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乡土中国文学叙事的长河之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始终都是一个举足轻重而又特立独行的存在。在小说《生死疲劳》中,他以地主西门闹的六世轮回为线索、用动物化的视角戏谑地展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乡土中国史,为我们呈现出他笔下大环境之下真实的人性与历史的本相——荒诞与残酷。本文主要从小说关照生命的悲悯主题和人性书写的叙事艺术,以及在审美视角下人性的流变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寻莫言对人性展现的真实目的与野心。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小说,集合了浓重的中国式的乡土气息、极具传奇色彩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新颖别致的叙事结构等艺术技巧,以及绚丽的语言、别出机杼的人物形象,从而在世界文学史上获得了极高的地位.从人性表现、叙事架构、创作立场等方面对莫言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莫言新作<生死疲劳>的分析,揭示出在莫言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三方面的承续性,即:"高密东北乡"上的乡土叙事;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充满生命感觉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文本从多重视角和独特叙事方式两方面来探讨须一瓜作品。她的作品通过她在简单故事中进行复杂叙事,从道德、人性层面及对社会现象的普遍关注等多视角来探讨生活,关注人性。较之九十年代的都市小说,须一瓜的作品更加富有深度,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及其在叙事方式上的突破,为都市小说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表现出别一样景观。  相似文献   

5.
分析莫言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长篇、短篇小说,从叙事视角、历史情怀和个体生命三个层面可以发现其小说的独特魅力。评论界给了莫言很多称谓,但莫言本人始终坚持着自我创作,通过他的小说,可以看到一个作家正在努力地实践着自我的艺术追求、努力地去探寻生命价值和意义,以实现自我的超越,这是莫言小说的内在生命,也是作家自我精神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莫言在几次演讲中提到自己的两大创作源泉,尤为强调童年的饥饿。正是因为"饥饿"带来的痛苦,对食物的渴望,让他对生命有着更深沉的体验。另一方面,童年的生存环境虽然艰辛,长辈们不屈的精神,以及莫言既不想为了"食"背叛人性,又不甘于被"食"所压迫、奴役,种种复杂的情结让莫言在创作中又有着潜移默化的"救赎"情怀。本文从莫言的独特童年经验切入,探讨其创作出各种复杂人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人性似乎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一直备受关注的主题,就像莫言把关注人的问题作为文学的惊魂之所在,而那些表现人性的敏感问题和痛苦,总能使人物更加丰富和立体。莫言文学世界作为纳入世界文学版图的存在,这种对人性的关注与强调在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粗鄙之间创造了一个模糊的地带,在莫言传奇性人物的塑造中,在身体本位和悲悯意识的认知下让莫言的小说不再是单纯的正反对举的叙事话语范式,而是保留了一种民族性以及对人性的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对复杂人性的深度挖掘是莫言给予世界文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对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动物性”给予了重视,对作品人物在极致环境下的“动物性”回归进行了刻画和阐释,试图通过人类向动物的返归仪式,唤起人类曾经的生命强力,同时为反观人类自身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中篇小说《檀香刑》采取复调式的叙事形态,从人性角度诠释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历史与现代,民间与庙堂之间搭建互为观照的桥梁,在不同的话语环境下寻找民间社会中的文化精神,揭示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媛媛 《考试周刊》2011,(85):24-25
本文试图从莫言作品的艺术表达技巧入手,重点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莫言作品表现出采的儿童视角,复调技巧,从修辞学角度分析其作品的狂欢化的叙事;从色彩入手,感悟体验莫言作品色彩意象的象征化。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教育(上)》2014,(23):158-159
贾平凹日前现身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的“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并谈到阅读莫言作品的感受。贾平凹指出,莫言作品的启示之一便是强烈的批判精神,但这不是历史的,而是社会的、人性的,“他的文字背后有生命和灵魂。”“因为我不是评论家,我最初读他(莫言)的作品,无法分析概括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叙事伦理学的角度看,台湾作家白先勇在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中,以其悲悯情怀"执着地品尝人生况味",把叙事的触角伸展到人物命运的内核,触摸到人物生命内层的脉动和心灵深处的战栗;以对人性最富敏感和深邃的理解力,表现了内在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展示了人性范畴内的生命内容,从而建构了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方式,创造了一种文学道德--人性之美、生命叙事.  相似文献   

13.
《生死疲劳》是最能代表莫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莫言以"轮回"的叙述架构,通过人与动物互换,魔幻与现实糅合的民间叙事,以动物之眼,观察和体验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村从土地改革一直到改革开放半个多世纪农民和土地变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薛浪 《文教资料》2013,(35):81-82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复仇”是比较容易见到的主题.但是随着时代的不同,复仇的内容和意义也都会有相应的变化.鲁迅和莫言的作品中,“复仇”的社会批判色彩和生命体验更多一些,而本篇文章则是从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上分析了二者的复仇叙事,能够帮助读者更方便的了解二者和复仇相关的作品.根据研究表明,莫言的复仇叙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鲁迅社会批判精神的一种继承,利用复仇来对生命强力进行呼唤,和鲁迅的社会担当能够形成一种呼应,并且二人的叙事策略和技巧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鲁迅更偏于理性,而莫言则更加的感性.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历史角度看,虎妞作为"恶女"形象是文本启蒙现代性叙事的必然选择,但若把"性别"概念引入话语修辞层面,以此重读虎妞形象,可发现文本在完成对黑暗旧时代与国民性双重批判的启蒙叙事的同时,却因性别视阈匮乏而流失了对女性人性与生命价值的理性关怀。性别修辞凸现了现代性叙事的尴尬与局限,意识形态修辞淡化了文本应有的"复调"色彩。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莫言的创作是民间立场下的知识分子写作,彰显的是知识分子的独特创作个性。从《丰乳肥臀》开始,他才步入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写作,民间内化为莫言小说创作的血液,方法论意义上的历史暴力想象还原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存在现实,与苦难一起成为民间生活的本质存在,悲悯甚至忏悔的人文意识超越了人性层面的关注。莫言小说之暴力叙事,是必然向自由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莫言是一位富于实验精神的作家,他在每一部作品的写作中都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色彩。他的小说对人生、对历史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剖析独标高格。对莫言作品中"我"之视角的心理分析是贴近作家的文本进行的分类,没有先入为主地用既定成说的文艺理论术语去研究和评价莫言,这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代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以鲜明的草原文化立场描写内蒙古草原与黑龙江兴安岭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通过儿童、动物等叙事视角进行文化阐释与民族历史的书写。作者创作儿童文学、动物文学和乡土文学等题材时以流浪者的形象和符号对作品整体加以建构。流浪叙事既有对人性美的精神期待,也有对草原游牧游猎文化的追问与思考,以及对自然、城市和草原等空间维度不断交互的探寻。流浪叙事在乡土题材作品的运用表现出黑鹤与汉族作家不同的民族性格与生命体验,具有鲜明的审美意蕴和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指向。  相似文献   

19.
莫言是乡土文学的执笔者,他以生命为基点的写作,彰显了对生命价值的独到理解,特别是小说中多样的动物书写,向人们展现了鲜活的生命氛围,同时也回归到最原始的文化传统,反思了近五十年中国大地的风云变幻,探索着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本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试图对莫言小说中的动物书写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探究小说动物书写的功能。比如《生死疲劳》中的驴、牛、猪、狗,《蛙》中的蛙;后一部分分析小说中动物书写所蕴含的生命意识,以此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探求其生命叙事的本真,同时也为现当代文学寻求一份不一样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延续了他一贯的民间写作立场与历史意识,但是在这部作品中莫言选择了土地作为审视民间的切入点,展示了土地对民间的意义以及民间的生存状态;在对历史的叙述中,小说通过一场场的社会运动对历史进行清醒审视的同时,也把复杂的人性放在了历史情势下来审视,使得作品在多维度与多层面上呈现出了丰厚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