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告诉我.先前调查“国民读书习惯”时.那些对“去年你读过几乖书”作了尴尬回答的人.给的理南,一般都是“忙不过来”.“没有时间”。但是前两年出现了一个薪的答复.大多是年龄不大的人给的:“我一看书就头晕。”为了健康而不读书,理由十足。  相似文献   

2.
去年上半年,我馆举办了三次别开生面的音乐晚茶读书会,吸引了一批爱好读书的学生。第一次读书会以“我与图书馆”为题,学生和馆员围坐一起,一面品尝咖啡,一面欣赏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怀畅谈。学生们对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读者工作都提出了许多  相似文献   

3.
通过一次有关这个国家民众阅读习惯的调查,西蒙·詹金斯向我报告了一些好消息。英国人并非象那些悲观失望的出版商和书商所预测过的那样,他们看起来还是挺喜欢读书的。受《星期天时报》的特别委托由市场和用户调查国际组织(MORI)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1987年占英国人口56%的人都属于经常读书的人——一本书要读“十余遍”,只有17%的人声称去年他们一本书也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学习新闻写作仅两年时间,去年我采写的新闻述评《农民“弃耕”现象令人担忧》一文,先后被国家,及省、市四家新闻单位采用。在历时近三个多月的采写过程中甘苦参半,喜忧并存。深深感到积累资料的重要性。最早确定“农民与土地”这一报道选题是在去年九月。我姐姐结婚后长年在集贸市场上做服装生意,他们一家的责任田就交给父母代为耕种。后来看父母年纪大了,就干脆说道:“别种地了,我们做生意养活二老。反正现在种地也不赚钱,粮食价格放开后,到处都能买到。”“现在种地不赚钱。”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敏感地意识到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后来在与学校老师聊天时发现:在我市经济较为发达的郊区,“弃耕”现象已  相似文献   

5.
今年4月19日,本市一家报纸刊出了题为《春来气候反常小麦春菜受损》的消息,文中称:“开春以来气候反常,给京郊的小麦生长和蔬菜生产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前些日子天气乍暖乍寒,使正处于拔节期的小麦生长不平衡”。事隔23天,本市的另一家报纸则报道《京郊小麦长势良好》。这则消息在揭示小麦长势良好的原因时写道:“为夺取今年夏粮丰收,北京市从去年秋种时就注重小麦播种质量”;“去冬今春以来,又连续降了几次雪雨,为冬小麦  相似文献   

6.
干啥都有上瘾的,人家吸烟有烟瘾,喝酒有酒瘾,而我这个74岁的老农民却读书、读报上了瘾,一天不读书不看报就食不甘味、夜不成眠,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多年来,我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买书订报上,眼下我的两个书柜装得满满的,足有900多册,报纸一捆又一捆,装了好几纸箱。  相似文献   

7.
读书札记     
1读书“五味” 大凡读书人,一般都有读书缘由;或受刺激,或受启迪……。记得一九七八年末,在本单位召开的一次有关知识分子工作的座谈会上,一位开明领导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一般人都能读,然而,读书并非是件容易事儿,咸酸苦辣甘,应有尽有;劳神费力,五味俱全。……我认为,世界上最累的事情恐怕莫过于读书,……如果不信,不妨试一下。”此言即出,一片哗然,不一会儿又恢复平静。对于包括笔者在内的大多数听众来说,这位领导的讲话既能产生“亢奋”,也能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8.
新闻素材可以“道听途说”、“路边拾遗”、“茶馆偶得”,这是我采访的点滴体会。去年元月份的一天,我在路上碰到县酒厂的一位厂长,他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马上找县长及其同行的人进行了采访。了解到县长一行8人到济南办事,考虑到本县经济落后,8天里为了少花钱先后换了三次旅馆。我感到这是一则很有价值的新闻。于是马上写了一篇“县长省城行八天三搬家”的通讯,被6家新闻单位先后采用了。去年秋收期间,我发现小麦粗收粗打的现象严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1980,(3)
去年日本共出版了四万多种、十二亿三千多万册书。按人口平均,全国每人可分十几册。不但书店,甚至百货店、食品、果品店等,都兼营售书业务,读书之风颇盛。抽样调查表明,一年里读过书的人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十五至十九岁者居多,占百分之八十八。但是,也还是有人不读书。据调查,全国每五人中有两人一年里未读一本书,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一本书沒买过”。经抽样调查,不读书的原因以“没有时间”者居多,占百分之三十。认为读书“无此必要”和“不爱看书”的  相似文献   

10.
“等身书”与“五车书”同是两个读书的典故语。“等身书”原来是指读书很多知识广博的意思:宋代的黄源从小就很聪明,刚满五岁时父亲对他教育极严格,每天早上要他站直,然后将书卷展开,量取与他身体一样长的篇幅,规定他一天念完。这是指读书的篇幅长度而言的,并非指把书叠起来同人一样高。而现在“等身书”都用来比喻某人的著作多而非指读书,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用的,把典故的本义忘了。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农村记者,我每年都要到农村走几次,以便对每一个时期农村和农民的情况真正地有所了解;但是,深入到农村之后,我又常常感到惭愧。尽管我们有几十万新闻大军,尽管有人说“记者满天飞”。可就是有人想见记者而难以见到。这就是农民! 今年夏天,我们在湖北大别山区采访,当我提出要去农村到农民家里看看时,县委书记显得挺惊讶,对我说:“北京来的记者能下到县里就不错了。”就是在这个县,我听说,一次县委书记深入到山  相似文献   

12.
1968年,我高中毕业回乡,经过几年的“犹豫徘徊”,于1972年下半年开始从事业余新闻报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74年我被推荐进了县师范学校读书。无论在校读书,还是后来在县广播站当编辑,以及现在在区文明办任职时,我都始终没有停笔写稿。仅去年的统计,在市级以上新闻单位用稿就达400多篇。在此期间,由于自己尝到了写稿的甜头,巴不得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农村青年也同我一样,从事业余新闻报道。1972年,三烈公社只有我一个人写稿。次年,在大队、公社的支持下,我举办了培训班,撒播业余报道种子,全社写稿者一…  相似文献   

13.
说老实话,读书的时候,由于我比较欣赏“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因此呢,就比较重理轻文.我高考四次,语文最多考过57分。一九八○年,我在史家中学复读时,一学年只写了一篇作文,作文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一九八二年,我回村在民办小学代课.教个小学班,对我来说,还比较轻松.因此,我一天除了上课,没什么事,要消磨时间,除看电影就睡觉,经常半天、整天地睡.赶上节假日去内江市看电影,有时,一部电影就会重复看上几遍. 去年五月底,我的人生道路来了一个大的转  相似文献   

14.
去年岁末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北京图书馆时,倡导人们多读书的一番谈话,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23日刊登这次视察消息的处理手法别具一格:为了更好地突出主体消息,还配发了《今年我国图书消费超过烟草消费 上海超级书城年内开业》的报道;版面上,两条新闻一上一下,中间一条细细的隔线,四周围以红线方框,框内左下方还登了一帧新建成的上海书城的照片。经过这样精心的特殊处理,格外引人注目。绿叶烘托红花,相映成辉。看得我眼睛一亮:好一条“绿叶新闻”!  相似文献   

15.
我这个人好读书,闲暇之余也写点文章,偶尔也有几篇所谓的“新闻稿件”,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都没被报纸采用,结果我放弃了。说实在的,我真有些不甘心。正好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自费去参加了培训。学习后,我向栏目编辑递交了一篇稿子。这可是我准备几天写成的,洋洋洒洒千余字的消息。没多久,乡镇经济版竟采用了我写的文字。——虽说只是摘用我稿子中的一点点儿,只有200多字,但这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自己的名字见报后,我兴奋极了,这毕竟是第一次见报,我真想把这个喜讯告诉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一“豆腐块”文章实现了我新闻写作史…  相似文献   

16.
我有我爱     
季屏 《出版经济》2004,(5):34-35
1.农民--中国最大的群体购书读书却是最少的人一种悲伤 中国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人,除了孩子读书必备的教材教辅书之外,花钱买书全是些实用可以致富的书刊,养猪养鸭宰虫杀草等等.偶尔破费一下,多是买通俗书刊和武侠之类的大众化图书.识字的农民一般非常喜欢读书,只是囊中羞涩.我曾送给一位农民一本国内著名作家的随想录,两年之后再次路过他家时,惊奇发现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竟然反复读了几遍那本书,而且他家里五口人都读过这本书,让人吃惊不小.  相似文献   

17.
“贪大求全”恐怕是刚跨入新闻队伍者的通病,我也不例外。初写稿时,只要一提起笔,就洋洋干言,总觉得这是个典型,只写一个侧面,怕把典型给“糟踏”了,也怕上级党委和被采访者不满意。可稿子一到编辑部,不是不用,就是被删成“豆腐块”。这时,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埋怨编辑,觉得把那么多有用的材料统统给砍了,实在太可惜! 一次下部队采访时,我听说驻地一位农民,各方面都不错。一采访,材料可眞丰富:有他胆识超人,在刚出现“承包”时,就包了村办窑厂的材料;有他以厂长的魄力,经理的头脑,文明致富的材料;还有他帮助大家致富的材料。面对众多的材料,我如获至宝,认为抓到了一条大“活鱼”。于  相似文献   

18.
“土记者”当了一回“老总”沈耕夫做一个土记者并不风光,因为记者前面多了个“土”字,然而我却沾了这个土字的光哩。去年10月12日,我应湖北农民报邀请前往武汉出席在那儿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华全国农民协会年会,专题座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还参加了《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爆发时,巴金正在成都外专读书。巴金说:“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梦中惊醒了。”“面对着一个崭新的世界,我有点张惶失措,但是我已敞开胸膛尽量吸收,只要伸手抓得到的新东西,我都一下子吞进肚里。只要是新的,进步的东西我都爱;旧的、落后的东西我都恨。”  相似文献   

20.
淘书的印记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真正爱读书的人是离不开淘书的。我的朋友中颇有几位藏书家,他们都把淘书当作一种真正的享受。每逢造访他们的书斋时,他们最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一次次淘书的经历——这一本购自特价书市的最后一天;那一本是地摊“拣漏”所得的精品……我自己也是一样,我的一万余册藏书。绝大多数是辛辛苦苦又乐此不疲地淘来的,有些书的内容在读过许多年之后已经淡忘,但淘得这本书的过程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