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常听到有的基层报道员发出这样的议论:“现在上稿难得很,跟编辑没有特殊关系稿件投了也白投”;有的甚至说:“某某人之所以能够上稿,就是因为跟某某编辑是亲戚”等等。听了这些议论,我真有些为编辑们抱不平,忍不住想议论几句。对上述说法究竟对不对,这里我暂且不说,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用稿情况就知道其真伪。一份报纸每天要用大量的稿子,一年用的稿子不计其数,难道编辑跟每个上稿的作者都有“特殊关系”?即使编辑认识的人再多,也不至于跟所有的都认识吧。那些不认识的,又是怎么上稿的?不用多说,上述说法就站不住脚。有些报道员之所以出现那…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在从业时,一般都会把目标订在“向钱看”上,但对于写作这个穷行当,想跃跃欲试者,并不乏其人。笔者每次到报社去,无论是大报还是小报编辑们的案头,都堆满了各地的来稿。有些初学写稿者,甚至给编辑写信说,我不要稿费,只要你把我的稿子给我发表了也就行了。对于那些老“写作家”、“写作匠”,亦不再像晋代的王夷甫那样,视钱为“阿堵”,以示自己的清高与风雅,也纷纷加入到“向钱看”的行列,哪家报刊给的稿费高,就向那家报社投稿,以致使那些付给较高稿酬的报社,几乎被名家大腕们“垄断”,即使一些行业报,亦是如此。天津《老年时报》属于《今晚报》报业集团的“子报”,其稿费与《今晚报》相同,比如一篇七八百字的言论稿,稿费就是80元。于是,这些专为老年人办的报纸,也让那些名家大腕给盯上了,以致稿件像雪片般地从全国各地飞来。有次该报一位编辑打电话向我约稿,我对她说,在你们报纸上稿太难了,她笑着说,一年能给你上十几篇就很不错了,你要知道,我们报社的用稿量,只是来稿的三十分之一,作为一般“写作匠”,若想在这家报纸上发一篇稿子,那恐怕就是“上稿难,难于上青天”了。然而,作为一般像笔者这样的老“写作匠”,不仅是写稿难、发稿难,而且是讨...  相似文献   

4.
编辑的滋味     
别人当编辑是什么滋味,不知道。大报的编辑,小报的编辑,把办报当事业拼死拼活干的编辑,拿办报混饭吃的编辑,滋味不一样吧?自知不才,当初搞报道时,从没想过有朝一日当编辑。作为一名报道员,对编辑很崇拜、很敬仰。编辑不仅慧眼识金,对稿件有生杀大权,而且很会出点子、给思想,一般化的稿子到了手里就能点石成金。那时候,自己二十来岁,精力旺盛,无牵无挂,工作之余,喜欢给报纸写个稿。年年有几十篇稿子在报纸上变成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看了《新闻与成才》新开辟的“编辑看稿札记”专栏,作为报道员,我感到眼前豁然开朗,心里透明了许多,以前对军报太多的偏见也随之烟消云散。“编辑看稿札记”为报道员和编辑架起一座“连心桥”。说实话,当我们把一份份稿件邮给你们,都希望自己的稿子能变成铅字,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仍然不见稿子上报,心里面便会产生很多对编辑们的偏见和不切实际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理由大多是:编辑跟咱不熟,稿子再好也不会上报;给编辑们送点礼稿子肯定能登;再加上一些谣言:某团宣传干事花了多少钱才在报纸上登了个“豆腐块”;“要想稿…  相似文献   

6.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 ,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比如 ,报纸该登什么稿?有时 ,记者发来一篇稿子 ,编辑看了说 ,这稿子 ,没啥意思 ,不登了!有时 ,报纸登了一些稿子 ,记者看了说 ,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从读者心理出发 ,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 ,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标准一 :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报纸该登什么稿?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 ,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 ,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这还得从新闻的定义说起。什么叫…  相似文献   

7.
问:“编辑同志,我给你们寄去的稿子,不见音讯。听说通讯员的来稿没看,就装进大麻袋里了。”答:“编辑部确实有大麻袋,专装没有被采用的稿件。但是,对通讯员的来稿,编辑同志还是认真过目,精心挑选的。如发现新闻性强的好稿,就及时向版面推荐。”问:“请你说说不被采用的稿件的毛病在哪里?”答:“没有被采用的来稿,应该结合具体稿件来分析。离开稿评稿,不好说清楚。但就我接触到的通讯员来稿,一般有‘四种病’,即‘单字号’,‘全字号’,‘通字号’,‘老字号’。“所说‘单字号’,就是品种单一。大多是消息、通讯,很少看到速写、特写、来信、小言论等多种形式的新闻来稿。老吃过油肉,还能不腻味吗?饭桌上需要花样,版面上也需要多品种的稿件。“所说‘全字号’,就是大而全的一般化稿件。一  相似文献   

8.
一位通讯员采写了一篇介绍消费时尚的稿件,投给了当地一家报社。编辑认为稿子符合编辑方针,达到发表水平,便准备采用。不料节外生枝,编上去的稿子在审稿时被分管总编下令撤稿。原来该总编从稿件中发现了“生财”之机,他让广告人员上门去“帮助”稿件中涉及的企业“策划一下”。那家企业经选择,最终没有在该报上做广告,通讯员辛苦采访的稿件也就此夭折。 且不论这位总编这样做是否有变相“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9.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 ?没劲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 ?   从读者心理出发,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 标准一: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   报纸该登什么稿 ?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 ?  …  相似文献   

10.
“择优用稿”,这是报刊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对编辑人员的起码要求。许多报刊也都向读者作了这样的承诺。然而,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颇难,例如“择‘友’用稿”就是常见的现象之一。笔者也是一家报纸的编辑,平时也常收到一些熟人和朋友的来稿。朋友送寄稿子来了,觉得质量差不多便予以刊用,不然总认为从感情上说不过去,也怕相处多年的朋友埋怨或者说三道四。工作之余,笔者也常给兄弟报刊写点稿子,其中,往往自己感到一般化的稿件,寄给了熟悉的编辑朋友,有时也被采用了;相反,自我感觉良好的稿件,直接寄给了编辑部,一般…  相似文献   

11.
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采用率”?一些通讯员常提出这个问题.我当过业余报道员、专职新闻干事、记者、编辑,同样有过上述的苦恼和经历.怎样解决稿件“采用率”低的问题呢?我认为,除认真分析“采用率”低的原因以外,还应该找出克服的办法. 一、主题一般化所写的稿件没有捐导意义,缺少针对性.抓的主题平平淡淡,在全局引不起什么震动,只是一般化的报道。所以,这类稿件编辑难以选用. 一篇稿件的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选好主题是很重要的。在写稿时如何选好主题呢?一方面,要通过看报纸,听广播,学文件,摘调查研究,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心中有底,另一方面,动笔时要考虑稿子的主题能不能给人们以启发?见报后效果怎  相似文献   

12.
时下,一些报刊社的编辑在回答通讯员有关稿件的处理意见时,常常不经意间来一句:“只要肯拿钱,稿子就好办。”这使我想起前些年一些老编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掸:“只要稿子质量好,没问题!”这真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只要质量好”,编辑就可以作积极的有力度的处理。这是报刊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编辑职业道德的要求。为了把报纸办好,编辑总是千方百计地求好稿,对能写出好稿的通讯员格外青睐,时不时地打个电话、写封信,或约稿,或找报道线索。那时,如果有人用钱来吊编辑的胃口,会令编辑大发雷霆!然而,近儿年,一些编辑…  相似文献   

13.
做编辑的最爱内容充实、文字流畅的稿件,对那些“瑕不掩瑜”或“瑕瑜互见”的稿件,我总开动脑筋,扬“瑜”弃“瑕”,让文稿露出光彩。这就是编辑的责任,也是编辑之所求。纠正论述中的片面性新闻中心在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节目中,分别开设了“大家谈”和“群言堂”两个言论栏目,播发了数以千计的小言论。言论稿中的瑕点往往表现在“片面性”上。说成绩。不说问题;谈问题,不谈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到底,这类稿  相似文献   

14.
如何才能当好一名地方报纸的时事编辑?笔者以为,必须具备以下四方面素质: 一、很强的政治敏感性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教育群众、宣传群众、鼓舞群众、团结群众,为完成党在各个时期内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有力武器。时事编辑每天处理的稿件主要是国内外大事,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时事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时事编辑必须要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 时事编辑接触的都是新华社的稿件,诚然此类稿件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但由于受版面限制,也不是新华社发什么稿子,时事编辑就照登什么稿子。时事编辑对新华社稿件必须进行细选删节、精编加工。在这个过程中,该用哪些稿,不用哪些稿;哪些报道对本地的工作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哪些稿子要重点处理;删节稿  相似文献   

15.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16.
“现在登篇稿子没有关系可真难啊!”很多通讯员发出如此的感叹。然而,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业余报道员只要写出高质量的稿子,并非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编辑同志是认稿不认人的。我是刚步入报道行列不久的业余报道员,也曾怨过编辑为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一是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稿件中,把主要新闻事实提取出来,假设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所在单位,把它写成新闻稿件,拿自己写的稿子和报纸上的稿件对比一下.这样差距找到了,问题找准了,就会有长进和提高.二是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看看编辑修改润色之后与原稿有什么不同,体会编辑为何这样修改,认真查找自己稿件存在的不足,这样做能尽快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18.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报纸编辑的职责是编好稿、组好版,而编好稿的前提是选好稿件,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企业报当然也不例外。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作为企业报的新闻编辑,要把好选稿关,必须坚持把握“三性”,即舆论的导向性,稿件的“新闻性”,报纸的“取向性”。  相似文献   

20.
翻阅全国各高校的校报,发现许多报纸经常出现文章块头大、篇数少的现象,有的为了凑够版面,甚至每期都有半个甚至一个整版的文摘。这些报纸虽然每期也大都能按期出版,但高质量的稿件太少,信息量太小,给人以明显的“米不够,水来凑”的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由于闹“稿荒”。“稿荒”何以发生?真的是由于学校实在没有更多的情况可在校报上反映,校报稿源濒于枯竭了吗?非也!笔者以为主要是由于有些编辑没有全面履行编辑职责,忽视了校报稿源建设。我们知道,作为校报编辑,除了编辑和采写稿件之外,还有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做好稿源建设工作,包括经常性地搞好通联工作,积极组织稿件,努力开辟和培养稿源。如果整天呆在编辑部“守株待兔”、“等米下锅”,那么“稿荒”的发生就往往成为必然。怎样才能不断加强稿源建设,彻底杜绝“稿荒”,从而办出一张质量高、信息容量大的报纸呢?结合近年来我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一些做法和体会,笔者认为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努力办好专栏我们知道,消息,尤其是动态消息,是校报很重要的一方面内容。从严格意义上讲,如果没有这部分内容,校报这份出版物就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报纸。但同时我们还要清楚,校报要全面完成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