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郑太昆 《传媒》2021,(4):67-68
由央视综艺频道与喜马拉雅APP联手打造的沉浸式文化分享节目《一堂好课》已在全国多个电视媒体及网络平台正式上线.节目开播至今,在抖音、微博、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等平台引发了强烈反响,吸引了大批"90后""00后"互联网用户观看与评论,成为文化分享类节目中的"行业标杆".本文结合《一堂好课》的节目内容、创作方式以及传播路径,分析电视媒体在制作沉浸式文化节目方面的职责使命与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
韩一帆 《视听》2022,(5):34-36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在我国掀起了热播浪潮,同时也面临着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形势.2021年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可以看作一个以内容形式为基石、以传播机制为活力的有机体.节目的策划、展演、传播等环节动态协作,共同构建了河南卫视风靡一时的媒体产品.该系列节目广受赞誉并成功出圈,是优质的节目内容和正确的营销策略共同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电视社教类节目故事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社教类节目是各级电视媒体节目组成的重要部分.这类节目寓教育于娱乐,寓教化于服务,寓宣传于信息、文化知识的传播之中,题材广泛,节目设置、编辑、播出手法灵活多样,是集中体现电视社教类节目特色和电视台水准的一类节目.因此,探讨和研究电视社教类节目的故事性,对于提高该类节目的整体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电视文化类节目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于年轻受众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在文化传承中的承上启下作用,电视文化类节目应该注重对年轻受众的吸引。电视文化类节目要抓住年轻受众的心理需要消除存在的障碍,一是因为理念保守导致的对文化类内容的“一刀切”,二是因为认知偏差导致的把特殊内容当作全部,三是因为理解肤浅导致的把握不住文化的真正内涵,四是因为手段落后导致的进入不了年轻受众的心。电视文化类节目在吸引年轻受众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要用年轻受众的思维方式生产节目,二是要用受年轻受众欢迎的传播渠道分发内容,三是要让年轻受众充分参与到节目的生产、传播过程中来,四是要适应年轻受众对新技术的需求和渴望。  相似文献   

5.
正电视访谈类节目是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一种整合。所以,在这种拟态的人际传播之中,主持人的重要性尤为明显。可以说,综艺访谈类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节目,主持人不仅是节目的核心品牌要素和符号,而且是节目的灵魂所在。主持人的个性是主持人的立身之本,彰显着主持人的性格魅力和价值诉求。个性化既是衡量主持人是否优秀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被称为"选秀已死"的当下,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热播堪称自《超级女声》以来的又一次电视音乐选秀类节目的狂欢盛宴,再次创造了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神话"。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电视选秀类节目收视率逐年下降的原因,并且以《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运作为蓝本,研究《中国好声音》为何在众多选秀类节目中出奇制胜,从而为电视音乐选秀类节目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瑞 《青年记者》2020,(8):77-78
当下,电视文化类节目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各卫视平台也竞相制作可看性强、视觉技术创新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用以替代原有的综艺娱乐节目,从而带来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复兴。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现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娱乐元素在文化节目中的融合方式当下流行的几大类文化节目中,娱乐元素的融合方式主要有幽默化表达、多维化交互、故事化演绎三种。这三种娱乐元素共同作用,为电视文化类节目带来了全新的“文化综艺+”模式,赋予了传统电视文化节目生机。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的热播,各电视台开始争相开办此类节目。本文对相亲类节目的现状及热播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此类节目在不断丰富受众文化娱乐生活、取得高收视率的同时应该坚持正确引导,保持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电视科教节目通过影像、声音等多媒体传播途径,将科学信息(包括知识、常识、经验)进行艺术处理,通过电视终端等多媒体传播平台传递给受众. 从传播内容来看,电视科教节目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己任,节目题材包罗万象.从传播方式来看,电视科教节目既继承发扬传统媒体优势,又借助新媒体平台,把科学知识经过艺术加工,力求将通俗、有趣、有丰富画面感和互动效应的内容呈现给观众,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电视科教节目是集科学性、艺术性和普及型教育于一体的大众科教类节目.  相似文献   

10.
在各种综艺娱乐类节目大行其道的形势下,以汉字和成语等为载体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却异军突起,引发了传统文化热播浪潮,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媒体传播拓展了空间和思路。本文以《中国谜语大会》《汉字英雄》和《成语英雄》为例,对当前电视媒体传统文化热播的经验和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日播栏目"心理访谈"是一档心理健康栏目.电视访谈节目最突出的特点是改变过去制度化的传播格局,使大众传播更具人性化特征①.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就是服务大众心理的电视访谈节目,节目中主持人的现场控制力,是主持人处理好场上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参考》2015,(Z1):5
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汉字英雄》等节目热播,掀起一股原创文化类节目热潮。在这一背景下,不少出版企业也凭借自身内容资源的优势,纷纷介入文化类节目的制播中。《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报道:对于视频网站来说,最主要的优势是平台搭建,自制和原创并非最擅长。尤其是文化类节目这种需要内涵积淀的作品,并不是所有视频网站能够自如驾驭的。因而,视频网站"搭  相似文献   

13.
电视问政节目是一项传播活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以"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为理念,以百姓关心的问题为切入口,以政府官员与公众代表之间直接对话为主要形式。本文结合绍兴台电视问政节目的组织方式、运作实践、播出形态和实际效果,提出城市台电视问政节目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干群沟通类节目、专题问政类节目、考核评议类节目作为重点进行打造,构建起政府联系群众的多方位"立交桥",使之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平台。通过电视问政,让各类民生问题得到及时、公正、合理、圆满的解决,促使政府部门转变作风,增加执政能力,树立起廉政勤政、务实高效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次第涌现。在"娱乐至死"的电视时代,电视文化类节目重新高调的回归大众视野,文化类节目如何长久复兴荧屏成为急需思考的问题,分析以往电视文化类节目式微的宏中微观三个层次的原因,从政策、国民审美和行业自身解析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动力,以唤醒文化认同为价值方向,讲好中国故事为价值标准,达到传递中国声音的价值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文化类节目的价值构建,对现象级的文化节目如何做好价值传承,引起大众深度解读探索传统文化,节目的产业供给链如何形成等做出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5.
刘丹 《传媒》2021,(6):73-75
黑龙江卫视电视理论宣讲节目《新青年新思想》以"青年"为主导群体,以"演讲"为主要表现手段,结合现场访谈、理论解读等多模态呈现方式,实现了电视理论类节目与电视演讲类节目的生动整合,通过语言的力量传播中国故事,全面展示了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同时也为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娱乐文化走进了中国文化的"生态圈"并日渐显要。2010年热播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掀起了我国电视娱乐文化奇观化的狂潮,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传播技术高度发达、传播媒介高度融合的"超真实"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17.
十余年间我国电视相亲节目两度大起大落,是什么造成此类节目曲折跌宕的发展路径?电视相亲节目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本文从我国社会文化现实、媒体市场环境和受众心理需求等方面分析了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合理性,深入研究我国特定文化心理和媒体环境下,电视相亲节目内在的情感私密性与传播大众性的矛盾,节目特性与功能定位的矛盾,并对此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电视媒介传播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高官访谈"节目的生存价值、提升空间理应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从权力关系的明确与回归、公民意识的觉醒、媒介意见沟通功能的实现等方面探讨了"高官访谈"为现代民主政治搭建公共平台的生存价值.同时,本文又分别从政府、公众和媒介三方面探讨了此类节目的不足及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93年《实话实说》开播并热播以来,中国访谈节目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一时间,电视荧屏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番热闹景象。电视访谈节目深受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影响,笔者以电视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为个案,拟从文化品格的角度来解读电视访谈节目如何使用持续不断的符号互动来设置议程、生成与传播共同意义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电视访谈节目的符号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20.
自从2013年以来,在真人秀娱乐节目、网络综艺节目充斥荧屏之际,《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批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推动了文化类节目的又一次热潮.但是,近年来的文化节目基本采用传统的竞赛问答模式,虽然有一定的游戏性和趣味性,但节目设置总体上并未做到推陈出新.2017年央视推出的《朗读者》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生机,该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担任制片人和主持人,历时两年倾力打造,其新颖的传播模式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热烈讨论,成为具有创新传播意义的"网红"文化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