我国学历竞争、学力竞争愈益激化、国民各阶层渴望“学力”的形势下,科学地认识“学力”与“基础学力”就显得愈益必要了。本文试图回顾日本的学力说、尤其是战后以来学力论争的演化,进而为探讨今后基础学力的应有模式提供思想资料。这对于科学地确立我国的“学力”概念将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学力”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力”的分析视角 “学力”的概念同学生观、发展观、教育观、学校观息息相关。它是受时代与社会对教育与学校的要求所制约的。“学力”作为教育科学的概念,不是指儿童在家庭和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偶然形成的一般生活能力,而是指在学校这一特殊的教育组织中有意识地形成的非一般生活能力,是广义的学力。学校中所形成的能力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种:  相似文献   

3.
当今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讨是十分热烈的,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不少文章在读过之后,并不能使人得到什么具体的指导。这类文章满足于“现代化”、“信息论”、“控制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等时尚名词的满纸堆砌,至于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具体实施,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究竟如何具体进行,“信息论”、“控制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又该如何具体贯彻,论者自己究竟是如何具体实践的,却很少探讨。这种连篇累读的纯理论研究已经成了教育教学研究中的流弊。所以,我们提出教育教学研究应当充分突出它应有的…  相似文献   

4.
视教学为一种艺术的观念由来已久,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与我国春秋时代孔子的“因材施教”可谓开教学艺术实践探索的先河.其后的古代教育家大都从艺术角度论述教学问题.直到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才首次使用“教学艺术”这一概念.他在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申述,大教学论“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将教学的艺术研究推到自觉的历史高度.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提出,历经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乌申斯基等数代教育家的努力,教学研究日益被纳入科学的轨道,科学的理念、法则成为教学研究恪守的基本信条,教学科学化一直是教学论孜孜以求的目标.伴随着对教学的科学探究的深人,尤其是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教学科学化过程暴露出不少弊端,如对人的复杂性、价值追求以及教育创造性的严重忽略.一些有识人士  相似文献   

5.
教学论的科学化是近现代以来教学理论发展最主要的诉求之一,也是我国教学论研究者一直努力的目标。通过对“科学”的厘定,把教学论科学化的内涵理解为教学论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教学研究方法(论)的规范性与针对性和教学问题的现实性与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教学论科学化的可能途径,即通过研究方法(论)把理论与问题有机地统整起来。  相似文献   

6.
学力问题是现代教学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学力.广义地说,就是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这里所说的“学习”,范围十分广泛,它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实践领域中的一切学习。但是,我们在教学论意义上所研究的学力问题,一般是指狭义的学生的学力问题。因此.狭义的学力,一般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特别是系统的各科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进行后续学习的学习基础。学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时期,人们常赋予它不同的含义。例如,近代产业革命需要知识水平和科学素质较高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7.
教学理论、课程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研究前理论时期和教学理论研究二元取向的确立 尽管最早使用“教学论(Didactc)”一词的是拉特克和夸美纽斯,但严格地说,教学理论学科地位的确立始于赫尔巴特,夸美纽斯以前的教学思想只是教学研究的前理论时期,因为,他们并没有提供一种明确的学科基础和一种有关教学问题的解题方法。他们所用的“教学论”一词的涵义比现在人们对“教学理论”的意义的理解广泛得多,是与“教育学”同义的。例如在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里不仅谈到狭义的教学,还谈到各种教育: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并且涉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成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力”,即“学力”。“学力”可分为“显性(Overt)学力”和“隐性(Covert)学力”,下面我结合快速跑单元教学,谈谈这两方面学力的培养。 一、“显性学力”的培养 技能的形成,必须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习得、理解,通过情  相似文献   

9.
“教学研究范式”是教学论领域一个基本而重要的课题.20余年来许多学者都曾研究过这一课题,研究主要涉及教学研究范式的内涵和类型,各类教学研究范式的产生、发展、功能和特征,教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发展趋向等具体问题.文章试对20年来我国“教学研究范式”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反思,以期对探索教学研究新范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忧患意识特强的民族,日本非常重视国民的学力问题,尤其是基础学力。经过五十年来多次激烈的学力争论和深入研究,学力论已成为日本教育理论的重要部分,是推动日本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日本的学力论对其教学目的、师生关系、课程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进行系统探讨,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以促进我国教学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日本学生学习能力降低了”这一问题提出以来,日本社会各界对实施学力调查的目的、方法等提出了质疑。基于真实性评价的观点,实施学力调查需要慎重考虑诸如学力模式、学力结构以及学力调查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尽管“TIMSS2003”、“PISA2003”和“国研调查2003”三次学力调查所设计的学力模式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真实性评价目标进行的创新性尝试。究竟何种学力调查能更好地体现真实性评价,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参加全美讲座会的感触日本学校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若干经验,对解决现在美国教育所面临的“基础学力下降”这样深刻的问题,不是能给予很多启示吗?我的这一予见是由于去年十月参加在芝加哥举办的“关于全美教育指导、学习讨论会”而产生的。基础学力,特别是国语、数学基础学力的下降,是当前美国学校教育的最大课题。尽管高中毕业生的读写能力是很不充分的,但因学校发给毕业证书而向法院控告母校,这虽然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但它却提供了证实基础学力下降的大量资料。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美国学校教育抱着“较多的教育投资,就是较丰富的教育成果”的这一期望,至少是在基础学力方面,以相背的形式而告终,同近年来经济的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命题,说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各自所处的地位和应扮演的角色。这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是在克服了我国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和西方的“儿童中心”论的片面性而提出来的。如何使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教育行为,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毋庸讳言,在我国许多中、小学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远远没有确立,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课程教材体系陈旧、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着弊病等),但教师、学生的观念、意识不到位,不能不说是重…  相似文献   

14.
学力理论是日本教育界所独有的理论,一直伴随着日本教育的变革而变革,并为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尝试从学力论的视角,探讨学力的概念,结构,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以及在学力论影响下,日本教学论的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究竟应当处于何种地位 ?发挥什么作用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 ?这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所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现在基本完成了由“学生客体论”到“儿童中心论”再到“学生客体—主体论”又到“学生主体论”的认识演变。“学生主体论”是近年来受教育人本论思潮的影响 ,在我国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观点。它不仅肯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主体 ,而且还进一步肯定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如果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出发来审视这一观点 ,无疑是正确的 ,但如果把它放在具有特…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的中国教育界,最时髦的词语,首推“创新教育”。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确立“创新教育”的全新学生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一、创新教育应把学生看做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在教学论的范畴中,学生的这种生命…  相似文献   

17.
论“教学的创造”——与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佐藤学教授,系教育学博士,长期专攻课程论、教师学。著有《美国课程改造史》、《教育方法学》、《教学研究入门》、《课程论评》、《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设计教育改革》等等。笔者同他有20多年的交往。本文归纳了新近几次我们交谈的内容。教学范式的转换钟启泉:日本文部省借助1989年《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着力倡导“新学力观”,似乎有种种的说法。您是怎么理解的?佐藤学:可以说这是一种打破“应试学力”———偏重“知识、理解”的死记硬背、在试卷上写出所记忆的“正答”———的学…  相似文献   

18.
学科教学论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点的一门特色课程。但目前,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体现在课程性质认识上的迷惑,课程教学师资管理上的迷乱,课程教学研究上的迷离等,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从事学科教学论课程研究与教学的工作者及教学管理部门必须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这门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9.
2005年3月,“辽宁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实验课题”在沈阳开题,本课题为“2004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计划”的学科创新课题,课题致力于建构一种有别于传统小学生作文教学研究的新体系,以儿童生活习作为根本取向的作文教学研究,尊重和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本期起,本栏目将陆续刊登作为课题实验成果的学生作品。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需要学校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研究、去实践。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指出:“坚定不移地积极、扎实做好课程实验推广工作。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要探索以校为本、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教学研究制度,逐步形成教学研究与培训有机整合,保障教师有效提高专业水平的教研机制。”教育部基教司朱慕菊剐司长提出:“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理论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教师要增强研究的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要加强对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竭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开展校本教学课题研究,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校本教学研究制度。是新课程改革工作对我们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我们学校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中。教研兴校”的工作策略。学校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中“教研兴校”的工作策略。学校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落实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务条例中教师职责。[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