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郑弌 《历史教学》2004,1(2):38-45
近年来,诸多中外学者陆续探讨<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力辨书中之"所见"与"所闻".特别是英国学者弗朗西丝·伍德(Frances Wood)依据种种疑点,否定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本文则通过<行记>中一条地名Tiunguy的考证,从历史地理、方言特征、几种主要的版本和可能出现的书写讹误,以及当时当地陶瓷生产的情况分析,证实Tiunguy即"丰州",解决了有关<行记>地名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疑点,重新检测了<行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诸多中外学者陆续探讨<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力辨书中之"所见"与"所闻".特别是英国学者弗朗西丝·伍德(Frances Wood)依据种种疑点,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但通过<行记>中一条地名Tiunguy的考证,从历史地理、方言特征、几种主要的版本和可能出现的书写讹误,以及当时当地陶瓷生产的情况分析,可证实Tiunguy即"丰州",重新检测了<行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化学教学如何才能体现新教材的这种理念,使学生乐学、学会、学有所得呢?综合各种方法,笔者认为可用四句话概括:兴趣中探究,体验中创新,探究后反思,反思中开放。一、兴趣中探究[案例1]讲《化石燃料及其利用》时,教师以这样一个故事开头:“‘14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的燃料不是木头,也不是干草,而是一种黑石头,……它们是从山上开采来的,可以燃烧,……居民把黑石头当木头烧。’马可·波罗所说的黑色石头是什么呢?是煤,”教师接着说:“在马可·波罗见到…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结束中国之行,返回欧洲的700周年(1295—1995)纪念.但在此前不久,海外报章载文介绍说,英国学者弗兰西丝·伍德博士在她将于近期出版的专著中断言:马可·波罗并未到过中国。  相似文献   

5.
洋话连篇     
友情提示:马可·波罗,意大利人,旅行家,曾在中国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并担任官职。回国后写了《马可·波罗行记》,书中讲述了他在中国以及东方的见闻。M arco Polo in ChinaIn1275,M arco Polo reached China after three years of traveling w ith hisbrothers.The em peror m ade a great feast in honor of Polos and asked M arco tolive in his court.M arco Polo learned to read,w rite and speak Chinese there.O nce the em peror sent him to the southern part of his em pire.M arco Sawpaper m ade by the Chinese.People…  相似文献   

6.
有一本名叫《寰宇记》的书,详细地介绍(introduce)了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威尼斯商人(merchant))从1271年开始,跋山涉水到中国旅行(travel)的事情。从此,人们都知道(know)了马可·波罗,是一位13世纪时就到过中国的大旅行家(greal traveler)而在我们今天中学的历史课本(historical book)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据说(It is said),他在中国呆了十几年,其间走了许多地方  相似文献   

7.
在许多历史文献资料中 ,都提到了一个名叫马可·波罗的威尼斯人。他在元代来到中国并留居十余年 ,游历乃至在元朝地方政府任职。回国后 ,他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 ,但因其中存在很多纰漏而使其中国之行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8.
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马可·波罗这个名字吗?他可是个了不起的旅行家,远在七百多年以前,他就从意大利的威尼斯远道来到了中国,成为了当时沟通中国和欧洲的使者。他后来记述东方见闻的《马可·波罗游记》,也成为当时欧洲了解中国的窗口。(小好奇)  相似文献   

9.
在一般史籍中,均把马可·波罗称为到达中国旅行的第一个西方人。然而,这是否是他制造的一个大骗局呢?他是否从未到过比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更远的地方呢? 明年就将是马可·波罗说他从中国回到威尼斯的700周年纪念,他在书中说他是1295年从中国返回威尼斯的。然而,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中国部主任弗朗西丝·伍德博土届时也将推出她的新著,她在这本书中认定,马可·波罗从未到过中国。  相似文献   

10.
《诗·召南·行露》被《诗大序》等释为“贞女抗暴”,现代学者认为是一青年女子强烈反抗一位有妇之夫逼婚的心声。本文紧紧抓住“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讼”这一疑点,结合上古的婚姻习俗考证出这是一位伤心欲绝的妻子忧伤坚定的离婚誓词,文中之“兴”亦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马可波罗出使云南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者对马可波罗东方行程和年代的注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在马可波罗何时出使云南这一问题上更是存在着激烈争论。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可波罗寰宇记》及《马可波罗注》为主要参考依据,对马可波罗出使云南的时间作了新的探讨,认为马可波罗出使云南应在1281——1282年之间。  相似文献   

12.
马可波罗在甘州与额里折兀之间插叙了亦集乃城、哈剌和林、巴尔忽平原诸地,以致国内外学者在其来华途中是否路经亦集乃城、哈剌和林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仔细分析研究《马可波罗寰宇记》主要版本对亦集乃城记载内容,在考狄埃、伯希和等前人研究基础上,可进一步论证马可波罗事实上并没有到过亦集乃城。马可波罗对亦集乃城的记载,应均为道听途说之辞。  相似文献   

13.
将DeMarcoG和MorganJ给出的N人非合作博弈轻微利他均衡点的存在性结果推广到N人多目标非合作博弈情形。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①中指出,由于历史现象中因果关系的混乱,常见的历史无法记载一个完整的行动,而悲剧作家可以虚构出一个有明确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反映可能或必然的原则,因此,悲剧比历史更具哲理也更有价值。波利比乌斯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采取既批判又继承的态度,他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具有历史的必然趋势,因而他可以写作一部有始有终、内部因果关系明确的"普世史"②。同时,波利比乌斯指出史家不应像悲剧作家那样虚构情节,而要如实记录史事。不过,身处某种文化和学术传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而不自知,这是常有的事。波利比乌斯主张避免悲剧的"虚构"手法,可在写作"普世史"时仍然使用了与悲剧相同的虚构手法,就是这种情况。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坚定地认为,还原现实且追求必然性的"普世史"比"摹仿"现实且追求可能性或必然性的"悲剧"更加高级,这就是他的"普世史"中所蕴含的真实观。  相似文献   

15.
学形象的“真实性”是其核心价值所在。这种“真实性”主要指的是渗透在作品中的主体情感的真实性,即主体的主观真实性,而不是指作品描述对象有多大的科学精确度,即客体的客观真实性。  相似文献   

16.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保罗·奥斯特在小说<月宫>中创造了一个不断探寻自我的年轻人形象马可·佛格.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探究马可从青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一连串生活变故中所经历的人格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并解析导致其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对温泉真实性的质疑,源于媒体报道了某些造假温泉。日本温泉学界为此提出了原汤概念并建议实行温泉公示制度。原汤概念已被引入我国,每个温泉度假村的所有泡池里也并非都是原汤。在坚持诚信经营与加强管理的同时,过分强调原汤也会诱导原汤主义观点,也会产生新的不公平及不利于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文章由旅游真实性切入,在简单区分了客观真实、存在性真实与构建真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温泉的符号真实。将少量温泉资源搬运到异地以发挥其符号功能,为原本没有温泉资源的地段以温泉为符号开展旅游接待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在真实性范畴内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非原汤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回顾营销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宏观营销学从营销学体系中逐渐分化成为独立学科的历程,并揭示了我国宏观营销研究的现状和进行宏观营销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旧京词林志》是明代浙江宁波人周应宾所编的南京翰林院志。该书是记载明代南京翰林院文献留存不多的志书之一,可以补充参证明代黄佐所修的《翰林记》。《旧京词林志》在修成之后即被很多书目和笔记纷纷引用,显示了此书记录文献的真实性、客观性的特点。是继唐代李肇《翰林志》之后,又一部具有较高文献利用价值的古代翰林院志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