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丽娟 《当代电大》2003,(10):43-44,47
12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1)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2 )法律意识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法律意识的社会政治属性可以划分为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 (2 )根据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阶段来划分 ,法律意识可以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 (3)根据法律意识的主体不同 ,可以划分为个人法律意识、集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3)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国、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的概念 ,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  相似文献   

2.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序以及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等。法律意识属于历史范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法律意识也属于法律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3.
教育法律意识是整个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法律知识的了解、对依法治教的信任程度、对教育法律的评价等等。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是指教师关于教育法律认识的心理、观点、思想体系和教育法律知识的总称。由于多种原因,广大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尚未得到普遍增强。  相似文献   

4.
法律意识的核心就是法律信仰、法律精神。对“法律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对在校生法律意识教育和培养的主要途径,法制德育课的根本目的不只是为了获取丰富的法律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法律精神,坚定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5.
一、法律观念、法律观点和法律意识这是具有不同内涵的三个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观念、法律观点和法律意识都是有阶级的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和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各阶级的法律观...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的现实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社会发展、教育体制等多重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尚存在法律意识淡漠、法律信仰缺乏、法律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良好的法律意识的形成重在培养,高校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阵地。在当下高校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树立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是核心;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关键;学会运用法律思维是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于维良 《教书育人》2002,(14):42-43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应该成为高校教育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的总称。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感觉、情绪、习性,是自发形成的,属于法律意识的低级阶段;法律思想则是人们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理解而形成的思想、观点,属于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在法律意识中起决定作用。但是它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有意识…  相似文献   

8.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的必要素质,也是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等现象,必须加强对其进行法制教育。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1、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缺乏。现代社会,法律的重要性已显露无遗,但许多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相当地缺乏,不少人不能分清最基本的法律问题,缺乏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中国青年研究》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66):155-156
本文从现实出发研究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法律认知不足、法律情感单薄及法律信仰缺失等方面。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较多,具体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大学生法治主体意识;二是优化社会法制环境;三是强化家庭法律意识;四是改革高校法制教育;五是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整个社会、高校及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及密切配合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近些年来,青少年缺乏法律知识及法制观念淡薄,导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呈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特点,这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今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上仍然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学生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能够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也  相似文献   

11.
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杜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条件.法律意识主要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理论三个层次构成.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亲法"意识;法治观念,指法律至上的观念、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权利平等的观念和正确的诉讼意识;社会主义法律理论知识;法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只有使人们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真正树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地位,因此,为实现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培养新一代“四有”人才,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体系逐渐发育成熟。而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法制经济,…  相似文献   

13.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客观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即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在依法治国条件下,法律意识成为推进法治进翠的观念先导。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与未来,对这一群体的法律意识的关注与培育,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化的进程。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形成原因,并提出培养途径,为推进法治进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法律认知的培养和提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需要人们的法律意识,而法律认知是法律意识的首要表现。法律认知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内在的因素和外部的条件。内在的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相信、渴望和需要法律。外部的条件有法律环境和培养、提高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其关键在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懂得使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构建和谐社会。我国公民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地运用、维护法律,实现科学立法和自觉守法。但我国自古以来传统观念比较封建,因此培养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结合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探讨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的途径和对策,以求寻找一条更适合我国法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从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探讨法律社会化的内在机制。以发生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法律意识的形成与发生认识论存在认知同构和形成机制一致性,指出法律社会化是个体经历对法律的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的一种状态,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促进法律社会化提供可供参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目前女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基本状况 1.法律意识水平不高 虽然我国高校的学生都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除法律专业学生外,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基本上是零碎不成体系的,尤其是女大学生法制观念的现状不容乐观,一部分女大学生对法制教育不感兴趣,法律意识淡薄.日常生活中,一些女大学生不能自觉地以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区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法律意识——大学生素质教育之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律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法律素质正逐渐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必备素质之一,也必将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将面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性,其法律素质也必将面临严峻挑战,与法律素质直接相关的法律意识,不仅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侧面反映,还会对其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一、法律意识的历史发展及其现实意义法律意识所反映的内容包括探索法律和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理论观点;对现行法律的理解和评论;人们的法律动机、要求、愿望和掌握、运用法律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李丹梅 《新疆教育》2013,(12):114-114
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是教师关于教育法律认识的心理、观点、思想体系和教育法律知识的总称。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但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欠缺、教育法制观念淡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倡导教师学法、懂法,培养和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是我国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培养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灌输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价值观;二是普及法律常识。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应把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法制观、价值观教育方面。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更重要是要增强广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