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党中央、国务院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我重读了郭超人的《喉舌论》 (1998年再版 ),颇有收获。这部书中有几篇文章论述了开发西部地区新闻宝藏的重要性,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我们做好西部大开发新闻报道具有现实意义。一  西部地区,或者说经济发展滞后地区,新闻资源是不是就相对贫乏,可报道的东西就更少一些?郭超人指出:“我历来认为,在新闻报道工作上,没有落后的地区,只有落后的记者。落后的地区同样充满着新闻。我作为一个记者就是在一个落后的民族地区--西藏成长起来的。西藏经济虽然落后,但新闻资源异常丰富,是一…  相似文献   

2.
重新认识西部的新闻资源 西部世界博大精深,像打开的一部卷帙浩繁且永远续写着的巨著。 对于西部地区的新闻报道,我们决不能妄自菲薄,怨天尤人。经济暂时的贫困、落后,并不意味着新闻资源的匾乏。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同志四年前曾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我历来认为,在新闻报道工作上,没有落后的地区,只有落后的记者。先进的地方有新闻,落后的地方也有新闻。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把它开发出来。”  相似文献   

3.
当江泽民同志提出加快开发中西部地区步伐,西进序曲开始奏响之际,我重读了郭超人1998年再版本《喉舌论》,小有收获。这部书中有几篇文章论述了开发西部地区新闻宝藏的重要性,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我们做好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新闻报道,办好西部各省、区报刊,具有现实意义。 基本观点:落后地区同样充满新闻 西部地区,或者说经济发展滞后地区,新闻资源是不是就相对贫乏,可报道的东西就更少一些?作者指出“我历来认为,在新闻报道工作上,没有落后的地  相似文献   

4.
卢剑利 《新闻知识》2001,(12):44-45
我采写的消息《西部开发让在外老陕返乡挣大钱》继荣获1999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和陕西日报社社级好新闻一等奖后,又荣获了年度中国晚报新闻奖三等奖。不少同行问我,这一区区小稿何以有如此"能量"?我觉得,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多次获奖,不仅得益于记者敏锐的 新闻洞察力,更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个大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就新闻报道角度而言,西部大开发好比一片汪洋大海,需要报道的方方面面的东西很多,但如何能从这片汪洋大海里,捕捉到一些鲜活东西来,并非易事。但通过对这篇稿件的采写,使我更加意识到,做为一名记者,特别是…  相似文献   

5.
刘以农 《新闻窗》2009,(3):54-54
所谓新闻资源,笔者的理解就是新闻素材,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这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十分重要。新闻资源的开发就是记者、编辑发现新闻事实,捕捉新闻线索并通过深入采访、撰稿、编辑转换成新闻报道的过程。当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时,如果我们正视它,把它作为有效的资源去开发和利用,那么这条新闻的内容就会得以深化,价值就会得以体现,反之,资源也就简单地被处理掉,甚至被遗漏、被丢失。  相似文献   

6.
刘保全 《新闻界》2003,(3):23-24
新闻报道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时效性即时间性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如果不注意新闻时效,没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将会使新闻落后于实际工作,成为“明日黄花”,失去新闻价值。“新闻的发表不光是论日子,而且要论钟点。新闻特有的威力也就在它对现实的反映十分迅速。”这是新闻界一位老前辈的经验之谈,也是对新闻业务领域中带有规律性的科学总结。早年新华社曾要求自己的记者撰著电讯“必须时刻存在一个观点:‘为了最迅速的报道’。”后来在工作中也一再强调必须努力克服新闻报道工作中的迟缓毛病,加强新闻的时效性。讲究时效是新闻区别于其他文…  相似文献   

7.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新的新闻类别.观点新闻在新闻界被关注是近几年来的事。但发展却异常迅速。 本人认为,“观点新闻”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从一般的实践意义上理解,观点新闻就是以传播新闻观点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新的新闻类别,观点新闻在新闻界被关注是近几年来的事.但发展却异常迅速。“观点新闻”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从一般的实践意义上理解.观点新闻就是以传播新闻观点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0.
高旭 《记者摇篮》2006,(10):26-27
眼下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竞争激烈。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因此在新闻报道上,除各家新闻单位各自策划的新闻外,很难再有独家新闻。那么记者如何能在这种“公众新闻”中,技高一筹,采写出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新闻报道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无意”的采访中做个“有心”之人。那么如何做个“有心”之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有了新闻敏感,就能敏锐地发现并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  相似文献   

11.
从新闻采访写作规律和认知规律看,一般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涉及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还关系到如何把握新闻报道的过程和新闻的社会传播效果等相关问题.新闻报道是一个过程、一个系列、一个流程.这个流程中既有传递信息的要求,又有说明、解释、分析事实的意义和内涵的要求.这不仅需要记者创造性地认识新闻事实,而且还要能动地传播这些事实.创造性和能动性这两个方面也就是新闻报道策划的核心问题,其本质就是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充分正确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使新闻报道活动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远远落后于新闻报道策划实务界的实际状况.赵振宇先生的力作<新闻报道策划>(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一书,作为首次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正好填补国内当下这一研究的缺失,可谓是正当其时,当仁不让的扛鼎之作.通读这本新书,最大的特色可归纳为: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指导下,作者凭籍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丰富新闻业务经验,在考察大昔新闻策划实例的基础上,阐释和抽象出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可谓从实践到理论,然后又把这一理论一以贯之地运用于当下新闻报道策划实践,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祝长胜 《视听界》2002,(6):20-20
有人认为,新闻失实问题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顽症”。就广播新闻来说,由于缺乏严谨的新闻态度,忽视新闻规律,新闻失实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片面强调新闻的时效性。时效性是广播新闻较之其他媒体的一个显著优势。一条新闻,谁先报道,谁就争取到主动,所以在广播媒体之间抢新闻的竞争异常激烈。这一点,记者都很明确。要在时间上占得先机,采写新闻的时间常常就比较仓促,往往不等新闻事实结束,记者就得往编辑部  相似文献   

13.
崔吉本 《青年记者》2007,(18):81-81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用故事化的形式写新闻,尽显语言魅力我见过一篇报道,这是一篇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到300个字的很短的新闻,它刊载在《中国海洋报》上,忘记了发表的具体时间。标题是《海上对话》。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中,记者出镜采访报道上的形式正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和提倡。电视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的画面中,就等于向电视观众说,“当这个新闻事件发生时,我在场!”记者出镜采访报道和观众形成了较直接的人际化交流,有效拉近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同时也利于拓展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5.
会议新闻是与各种会议有关的新闻报道的统称。复旦大学尹德刚、周胜在其撰写的《当代新闻写作》中,把会议大体分为集会、工作会议和记者招待会三类。在当今新闻从业者中,有部分人认为会议新闻缺乏吸引力,因而不重视或忽视采写会议新闻。笔者认为,那种认为会议新闻无足轻重的看法是欠妥的。会议应该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常常占据了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时段"。会议对记者来说就是一个“新闻富矿”。但是由于多数会议新闻报道手法单一,为了报会议而报会议。记者往往只是照顾主办单位的需要,强调宣传功能,结果写出来的稿件八股味…  相似文献   

16.
在我接触到的一些记者、通讯员中,普遍认为,搞好边远贫困地区的新闻报道工作,要比富裕地区难度大得多。我是1985年调到康保县委宣传部搞新闻报道工作的。这个县地处坝上草原,毗邻内蒙古,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自然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科技落后,是全国271个贫困县之一。在通讯工作上,我没有因为地区落后而懈怠,三年来我采写的稿件先后被中央、省、地级20多家报刊采用386篇,其中刊登在头版头条位置上的就有31篇,有5篇被地区新闻单位评为好新闻。那么,怎样才能搞好边远贫困地区的新闻报道工作呢?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诞生使新闻报道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微博、微信、论坛等都成为个人发布消息的工具。网络成就了一个自媒体时代,也成就了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这些消息,经过巨大的网络人脉的阅读和热评,就会成为一种网络舆论,影响着主流新闻媒体对报道题材的选择,甚至是议程设置。但是网络上的虚假消息、失实消息也很多,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如果不加以选择、核实就采用,往往会“被新闻”,造成新闻报道中的被动、甚至是严重的后果。本文探讨了在复杂媒介生态下谨防“被新闻”的一些方法,以期对记者同仁们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关于科技新闻写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11月,第三届世界科技记者大会通过的《巴西宣言》认为,科技新闻在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但同时指出,与科技的迅速发展相比,科技新闻工作相对落后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新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提高科技新闻报道水平和传播效果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出新意?这是摆在新闻记者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针对不同类型的事情,记者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不同的报道模式,这些模式指导着记者的写作方法,并影响着记者分析事物的思维方式。从受众一方来说,同样报道模式的新闻读多了,自然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那么,新闻报道怎样写出新意呢?一、跳出事情本身之外。新闻报道切忌就事论事。因为就事论事,大家看到的都是同样事实,写出的报道就像一个模子制出来的,大同小异,很难有新意。苏轼有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20.
刘潇鸿 《新闻三昧》2006,(11):14-15
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竞争力。《平顶山矿工报》的系列通讯《“大家庭”里故事多》获得了2005年度河南省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这对一家企业报来说,实属不易,但说来也正常,这与我们报社上上下下注重策划、注重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下面我就谈谈报社领导及采编人员着力开发、利用“大家庭”这个新闻资源的过程。一、发现新闻资源的潜质——搞好新闻报道的前提新闻报道活动的展开,始于编辑、记者对新闻线索、新闻素材的发现,而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