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祈不能。”对其中“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其翻译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我认为这样解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初语六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教材和教参是这样解释的:“(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所做的事颠倒错乱。”这样解释虽然也讲得通,但从上下来看,却有些重复,究其原因是标点欠妥。此处应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之句读在论述艰苦的环境造就人才的文段中,现行版本及课本皆句读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对“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有人依据课后注释“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将其朗读节奏划分为“行拂/乱其所为”,有人依据“空乏其身”,将“拂乱”一词定为使动词,将其朗读节奏划分为“行/拂乱其/所为”。应该说都有其道理。(人教版《教参》,即取后一说)然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处理好这个问题,还是要研究其句读。将“空乏其身”断为一句,虽然从语句上照应了前几句四字句的特点,但细推敲则可看出此“其”字与前几句的“其”不在同一位置上。如果  相似文献   

4.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教这段文字时,有两点感到特别别扭。一、从对文看,极不对称。请看下列词语。“其心志”、“其筋骨”、“其体肤”、“其身”、“其所为”。“其身”后面少了一个字。二、从翻译的角度看,“行拂乱其所为”多余一个字。“行拂乱其所为”是一个使动句。即“使其所为行拂乱”。“其”的意思是“他的”,“所为”的意思是“做的事情”,“拂”的意思是“颠倒”,“乱”的意思是“错乱”,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使他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由此可见“行”字未作翻译。事实上,“行”在这里是一个多余之字,加上它,反而不好处理。为了翻译通顺,我就干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五册所选《孟子二章》有些虚词用法特殊,而课本和教参的注释翻译又不尽正确,目前通行的有代表性的古文选本也说法不一,教学中照搬,容易出错。一、行拂乱其所为①《语文》注解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②《教参》的翻译是:“使他所做的事受到挫折。”③《孟子译注》(杨伯峻) 则意译为:“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④《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版)注解为:“行,名词作状语,译为用行动。”翻译作:“用种种行为阻碍扰乱他要干的事业。”落实字词,细审文意,我觉得以上注释均不正确。②③说把“所为”译作“所做的事”、“每一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有"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两句。从这段话的内在结构层次、思维逻辑和声韵语气等角度来分析,应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含义是:使其所做的事情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使其做事情颠倒错乱一团糟。且"身行"一词,先秦、两汉时就已经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7.
现行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第21课《孟子二章》文后练习题第四题要求学生对“拂乱”等词“加以解释后抄在笔记本上”,显然是把“拂乱”当作一个词语。对此,我有异议,现吐诸笔端,就教于大方。“拂乱”出自课文《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第二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原文意思看,把“拂”“乱”在这里看作是两个意思独立的词语较为合适,“拂”用来修饰说明“行”,“行拂乱其所为”的朗读节奏应该是“行拂/乱其所为”,这…  相似文献   

8.
《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章选入初中《语文》第五册,然非易读易解之文。今笔者提出读解商榷二则如下: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上文旧读在“身”下点断。汉赵岐注:“使其身乏资绝粮,所行不从,拂戾而乱之者,(所以动惊其心,坚忍其性。)”宋孙奭疏:“又使其身空乏无资财,所行不遂而拂戾其所为。”初中《语文》第五册依旧读点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笔者按:“行”宜连上,当点为:空乏其身行,拂乱  相似文献   

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一文中“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总给人一种读来拗口,释来牵强的感觉。其原因如下: 此章从“必先苦其心志”起至“所以动心忍性”句前,都是论述“天”给“将降大任”者预先设置用以磨练其品性的种种困难,用动宾短语句构成排比,使动词“苦”、“劳”、“饿”、“空乏”、“拂乱”支配以“其”为首的五个宾语。可是按现在的句读,本该整齐划一的句式在本两句突然变得参差不齐──双音节的“心志”、“筋骨”、“体肤”、“所为”中夹了一个单音节的“身”,动词“拂乱”前又兀自多了一个“行”。”从译文的角度看“空乏其身”尽管勉强能讲通,“行拂乱其所为”中的“行”和“所为”就免不了语义重复之虞。  相似文献   

10.
《孟子·告子下》有这样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汉赵歧注为"所行不以拂戾而乱之",宋孙奭疏为"所行不遂而拂戾其所为",今人杨伯峻先生译为"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黄岳洲先生译为"行动(的结果)违背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各家对句子的解释虽有差异,但将"行"解作"行为"却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这句的难点正在这个"行"字上.这个"行"  相似文献   

11.
纪佳丽 《辅导员》2009,(14):122-122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相似文献   

12.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的,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无不充满挫折。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校招生》2009,(7):52-52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见,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敢于超越极限。  相似文献   

14.
先秦著作之中,《孟子》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此为不争之事实。其中许多名言名篇,传诵千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下简称《生》文)多年来就作为初中语文课本的“保留项目”,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对《生》文中“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断句,笔者产生诸多疑问,自认为应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此不揣冒昧,求教于诸方家。  相似文献   

15.
张稚丹 《教学随笔》2010,(10):15-16,21
《孟子·告子》中有段家喻户晓的名言,几乎中国每个中学生都能默诵于心:“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相似文献   

1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的断句。对这一段文字,其他书历来几乎也是这样断句的。  相似文献   

1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初中语文第  相似文献   

18.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要论证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论点,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他是怎样逐层论述的呢?作者首先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告诉人们:担当重要责任的人往往出身卑微,要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然后用唯心主义的观点来解释这个现象,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作者认为上天是为了使那些将来要担任重任的人“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上天”  相似文献   

19.
资料库     
《中文自修》2006,(2):46-47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相似文献   

20.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