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丰是名记者吗? 有一次他去讲课,主持人介绍:“这是著名记者艾丰同志。”他马上更正说:“我不是著名记者,只是个有名字的记者。”他觉得,如果真的那么著名,何须别人介绍?  相似文献   

2.
立定脚跟一次,议论到记者的修养问题,我请教邓拓同志: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修养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了四个字:“立定脚跟。”他说:“我说记者要立定脚跟,是说记者一定要做一个有原则性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作为一个党报的记者,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敢于讲事实,讲真理。要做一个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为真理而献身的人。”他说:“我们记者的职业特点,就是不能回避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记者天天面向现实生活,而且经常要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对于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记者几乎每天都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就要求记者一定要立定脚跟,要善于进行独立思  相似文献   

3.
一位记者同志告诉我,有一次他访问一位基层干部,请他谈一件事情。开头,这位基层干部谈得兴致勃勃,可是后来呢,他越谈越没有兴味了,最后竟然是应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是嫌记者光听不记。在他看来,记者不记,就是不听,自己说了也没用。还有一位同志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党委召开的布置中心工作的会议上,有位记者去参加了,可是在会上他光听不记,这使参加会议的人感到诧异,使主持会议的同志也感到有点不满意。可见,在社会上,记者的“记”,被人们看作是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要记者陆诒去采访“国民政府”的监察院长于右任。陆诒说:他不会谈什么国内政治的.周恩来同志说;就不要他谈国内政治,可以请他谈谈办报的往事让我们学习学习也好.果然,那次于右任把他在辛亥革命前夜如何办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和几位同志谈起记者的修养问题,有两种意见。有的同志认为:记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譬如说,搞商业报道的记者,就应该系统地研究一下商业,尽可能地丰富商业知识,力求使自己成为商业工作的内行,成为商业问题“专家”。另一位同志却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认为,记者是社会活动家,记者的活动天地是无限广阔的,记者的知识也就应该十分渊博。因之,记者的求知领域也必须尽可能地扩大,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他说,记者应该力求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懂的“杂家”。  相似文献   

6.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7.
受河南日报社领导委派,我随出席党的十五大的河南省代表团赴京,作采访报道工作。省委领导同志向代表们介绍代表团工作人员,在谈到我这个省内惟一与会记者时说:“这是一位有经验的老记者。”做记者有二三十年了,如果说“老记者”尚可的话,“有经验”就不敢当了。跑一般会议的经验自然是有的,但进京采访如此重大的会议对我还是第一次。10天忙下来,9月19日我向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辞别,并祝贺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他亲切地说:“也祝你胜利完成任务。”我把此作为领导同志对一个普通记者的勉励和鞭策。 观察·接近·思考 观察事物,接近采访对象,结合思考一些问题,这是记者的基本功。采访大型会议,由于任务繁重,对象繁多,这方面功夫的养成和提高,尤显重要。 9月9日晚,我随代表团乘火车赴京。  相似文献   

8.
在基层,虽然难以遇到“大记者”、“名记者”光顾,但是,省、市、县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每年我却要接待不下十来个.可以肯定地说,我所接待的记者中,有的思想敏锐,有的务实求真,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公正廉明.他们都不愧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一神圣的称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原《湖北日报》摄影部主任光羊老师,更是叫我难以忘记的一名好记者.1994年9月中旬的一天,镇党政办公室通知我,说是湖北日报一名记者来镇里采访,要我代表镇里陪同他“全程采访”.待我赶到镇里时,办公室的同志告知,记者已下榻在镇政府客室里.镇政府客室异常简陋,室中两床一桌,既无卫生间,也没有一台电视机,床是硬板床,桌是办公桌.我说:“怎么能把省报的记者安排到客室里住呢?”办公室的同志说,这记者坚持不住宾馆哩!办公室的同志把我领到客室,刚介绍完,光羊老师就一把拉住我的手,十分热情地说:“曾馆长,我打扰你了,实在对不起!我叫光羊,姓李,你就叫我李同志吧!”李记者一脸慈祥的笑容,头发花白,微胖的身体显得十分稳健.在办公室的同志离开客室  相似文献   

9.
何渭“勾推法”?毛泽东同志1958年11月间在和吴冷西同志的一次谈话中说:“唐朝有一个太守,他问官司,先去了解原告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情况,然后再审原告被告。这叫作‘勾推法’。这就是比较,同周围环境比较”。在比较之中探求、考核,在探求与考核之中深究、推论。毛泽东同志中肯地告诫记者“要善于运用这种方法”。采访是全部新  相似文献   

10.
“我们是同志加朋友”。这是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对新闻记者常说的一句话。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兼管全省的意识形态工作,在与新闻记者打交道中,深知记者的甘苦。他常说:“新闻记者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作为省委,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去年,湖北省党代会召开了,钱运录同志特别叮嘱会务组的同志,要把驻会新闻记者安排在省委书记、常委的对面房间,以利于记者的采访工作。记者们住进房间后,笑喜喜地说:“顶天立地临马路的惯例,这次被钱书记破了。”钱运录却说,“你们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农村改革初期。曾经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汇报推行“包产到户”情况的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李锦,在拉萨听到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伟人已逝,音容长在。”“2月19日深夜,当我在梦中被叫醒得知小平同志去世时,久久地陷于悲痛中。回想起15年前他老人家听我汇报山东农村改革的  相似文献   

12.
“人民记者必须旗帜鲜明: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员记者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党员,然后才是记者。”老记者、原新华社副社长海棱同志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这么说。数月前,在参加全国第一个革命新闻出版纪念馆落成典礼时,我和他几次接触,此后,又通过书面和电话同他交谈了一些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在我国记者队伍中,他的才华引人注目,他发表过大量的新闻作品和诗歌。五十年代,他在新华社编辑出版的《新闻业务》上发表的一些有影响的采访业务论文和经验总结,早  相似文献   

13.
学艺札记     
记者的采访本每个记者都有一本采访本。一位做过多年记者工作的同志对我说:“我们记者的采访本,可是一样好东西;简直可以这样说:采访本是我们记者认识社会生活的‘万宝全书’!”他说:“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常常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要熟悉社会情况,根本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向一切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的人请教。”  相似文献   

14.
慧眼识珠     
让我们先从一次“慧眼识珠”谈起。那是全国总工会召开中国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时候,在开幕前十几分钟,中央领导同志陆续来到休息室休息。任全国总工会主席的倪志福向小平同志一一介绍总工会的负责人。当小平同志见到王崇伦时,满面笑容地说:“你抓豆腐抓得好啊!”在场采访的不少记者,有的觉得这只是一句寒暄的话,在耳边溜过去了;有的听到这句话也没察觉有什么“新闻”;当然,有的根本没注意听小平同志说什么。唯独新华社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6.
范敬宜同志是《经济日报》总编辑,有名的“点子总编”。他那么多鲜活的点子是从哪里来的?去年底在广东韶关市召开的一次研讨会议间隙,我和廖周炎同志采访了这位“点子总编”。他全神质注地听完我们的来意,略加思索后便说:“许多同志都曾问过我这个问题,问我的点子是哪里来的,我说道理很简单,是从生活中来的,从实践中来的,是和同志们一起侃出来、聊出来的。”接着,范老总给我们阐述了许多鲜活点子的酝酿、形成和产生的过程:一、经常议论经济形势。范敬宜说,“我不主张每季每月每周都搞一次报道计划,那很能糊弄人,根据什么红头文件,或者是哪个领导的意图,做个图解式的计划,然后去找几个典型。这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文件、从本本出发。”他主张每月第一周搞一次务虚会,记者和编辑都可参加,不一定谈什么具体题目,而是客观  相似文献   

17.
国庆五十周年前夕,记者向穆青同志提了一个问题:您在几十年新闻生涯中,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他想了想回答说,“最重要的”其实说起来也是最简单的:当记者一是要把握大局,二是要关心群众;还有一条是如何做人。记者说五十年大庆快要到了,正是需要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的时候,请您就这个问题给我们的读者谈谈吧。穆青同志欣然应允,作了一番语重心长的长谈,对年轻一代期望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下面就是这次谈话的速记:  相似文献   

18.
在九三学社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介绍的先进人物中,安振东十分引人注目。由新华社记者李尚志同志建议,我们决定一起采访他的事迹。安振东的先进事迹既丰富,又动人。他只要一踏上工作岗位,总是兢兢业业地工作。即使被错判服刑时,他也从来没有把自己与党和人民对立起来。他对我们说:“我当时穿着囚衣,别人看我是犯人。我不这样想。我是主人,不是犯人!”他在叙述当时生活情况时,很自然地说出了:“那时监狱条件差,电话机也落后,我看见管理人员拿起电话来摇半天才通,这怎么行呀,我就建议改进机器设备。  相似文献   

19.
杜导正 《传媒》1999,(3):11-11,9
讲真话,是一个在新闻界长期议论的话题。它在当前仍有着极强的意义。保护和鼓励记者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对处于领导位置的同志,尤为紧要。 刘少奇同志1948年10月2日《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对这个问题,有透辟的阐述。他说:“我们坐在这里,危险的很哩!搞错了没有?这是我们经常要考虑的问题。”他说,堂领导的记者和新闻机关,担负着下情上达,  相似文献   

20.
人们都羡慕地说:“徐福铎真幸运,近年来他的好事连台!”要说嘛,这是真的。他写的作品连续在全国务大报刊上发表,轰动了海内外,他也几次进京受奖;报告文学集《爱的小溪》刚出版发行不久,他又以优秀的成绩,当之无愧地摘取了全国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的桂冠,并名列榜首。中共哲里木盟委宣传部召开了动员大会,号召全盟广大新闻工作者向徐福铎同志学习;几天后,国家高评委办公室又通知他,他的高级记者的职称已通过。 这位蒙古族中年记者,他26年的新闻生涯,人品、作品、作风堪称典范。他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