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晓红 《考试周刊》2012,(46):65-6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一堂语文课老师究竟能为学生做些什么,让学生有什么新的发展?现我就《美丽的丹顶鹤》一课,谈谈在执教时是如何从各个方面关注阅读教学,切实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 《美丽的丹顶鹤》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写了丹顶鹤的美丽外形及它们每年到黄海之滨越冬的迁徙习性。  相似文献   

2.
《搭石》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唐俊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在湖南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竞赛暨观摩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受到与会专家和听课老师的高度肯定与赞扬。听了唐俊老师《搭石》这篇课文的教学,我的总体感觉是四个字:朴实、高效。  相似文献   

3.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评价支玉恒老师的教学时,曾总结:支老师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淡淡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道法自然,是支老师课堂教学的一贯风格。一、得文、得意、得言,一气贯通支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一课,"整体—部分—整体"的课堂结构非常清晰。首先从课题切入,再到课文的内容,引导  相似文献   

4.
在湖南省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桃源师范附小雷湘老师执教的《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课获得好评。“从重点句子入手读懂课文”是本课特点之一。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贯穿全文。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5.
不少语文教师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领域”,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就有个如何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内组织好阅读教学的问题。钱梦龙先生在《语文·工具·能力》一文中说:“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的课堂阅读教学实际上还是一片空白。”“课堂阅读教学”的提法即源于此。针对这一现状,我总结出一套课堂阅读教学分四步走的程序化模式。1、整体感知。它是学生读第一遍课文后形成的总的印象。它是“四步法”教学的起始环节。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学生读了头一遍课文后,我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写了石拱桥…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课堂40分钟组织学生搞好阅读 ,其中重要的一环是阅读课上老师的提问。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个好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开发学生的智力 ,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一、问点抓关键问点即指在课文何处发问 ,也就是问题的切入点。根据目前阅读教学的方向 ,课堂上提的问题应精炼 ,问在关键处 ,问在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上。如教学《跳水》一文 ,我设计问题时从整体目标出发 ,考虑问题教学的整体效应 ,采取“一箭多雕”的做法 ,力求一个问…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执教《变色龙》的教学尝试,谈谈通过精巧的课堂设计关注学生读写生命样态,唤醒学生读写的创作潜力和活力,呈现生态课堂的魅力。一.以写促整体感知找变,关注学生读写热情的点燃。《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课程基本理念时,首条便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离不开读和写,这是勿庸置疑的。读是吸纳,是积累;写是倾吐,是释放,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语文老师如何用好教材中的经典作品,立足课堂,在读和写之间架设起让学生自由行走的桥梁,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是很值得语文老师探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2008年10月底在南昌举行的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一堂由浙江教师王春燕执教的略读课《猴王出世》引发了小学语文界广大老师们的热烈争鸣。从对这堂课本身的探讨,到对精读、略读,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教学的讨论,再到对教师如何使用教材,以至对阅读观摩活动的组织等,各方面都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本期精选了一组有代表性的观点,希望通过讨论,澄清一些认识,使语文教学更加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志建 《现代语文》2009,(6):119-120
现代文阅读教学耗时低效是很多语文教师的困惑。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语文界同仁的不懈追求。困惑、追求,这两个词一直萦绕在笔者的脑际。带着这些困惑和迫切的愿望,2009年3月18日,笔者和笔者所在学校九年级的老师参加了连云港市初中语文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观摩研讨活动,听了连云港市外国语学校焦卫国老师执教的《小男孩》和连云港市教育局语文教研员朱卫文老师执教的《故都的秋》两节课,与会老师受益匪浅。两位执教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风格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它告诉我们:除了我们平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长期积累之外,用好课堂、高效课堂,觅是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强硬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今天,学校全体语文教师走进了吕梅老师的课堂,她执教的是《燕子专列》第一课时。以往所听的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无非是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词语,流利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而吕老师所执教的《燕子专列》一课却与以往的教学流程截然不同。她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将生字、词语的教学分散开来,学生学得扎实,学得透彻。在吕老师的课堂上,学习词语与理解课文融为一体,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优化阅读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学科化,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关键。因此,改进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确立“整体导课堂,情趣贯课堂,训练进课堂”的“三课堂”教学思路,才有利于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落实素质教育。一、整体导课堂,历经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整体导课堂”,即将一篇课文的教学作为一个教学“整体”,  相似文献   

12.
闻美娟 《广西教育》2014,(25):71-72
正为构建"倾听、串联、反刍"的教师教学行为,实现"活动(作业)、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分享表达"的课堂学习形式,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我校开展了语文教师磨课研讨活动,针对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纠正、补充。其中,苏教版语文第五册课文《蒲公英》由汤小燕老师执教。汤小燕老师在第一次执教时,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读准字音"和"读通句子"上,让学生在学生字、读课文的同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其主要教学环节如下。【《蒲公英》第一次执教的教学片段】一、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一)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你对蒲公英有多少了解。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借助教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内容打转几乎还是教学的常态。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燕子》一课是很好的范例。《燕子》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燕子  相似文献   

14.
张馨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曾在1997年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活动,获优质课一等奖,并被专家赞誉为唯一没有争议的课。这节课在当时有两个重要突破:一是解决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如何把一篇课文用一课时讲完,即加快节奏、加大容量的问题。时隔十多年,今天再来审视  相似文献   

15.
如何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组织阅读教学?一位老师执教的《太阳》一课颇受启发。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可分为“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两大段。课一开始,老师依据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在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设计了两张“阅读训练卡”,依次发给学生,引导全班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边填写,组织理解性的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16.
有位老师执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上课,就问学生:"今天我们来学习《背影》一文,最令你感动的是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段内容?"这样的提问设计未免太突兀了,甚至令学生一头雾水,就连听课的老师也有些无所适从,找不着头绪。阅读教学一定要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整体感知——局部揣摩——整体升华"的过程。这符合一般的语文学习的规律,也符合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一次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展示活动中,我观摩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哪句话来写;品读句子,体会草地的可爱和有趣;总览课文,找出草地变色的原因。课堂上,执教老师重点教学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  相似文献   

18.
曾有幸听了南通名师郁红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听后受益匪浅。郁红老师这节课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美,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学生徜徉在诗意润泽的课堂中,既通过读感悟了课文,又提高了写的能力。我觉得,郁老师  相似文献   

19.
在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我们称之为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宁鸿彬老师极善于设计教学“主问题”。他极善于用一个或几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引导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和课堂活动的主人。宁老师的“妙在这一问”的提问设计艺术,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深圳市教研员赵志祥与师父于永正老师共上研讨课,课堂跌宕起伏,让人感慨万千!赵志祥老师执教《鹿和狼的故事》,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师徒两人虽然上的不是同一篇课文,但从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角度去对比这两堂课,却能给我们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