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对新时期语文教学进步暾出了重大贡献,但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挠着魏书生的解读者们。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改经验推广的艰难性问题;另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学的非语文化倾向问题。我们认为正确理解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钥匙”。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对科学理解语文课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深入研究了魏书生语文课程思想,以期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魏书生语文课程观对新课改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对新时期语文教学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挠着魏书生的解读者们。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改经验推广的艰难性问题;另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学的非语文化倾向问题。我们认为正确理解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钥匙”。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对科学理解语文课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深入研究了魏书生语文课程思想,以期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一、魏书生语文课程观的价值取向1.重视学生主体性开发取向魏书生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综观近两年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仍然是探宏与析微并进的状况。从宏观上解读的主要内容是新课标的特点、创新之处、意义、联系、存在问题等,比如潘涌的《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第7期)、张国生的《〈语文课程标准〉与“大语文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2期)、李秀菊的《浅谈布卢姆的教学论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影响》(《现代语文》2004年第2期)、陈黎明的《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检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史绍典的《高中语文新课标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语文教学通讯·高中…  相似文献   

4.
论点集粹     
方言 《教育革新》2005,(6):64-64
语文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究竟有哪些?魏本亚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学的现代转型》中作了如下的概括: 语文新课程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构成,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一个核心”“三个维度”“五个方面”“两种课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泛人文化”的取向遭到批评和质疑,“语文知识”、“语言训练”等一度被淡出的词语再次回归语文研究的视域。2007年第10期的《中学语文教学》,集中刊发了一组讨论语文知识的文章,王荣生、王鹏伟、陈钟操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2008年,吴忠豪在《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一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不能没有训练”的观点(《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2期);2009年,倪文锦在《正确处理和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2009年第6期《中学语文》)以及其他相关文章中反复强调了语文知识和语言训练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及其改革实践评析戴永寿魏书生被誉为“年轻的教育改革家”,获得了全国特级劳模、“五一”劳动勋章、全国优秀班主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等光荣称号,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他的改革到底有哪些特色?本文拟从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指导思...  相似文献   

7.
在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全新理念:一是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二是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是强调语文实践。四是主张探究性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了一种理性规范。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际上是语文教育规律的一种论释。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的“工具性”就蕴含了“双基”的教学与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培养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因此,“双基”仍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那么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创新双基教学呢?  相似文献   

8.
魏书生身上提炼出的“书生精神”,即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自励与自学的教学方法、坚忍与高迈的人生哲学,这些在语文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依然颇有历史回味的价值。辩证地分析了对魏书生的否定性批判。  相似文献   

9.
夏智 《现代语文》2006,(8):18-18
最近在《语文建设》2006年第3期上读到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的一篇文章——《新课程的当务之急》,感觉到王尚文教授又“急”了。尽管王尚文教授表示“由于教育问题往往不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问题”,但依然是担心“语文新课程下一步怎么走”。他在为今天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中“泛语文”和“非语文”现象而着急。我昕过王教授的报告,也看过王教授的一些文章,确实感到王教授是一个喜欢“急”的人。我想王教授和其他关心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人士一样,真的在为今天语文教学现状的不如人意而着急。  相似文献   

10.
读了由闫学老师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以及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晏子使楚》引发的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与语文知识问题的“旧话重提”(2006年第10期《人民教育》、2006年第6期《小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也想谈谈个人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现状一:“万金油”式的语文职能,让语文步履蹒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界定语文课程的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得的幸事,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追求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面向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特征的时代精神,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存在着本质性差别。由于新一轮课改动作大,涉及问题多,既有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方面的问题,更有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深层次的问题。因此,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难以较快较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得的幸事,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追求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面向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特征的时代精神,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存在着本质性差别。由于新一轮课改动作大,涉及问题多,既有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方面的问题,更有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深层次的问题。因此,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难以较快较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话理念的引入,对新世纪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对话教学已成为当前正在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热点和亮点。一、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语文对话教学”又称“对话型语文教学”或“语文对话式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后人们针对传统语文教学而…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年头,是2004年;有一本期刊,是《教师之友》。要谈论“70后”教师群体,这两个因素不得不说。2004午,《教师之友》第一期刊登了题为《那一代》的长篇文章,执笔人是蔡朝阳(网名阿啃)、卢军、白尘。文章开篇即以批判的口吻,指出中国基础教育界有“三座大山”.分别是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文章写道:“我们也并不完全否认以魏书生、于漪、  相似文献   

15.
体悟教学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正在逐步被重视并兴起的课堂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江苏省教研室配套发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大量出现了“体验”“体会”“感悟”“领悟”等词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更是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16.
由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课程改革”专题组、江苏镇江市中语会主办,《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协办,吕叔湘中学承办的全国“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暨‘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课程改革’课题组成立大会”于2006年11月11日1-4日  相似文献   

17.
赵彦 《教育》2024,(10):93-96
<正>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应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采用大单元整体性教学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在现代化教育改革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对大单元整体性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将评价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将评价用在语文课程评价中,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策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服务。本文以统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教学为例,探究“评”的理解和导向,把握“教”的内容,落实“学”的高效,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3年第1期刊出了杨启亮教授的《热爱语文:一种教学目的论的解释》,反复读之,颇受启发,因之愈加关注第4期上山东李梦桃老师的《热爱与手段———〈热爱语文:一种教学目的论的解释〉读后》的争鸣之文。同是一线语文教师,笔者非常佩服李老师向专家“叫板”的勇气。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等诸多旗帜下,语文教师常常在接受专家指点、指导的同时,更多地接受这样那样的指责,久而久之,自觉地成为专家面前的失语者,成为各种讨论中的“在场之缺席”者,这种情形下李老师的挑战无疑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教学实践异彩纷呈,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与新课标“形似神异”的九种倾向●刘春双、薛连宝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关注实践新“课标”中的九种倾向》,认为有一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主要有以下的倾向:一是虚假自主。有的教师在整堂课中忙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表现为“他主”迹象明显;有的教师则淡化出场,在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或创设情境…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过度强化和认识上的一知半解,一些人患上了“新课程理念高烧症”和“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症”。凡课一定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就一定是好课。结果造成了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但却迷失了教学目标这种“流行病”的蔓延。《人民教育》2004年第24期曾发表了《尝试小学探究性阅读——“走进长征”教学设计与精彩片断》和一并配发的题为《回到文本,回到语文的地面》的编辑点评。在作者和编辑等人以及一些教师看来,这是一节很好地体现了自主、探究、学科整合等新课程理念的好课。当我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