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找乐子寻开心是人性也是本能。网上一款开心农场"偷菜"的小游戏,让全国几百万的玩家天天乐此不疲。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女士,迷上了"偷菜",无论上班或在家,她随时去"偷",且时刻防"偷",深更半夜"偷菜"也是常事。几天前外出,宾馆没有电脑,她心烦意乱,像丢了魂一样坐立不安。匆忙处理完公务,一头钻进网吧"偷菜"!  相似文献   

2.
与其他行政机关相比,档案局是个"冷单位"、"边缘部门",如果一位从政多年的优秀干部从"热部门"到"冷单位",由"主干线"到"边缘部门",定会引起大家的疑虑:他在这里会干多久,会用心去工作吗?而如果他在短暂的时间里,硬是在这个"冷单位"干得风声水起,使各项工作更上了一层楼,则不能不让人敬佩了。  相似文献   

3.
陈艳  李兵 《新闻爱好者》2010,(11):54-55
"偷菜"这个词源于风靡社会各阶层的一个游戏——开心农场,上自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下至十来岁的孩子,都是这个游戏的忠实玩家。部分玩家对此游戏已痴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么为什么这个Social game会如此风靡呢?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发现"偷菜"的盛行与社会心理学中的多元无知有密切关系——因为人们给他人的印象比他实际上更喜欢玩这个游戏,造成他人盲目忠诚此游戏,于是在这种虚假的群体规范下,"偷菜"越来越盛行。  相似文献   

4.
李忠存 《网络传播》2009,(12):64-65
冯超是某公司的公关经理,最近他和同事们迷恋上了“偷菜”。为了偷好友的菜,他甚至忘记了工作了一整天的疲惫。凌晨3点他从床上爬起来偷了同事和朋友辛辛苦苦种的菜,亲眼看着将偷来的东西放到了自家的仓库里,他才高高兴兴地上床睡觉。  相似文献   

5.
记得《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如果你爱她,就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也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纽约如此,整个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国家。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发达的经济、科技和所谓的"自由价值观"和"美国梦",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6.
张露 《新闻爱好者》2010,(11):55-56
开心农场是近两年才兴起的一款社区游戏,游戏模拟现实中的农场,玩家通过种菜、收菜获得虚拟货币,也可以用偷取好友农场果实的方式来赚钱,通过为好友除草、杀虫和自己种菜来升级。在享受"乡间"情趣的同时,当然还有偷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一提到图书"走出去",很多人可能以为就是简单的销售,有何难?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走出去",是要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一并介绍到国外去,怎样使我们的图书在外国普通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然而将中国的特色产业,文化成果推出去,就如同让他认方块字一样,谈何容易。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8.
一提到图书"走出去",很多人可能以为就是简单的销售,有何难?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走出去",是要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一并介绍到国外去,怎样使我们的图书在外国普通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然而将中国的特色产业,文化成果推出去,就如同让他认方块字一样,谈何容易。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9.
现今网上"偷菜"较为流行,笔者由此想到我们当前的读书状况,本着普及大众教育、加强图书馆创新建设的理念,结合"偷菜"游戏的玩法提出了图书馆特色网站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偷菜农场迅速窜红网络开心网、腾讯、人人网等网站都纷纷推出类似的游戏,并把无数网民变成了勤勤恳恳的农夫——种菜、收菜、偷菜,大家玩得乐此不疲。发展到2010年2月,仅QQ开心农场每天的活跃用户高达2000万以上,超过一个上海市的人口,一跃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社交游戏。  相似文献   

11.
在教材争论问题上,法官裁决奉行的是民主政治关于"好生活"的原则,那就是多数人说了算,但同时也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法律有欺软怕硬的特点,一方面是所谓的"法不责众",害怕多数人,另一方面是欺凌少数人。少数人只要被说成是"极少数人"或"一小撮",再有理的正当要求,也会被说成是"无理取闹"。  相似文献   

12.
在很多人想象的旅程里,总有一站是巴黎。在他们的精神地图里,这是从未踏足的家园;生活在别处之后,它又是去往"自由"的终点站如果一个蛋很好吃,确实没必要去认识下此蛋的母鸡,但是如果一个人生前写过很多让你会心一笑的作品,去他长眠之地见上一面,晚则晚矣.  相似文献   

13.
诉诸听觉,是广播媒体的缺点也是特点,它具备特色媒体专与精的特质。如果能想办法"咬住"听众的耳朵,广播应该会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如何咬住听众的"耳朵",让听众有听下去的欲望,就要求编辑、主持人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营造广播节目中的"画面感"。  相似文献   

14.
武礼 《今传媒》2010,(1):64-64
若干年前读报,最初看到"粉丝"一词,我还误以为是平时吃的"粉丝",后来联系上下文觉得意思不对,问了别人后才知此处"粉丝"是网络用语,意为"追星族"之类。后来读多了,其意也更明了了。最近读报又一个词被卡住了,即"偷菜",而且这个"偷菜"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词(文章题为《做贼偷瓜起早偷  相似文献   

15.
张之路在系列科幻小说"小猪大侠莫跑跑"中借科学的名义,以幻想的方式,让读者经受了一次轻松而震撼的"变形之旅"、"历险奇遇",同时,还以a精神寓言的方式,让我们体味到当人被科技"异化"成动物之后,"精神返乡"的漫长与艰难。小猪大侠莫跑跑张之路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相似文献   

16.
编辑卫生版面已经四年,每期要记者报选题时,跑卫生线的小姑娘总是讪笑着说"还没想好",或者说"等会儿我去网上找找看",逼急了就愁眉苦脸地说:"好像都是在炒冷饭啊……"的确,卫生新闻想找个好选题不容易,每年的内容都差不多,每年似乎都要翻出上一年的"冷饭"再重新回锅加热。在网络的帮助下,不少人还会参考其他兄弟媒体的稿件,这何尝不是另一盘“冷饭”呢?作为一名卫生版面的编辑,笔者认为,“冷饭”可以炒,人家是鸡蛋炒饭,那我们再加些料,  相似文献   

17.
张瑀 《新闻世界》2014,(9):151-152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广告业蓬勃发展,广告数量的激增使得现代广告创作逐渐陷入瓶颈,有很多人认为广告要美,要让人赏心悦目才是广告艺术性的表现,但从波德莱尔《恶之花》的艺术形式来看,"恶"也可以是"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恶"转化为"美",适度的将"恶元素"融入现代广告会使现代广告不论从表现形式还是广告效果方面变得更"美"。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青年记者到一个著名教授家里去采访,一进门就紧坐在教授的身旁。采访过程中他还不时地在教授的工作日记上瞄来瞄去。老教授十分生气,干脆合上日记不谈了。采访到此中断,记者败兴而归。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周围有一种“光环”,叫做个人“微观空间”,尽管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不信请看如下现象:在图书馆的一张长椅上如果已有一个人坐着,那么后来进去的另一个人就会远他而坐,如果别的地方还空着,他还会另择雅座;在不是很拥  相似文献   

19.
徐旭 《东南传播》2012,(2):33-37
随着SNS网站的风靡,社交网站上推出的网页游戏也受到追捧,本文选取了“偷菜”游戏为案例,研究者基于“使用与满足”与“涵化理论”,试图通过对偷菜者以及对偷菜行为的研究,来探究“偷菜”一族的心理倾向及其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0.
秦栋 《新闻世界》2012,(7):238-239
在中国的武侠文化中,"武德"是侠义精神的核心,而要探究武德的解释,则还须追溯到中国的"心性论"上。中国文化信奉"性善论",认为人本性上是善的,恶只是由于后天环境所致,所以中国动作片中就有了一种对恶人和恶行劝诫的意味。而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主张"人性本恶",认为对人的劝诫是上帝的"恩典",所以美国动作电影中也就没了中国电影中那种宽恕和劝诫的和风细雨,而是一种"杀之而后快"、"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简单粗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