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青年记者》2012,(19):57
面对大市场、小份额的严峻形势,国家适时吹响了文化产业改革集结号,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长远国家战略。为此,记者专访了湖南省广电局原局长、现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魏文彬。记者:请谈谈文化产业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有一段时间我天天吃食堂,吃的还不错,我却越吃越像个饿死鬼;而且我发现,凡是长期吃食堂的人,基本上都像饿死鬼。一位朋友指点迷津,他说之所以这样,那是因为食堂做的东西不干净,脏东西一抵消,再有营养的东西也成了垃圾。  相似文献   

3.
张鸣 《出版参考》2011,(8):42-42
有次打出租车,一路上总有车横来直去乱夹塞,但我这辆车的司机师傅却总是让。我忍不住说,明明是你有理,为何你要让他们?司机苦笑着回答说,这年头,就是有理的让着没理的。后来,我在一本京城的出租车杂志上,看到介绍一个司机25年无事故的事迹,也是说他开车,总是有理时让着无理的,并号召出租车司机向他学习。  相似文献   

4.
打招呼     
新闻科的李科长,几乎是踩着早上8点的钟声,走进了刘局长的办公室。年纪40有余,精明强悍的刘局长满脸堆笑地说:“欢迎科长来指导工作,请坐,请坐。”说着,把椅子朝李科长身边推去。李科长笑着,从提兜里掏出一张报纸,递上去说:“刘局长,我写您的通讯发出来了。”刘局长双手捧着报纸,一目三行地看着,一叠连声地说:“谢谢,谢谢,真是大手笔,出手不凡,出手不凡……”李科长坐下来,小声说:“刘局长,我有一事想求您。”“说!咱这是老关系了,凡能办的事儿,就是让捎来三指宽的纸条都行,还用劳您的大驾。”李科长笑笑,点点头,说:“听说您这儿要招收10名天车工,我在乡下的侄儿高中毕业,想拜托您门下。”刘局长脸一沉,一拍李科长的肩膀头,“我说老李呀,这事儿咋不早打个招呼,  相似文献   

5.
近日,网上流传"一元钱能吃什么"的话题。有人提到能在部委食堂吃顿午餐。记者走访多位部委机关工作人员后了解到,近年来部委食堂大多以自助餐为主,一顿午饭一般不会超过10块钱。而在全国政协机关食堂,更是出现了"免费午餐",除凉菜外有6到8个热菜,二楼的局长餐厅则有火锅可供选择。交通部收1元钱就能吃自助餐。  相似文献   

6.
后悔余想     
虽然我没当几年记者,“后悔药”却吃了不少。最难以忘怀的,大约有这样两次。1980年春,我去伊犁采访,正是中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发布不久,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驻伊犁记者王龙生向我介绍说,伊宁县委书记李映华上任后,要求家人不收任何人送来的礼物,无论谁以什么理由给他送礼,他一概谢绝。如果有人乘他不在时送求,他一定设法退回。我和老王采访李映华同志时又了解到,他十分关心各族群众的疾苦,事迹也比较生动。我以《新书记的新作风》为题,写了一篇通讯,记叙李映华从不收礼和关心群众疾苦的事迹。过了很久,这篇原来千余字的稿子被删成一百来字  相似文献   

7.
尹维祖 《今传媒》2010,(8):141-142
首先,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老前辈和中青年记者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省记协、市记协和西安日报社联合举办的马蛟龙《直面现实说新闻》作品座谈会。  相似文献   

8.
吃——派饭作为农村记者,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多的时间在农村采访,首先碰到的是民以食为天的吃饭问题。过去没有招待所、接待站,除了农村食堂化期间,记者下乡吃过食堂饭外,通常都是在老乡家里吃派饭。今天在张家,明天在李家,可以说吃的是百家饭。越是穷的人家越要去吃,这个老规矩给记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就在这吃派饭中,农村记者李果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年冬天,李果与刘人杰、杨义赴山西晋南地区一农村采访,村里的接待人员把他们安排到一农家吃派饭,早饭时有人领着去吃,中饭、晚饭就得自己去。日落西山,天渐渐黑了下来…  相似文献   

9.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首先,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老前辈和中青年记者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省记协、市记协和西安日报社联合举办的马蛟龙<直面现实说新闻>作品座谈会.  相似文献   

10.
9月21日至25日,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外宣办、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记协联合主办了"山东青年编辑记者沂蒙革命老区行"活动。此活动由山东省记协副主任兼秘书长、山东省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张作生带队,通过  相似文献   

11.
“你就是冯云霄?报纸上老见你的名字,我还以为是个年轻人哩,谁知道头发都白了!”青年记者一见他的面就惊讶、感叹。冯云霄已经58岁了,还勤奋地耕耘在新闻战线上。1974年开始担任辉县通讯组长,一直到现在。从中央到省市新闻单位的记者们,许多都是他的好朋友。大家都不愿意让他离开通讯组。我们和市里领导达成协议,让他挂个市文联副主席的头衔,实职仍是通讯组长。举几个他和记者关系的例子: 1985年1月27日,辉县为记者召开迎春茶话会。冯云霄一发通知,新华社、人民日  相似文献   

12.
焦德武 《青年记者》2009,(17):73-73
新来的市委书记微服私访,他和路边执勤的一个交警聊上了,问这问那,那交誓误以为他是一离家出走的老年痴呆病患者,便盘问他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估计那位市委书记会想:我天天在电视新闻里晃荡,怎么公务人员还不认识我?那电视节目都是怎么办的?到底有几个人在看?这的确是一个问题,而且是戳到电视人软肋的一个问题。江苏邳州市,人口150多万,最近一则报道披露,邳州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只有三个人看:李连玉(市委书记)、扬军(市广电局局长)、三院院长(做广告的市第三人民医院负责人)。据说,邵州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至少一半的内容都是有关市委书记李连玉的。(《时代周报》2009年5月21日)  相似文献   

13.
万新 《新闻天地》2007,(7):39-41
"下午去了一趟牙科诊所,把两颗牙齿拔了;太痛了,痛得我饭都吃不下。"2007年6月1日傍晚,在南宁一家招待所采访孟进生时,他告诉记者说。他张开嘴,记者吃了一惊,因为他的上下牙槽几乎没有了牙齿。"都是以前吸毒害的。"孟进生苦笑一声说。  相似文献   

14.
《湖北档案》2012,(11):13
11月14日,黄石市政协副主席柯旺升在市政协教卫体文史委副主任王宗奕的陪同下,专题到市档案局调研。在听取市档案局局长戴奇伟工作汇报后,柯旺升对市档案局近几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就如何做好档案工作,他说,做好档案工作要念好"五"字经。一是  相似文献   

15.
5月23日下午。由浙江省记协和省新闻学会共同举办的“记者的使命与责任——《郑雪君现象》研讨会”在杭州召开,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省记协名誉主席江坪,省记协副主席应金泉等出席。省记协名誉主席、省新闻学会会长马雨农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16.
在基层,虽然难以遇到“大记者”、“名记者”光顾,但是,省、市、县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每年我却要接待不下十来个.可以肯定地说,我所接待的记者中,有的思想敏锐,有的务实求真,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公正廉明.他们都不愧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一神圣的称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原《湖北日报》摄影部主任光羊老师,更是叫我难以忘记的一名好记者.1994年9月中旬的一天,镇党政办公室通知我,说是湖北日报一名记者来镇里采访,要我代表镇里陪同他“全程采访”.待我赶到镇里时,办公室的同志告知,记者已下榻在镇政府客室里.镇政府客室异常简陋,室中两床一桌,既无卫生间,也没有一台电视机,床是硬板床,桌是办公桌.我说:“怎么能把省报的记者安排到客室里住呢?”办公室的同志说,这记者坚持不住宾馆哩!办公室的同志把我领到客室,刚介绍完,光羊老师就一把拉住我的手,十分热情地说:“曾馆长,我打扰你了,实在对不起!我叫光羊,姓李,你就叫我李同志吧!”李记者一脸慈祥的笑容,头发花白,微胖的身体显得十分稳健.在办公室的同志离开客室  相似文献   

17.
何崇元与《环球时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球时报》影响越来越大,总编辑何崇元却很低调,能使得他同意接受我的采访,这着实让我自豪了一把。采访之前,关于他的资料零零散散,我总觉得有些仓促上阵,心里忐忑不安。刚到《环球时报》办公区,办公室的阴皎又对我说了句"我们何总很低调的,一般不接受采访",这时候。我心里的那种急促似乎又多了几份。见了面,没想到何崇元就是这样开场,"对不起,家里正装修,自己买材料,路上车多,让你久等了。"一句普通人的大实话,让我一下轻松起来。 1953年11月出生于湖南临澧柏枝乡敖山村的何崇元,六、七岁需要营养的时候碰上了自然灾害,那时的公共食堂对付六、七岁的儿童每餐就是一两米。每当食堂的铃声一响,他就去吃奶奶的二两米,奶奶吃他的一两米,他奶奶就是在那个年代逝去的。何祟元八岁半才上小学,脑子好像不笨,一直从小学念到高中,中  相似文献   

18.
《青年记者》2009,(21):I0001-I0001
9月21日至25日,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外宣办、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记协联合主办了“山东青年编辑记者沂蒙革命老区行”活动。此活动由山东省记协副主任兼秘书长、山东省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张作生带队.通过参观.培训加采访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四月上旬的一天,我在机关食堂吃罢早饭回办公室,见张黎至同志正站在我办公室的门口。我连忙开门请他进屋。他笑着对我说:“我是来向你要书的。”我知道他是要我的刚出版不久的《凤翔散文选》,于是拿了一本,签上名,恭恭敬敬地双手递给他,请他指正。他落座后,我们便东一句西一句地聊起天来。  相似文献   

20.
新“官”上任三把火策划:阿仲据《中国档案报》第66期报道:该报记者在湖北省档案局局长述职报告会上采访时,曾向在座的一位职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从本局干部中选一名局长,你推荐谁?”会后,局里一位女同志对记者说:你要问到我,我就推荐我自己,我觉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