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是无锡日报的记者,采写过不少短新闻,也编辑过不少“豆腐干”文章。读罢阮海儿的《宝钢“小人物”推动了国家金融政策调整》一文,对比报纸上常见的干瘪鸡肋式短新闻,深感写好“豆腐干”新闻是不容易的,是大有学问的。文短题材重很多人认为,新闻短,容量必小,反映不了重大题材,只能写些小  相似文献   

2.
《传奇3G》作为《传奇3》的另一个分支系列,目前已经成功上市,对于广大《传奇3》玩家来说,3G的版本同样充满魅力,在另一个“传奇”的世界上称王称霸同样让人愉快。现在我们就为大家带来一篇《传奇3G》篇中的任务心得,希望各位喜欢。  相似文献   

3.
8月3日《中国青年报》一篇人物特写《瞧,这个厂长》写得好。好在不仅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新闻人物——改革年代的青年厂长形象;更给读者捧出一个活脱脱的人——生活中常见的、并不陌生的人。  相似文献   

4.
读到《新闻知识》今年第3期上《精彩别致尽得风流——消息[民主兴杂文盛]赏析》一文,有些不同意见,写出来供大家议论参考。新华社记者这篇消息写得确实别致,结构自由,文字活泼,取材尤见刻意创新。这无疑是应当肯定的。但我认为有一点重要的缺憾;作为一篇评奖活动的消息,只在末尾带一句“评出一、二、三等奖共25篇”,这样写  相似文献   

5.
刊登在《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主题专一,中心突出。刘熙载〔清〕在《艺概·文概》一文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第一戒,他强调文章的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表明,一篇报道或文章,若能抓住一点,写细、写深、写透,能把一个事件、一个意思…  相似文献   

6.
《青年记者》2009,(18):30-30
最近,“天涯论坛”贴出一篇博客文章——《一个记者的忏悔》,一个名叫朱光兵的“前新闻人”坦白自己曾在两年时间内写过80多篇假新闻,其中一些还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  相似文献   

7.
《涉县农民竞选“花椒大王”》(以下简称“涉文”)是一篇800多字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是新闻体裁中的微型武器,一般篇幅较短。写现场短新闻要善于抓拍最富表现主题的闪光瞬间;要写出“鲜”味,像带着晨露的花,像刚出笼带着热气的馍,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涉文”不失为这样一篇作品。该文在河北日报首批“通讯员消息佳作擂台”评比中获三等奖,  相似文献   

8.
作者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的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透,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新闻写作原则?——答《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的作者陈封杜继昌陈封同志在1996年《新闻战线》8月号《读者论坛》专栏中,就《我国水利经济正在兴起》这篇对外稿中没有写明消息来源,写了题为《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说它“违反了...  相似文献   

10.
著名作家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清楚,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11.
《“对策”也可当镜子》一文,在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评论一等奖,这是我们未曾料到的。如果说这篇评论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它的角度比较新。一个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篇有特点的文章也容易引起人们  相似文献   

12.
2000年11月6日,《浙江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推出一个全新专栏——“钱江浪花”。《开栏的话》以《点滴浪花汇成钱江大潮》为题,配以滚滚钱江潮的压题照片与醒目的蓝包边框,气势恢宏,引人入胜。 从这一天起,“钱江浪花”专栏便以几乎每日一篇的密度出现在《浙江日报》的一版上。蓝色边框内,一篇篇千字文,娓娓道来的虽然只是浙江大地上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传奇般人物,却小中见大地传递着丰富的内涵,蕴含着启迪人的经验、激励人的精神和教育人的哲理。由于该栏目具有新闻性、故事性与哲理性三位一体的特色,不仅留住了越来越多读者的视线,成为宣传浙江之路、浙江经验、浙江精神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3.
当记者,没有不希望自己采写的新闻被人重视的。但我们新闻界,一直存在一种怪现象:看到自己的稿子成了小小豆腐干,登在一个角角上,往往就脸红心跳;黑压压登上一大块,就自我安慰终于写了篇“大”文章。这样,尽管一些报纸编辑部时不时号召记者写短稿,可短风吹进编辑部总是一阵子。究其根源,根子在记者本身——未真正尝到写“短”消息的甜头。 若是有谁写出了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那样的传世短消息,我不相信他会不愿为之。当然,这是比较困难的。但对消息写  相似文献   

14.
写了10篇“闲话天津卫”,仅是想就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缓慢这一现象,谈谈人的观念、意识和素质的影响。人们热爱自己居住的城市,情有可原,但客观地看待一个城市的优缺点,却并不那么容易。每一个人都不完美,何况一个城市;既然可以评价人的长短,何以不能论说城市的优劣。可以用宏篇巨制比较北京人、上海人,何以不能用短章绝句谈谈天津人?这10篇短文大概应属于“印象性报道”范畴。我翻了翻一些国外通讯报道,试图找到对应的文体,像《从底特律看到  相似文献   

15.
传媒微语录     
《新闻实践》2012,(11):79-80
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每周刊播“走转改”报道保持在600篇左右。一年来刊发“走转改”报道总计超过3万篇,其中人民日报头版刊发231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217条。《新疆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十年治荒山河披绿》、《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基调昂扬向上。内容生动感人,文风清新朴实,充满生活气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形成如此大的报道规模、涌现如此多的精品佳作,是我国新闻界多年来少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隆年间的戏曲作家徐燧(1732—1807年)及其戏曲创作向未引起足够重视。徐燧,字鼎和,号榆村,别署镜缘子、镜缘主人、种缘子等,江苏震泽(今吴江市)人。所著杂剧、传奇多种,除已佚之《双环记》、《联芳楼》传奇外,今存《镜光缘》传奇和《写心杂剧》。《写心杂剧》又称《写心剧》,由近20折  相似文献   

17.
读者普遍要求报纸上的文章(包括消息),写得更短些。有的人总认为,某些文章可以写得短一些,而另一些文章“命定”短不了,比如议论的文章、叙事的文章、抒情的文章……就难以写短。果真如此吗?不妨请教一下古人。自从司马迁撰《孟尝君列传》(《史记》)后,“孟尝君能得士”之说,便成定论。后来,王安石写了一篇翻案文章《读孟尝君传》,反驳这种传统说法。《读孟尝君传》全文共有90字,不妨引之于下:  相似文献   

18.
翻开4月10日《新民晚报》综合新闻版,发现连发了两篇新闻随笔(平时每天一篇),也许是补4月8日没发表的缘故吧。两篇随笔谈的都是前不久发生的昆明某酒店“女体盛”之事,写得都不错,在理,而我似乎更喜欢《一次性爆破效应》一文,因为它言人之未言,想人之未想,确实不错。比如在抨击  相似文献   

19.
大凡自学新闻写作的人,从入门到熟练都要经过一个短——长——短的过程。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有人说,现在提倡写短新闻,短了不是很好吗?岂不知前边的短和后边的短有着质的区别。初学写作时候的短,是由于不懂、不会、不熟的原故,因而拿起笔来觉得没啥可写。枣核解板——两句。也不容易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新闻,偶尔抓住一个题材,也不知道该怎么写。这里有许多原因,如选材、提炼主题,写作技巧等。除了这些之外,我以为这和初学者不懂得采访的重要性有很大关系。常常由于不会采访,或采访不深,主题不明造成的。特别是基层通讯员利用业余时间学着写,自以为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十分熟悉,看到一点,或听到一些,就动手写。由于对要写的人或事知之  相似文献   

20.
我最欢喜看《新闻记者》杂志中的“新闻人物”专栏。我拿到1990年第9期,黄铭兴《夫妻播音传奇》一文,特别吸引着我,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传奇,读着读着我的眼睛模糊了,被这篇传奇感动了。当时我的面前,好像出现了这对体恤恩爱的老夫妻,一对在广播战线上默默无闻工作了几十年的“无名英雄”。说也真巧,那时杨磊同志正好走进我的办公室。我祝贺他俩的先进事迹公布于杂志上。老杨向我借去这本杂志,说要去给他的老伴看看,让她也分享快乐。一般写真人真事不大采用“传奇”两字,可是这篇人物特写传奇两字,用得好,用得得体。它的特点在于平凡的事迹见传奇。他俩颇有名望,一般的要讲究家庭的舒适和派头,才能体现出名播音员的身份。可是记者亲眼目睹:居室简朴,用木块拚镶的地板已经松动,书柜、凳子,茶几是旧的,更引人注目的是,床头墙上挂的那幅已发了黄的黑白照片,却与房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