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梅村作为一个明朝的臣民而最终屈仕清朝,死时既不能着清朝的服饰,又不愿穿明朝的衣装,只得“敛以僧装”。这一结局充分体现了他悲剧的一生。在他死后的墓碑上,他不允许标明任何官衔,而遗言只题“诗人吴梅村之墓”。这说明,对于一生的遭际和生前的事功,他唯一感到心安的是他曾活跃于明末清初的诗坛上,作为一个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传下来的诗有一千多首,而且各体皆  相似文献   

2.
冯其庸、叶君远先生合著的《吴梅村年谱》积六年之功,“稽之以载籍,衰之于事理”,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吴梅村作为一位诗人、书画家的形象,勾勒出吴梅村的生命历程,展现其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吴梅村研究的基础资料。综观该谱,其学术特色约有如下数端:尊重历史,还原本真;资料翔实丰赡,述事客观公允;订讹辩惑,无征不信,体例新颖。  相似文献   

3.
吴梅村的诗歌在清代已有“诗史”之称.靳荣藩的《吴诗集览》作为最早的吴梅村诗歌笺注本,对吴梅村“诗史”的理解颇有代表性.《吴诗集览》沿袭《本事诗》中的“诗史”观念,详证梅村诗中的史实.《吴诗集览》征引的材料仅限于《明史》及《御撰资治通鉴三编》,使梅村的“诗史”精神打上了浓厚的官方色彩.另外《吴诗集览》忽视了吴梅村“诗史”观念中对士人心态史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吴梅村作为一个明朝的臣民而最终屈仕清朝,死时既不能着清朝的服饰,又不愿穿明朝的衣装,只得“敛以僧装”。这一结局充分体现了他悲剧的一生。在他死后的墓碑上,他不允许标明任何官衔,而遗言只题“诗人吴梅村之墓”。这说明,对于一生的遭际和生前的事功,他唯一感到心安的是他曾活跃于明末清初的诗坛上,作为一个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传下来的诗有一千多首,而且各体皆备。他与钱谦益、王士桢号称清初三大家;与钱谦益、龚鼎孳号称江左三大家;赵翼在《瓯北诗话》把他排到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等同等地位的十大诗人行列。他  相似文献   

5.
冯其庸、叶君远先生合著的<吴梅村年谱>积六年之功,"稽之以载籍,衷之于事理",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吴梅村作为一位诗人、书画家的形象,勾勒出吴梅村的生命历程,展现其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吴梅村研究的基础资料.综现该谱,其学术特色约有如下教端:尊重历史,还原本真;资料翔实丰赡,述事客观公允;订讹辩惑,无征不信,体例新颖.  相似文献   

6.
清初诗人王士禄、王士禛早年合集《瑯琊二子近诗合选》中有吴梅村序文1篇,不见于吴梅村各集。此序为其应同里周逸休之请而作,对王士禛兄弟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是吴梅村与王士禛早期交游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7.
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葬埋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毛岸英。 在他的灵墓前,立着一块三尺高的花岗岩石碑,上面除了刻着“毛岸英烈士之墓”几个大字之外还写着:  相似文献   

8.
吴梅村是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他的梅村体影响了清代许多诗人,有清代诗坛第一家之称,他的诗歌成就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但是同时他的"贰臣"身份又令他饱受争议。吴梅村诗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群特殊的存在,受到作者和时代两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中女性形象和诗人本人情感的交织让我们从中可以窥探诗人的内心活动。  相似文献   

9.
吴梅村是明末清初的一大诗人。他经历了悲剧的时代,有着家国和身世的深重痛苦。作为诗人,他以诗歌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吴诗的超越性体现在超越者与历史人物的沟通,对变幻莫测的历史的思索,和对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追问。而吴梅村梦中的超越性意象又是跟他生活各个阶段中的佛学影响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0.
论"梅村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梅村的叙事歌行是其归嬗长、最有特色、成就最高的审美创造,在严格意义上代表着史称之“梅村体”。“梅村体”具有“事俱按实”、以人系事、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强烈的抒情性以及雅俗相融、融汇众美、自成面目等创作个性和创造品格,是我国古典叙事诗自汉唐以来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往论者多认为吴梅村前期诗歌有"风流"之色,后期诗歌呈现出"激楚苍凉"之气,前后期风格迥然不一。然而,吴梅村诗歌的浑厚之色在早期就已经基本形成,并在后期得以继续成熟,从这一方面讲,其诗歌风格在前后期有一致性。另一方面,由于后期坎坷特殊的人生经历,吴梅村诗歌呈现出更丰富的时代与个人特色。讨论吴梅村诗歌风格的一致性既是正视诗家创作个性和历史大环境的共性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了解明清之际文人创作心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吴梅村的《圆圆曲》历来为人传诵,但也多被认为是讥讽吴三桂为陈圆圆不顾民族气节与利益,背叛明王朝而导致国破家亡、“全家白骨成灰土”的无耻行径的。诗中亦确有多处显示诗人这种倾向:“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更有一句诗揭示吴三桂的欲盖弥彰:“红颜流落非吾恋”,显然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2021,(3):F0004-F0004
乘着“废科举、办学堂”的社会浪潮,伴着辛亥革命的风云激荡,梅村高中1913年应运而生。学校坐落在吴文化发祥地梅村。百余年来,梅中校风诚朴、培育英才,风雨砥砺,薪火相传,不改育人之志。名校者,有名师也。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之父钱挚、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著名教育家俞庆棠、著名社会活动家孙起孟先生等曾在校任教或任职。  相似文献   

14.
明末诗人陈子龙,字卧子,松江华亭人,甲申以后,事福王于南都。南都亡,陈子龙积极从事抗清斗争,终被俘,途中赴水殉国,实践了“岂惜余生终蹈海”的诺言。他是一个有气节有风骨的诗人,较之同时的钱谦益、吴梅村辈,不知高出多少倍。  相似文献   

15.
贾吟春 《现代语文》2009,(10):60-60
吴梅村的《圆圆曲》历来为人传诵,但也多被认为是讥讽吴三桂为陈圆圆不顾民族气节与利益,背叛明王朝而导致国破家亡、“全家白骨成灰土”的无耻行径的。诗中亦确有多处显示诗人这种倾向:“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更有一句诗揭示吴三桂的欲盖弥彰:“红颜流落非吾恋”,显然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  相似文献   

16.
“碑”     
在墓前竖碑之俗,由来已久。但最早的碑,并不立在墓前,也不在其上书刻文字图案。据《仪礼》所记,碑乃竖立在宫、庙门前的石头,用以识日影、知时辰。而《礼记·祭义肿则把古代竖立在宗庙大门内系牲口的石头称作碑,即“拴马桩”。除了上述两种用途的石头冠以“碑”名外,还有一种水柱,也叫“碑”,那是5!棺木人墓穴用的。古代天子、诸侯死后下葬时,在墓穴四角各立一柱,往上有圆孔,用以穿绳下棺,事毕即一起埋掉,并不立于墓前。后逐渐又有立于隧口之碑,且改木为石,称为神道碑,言神灵之道。西汉时墓前立碑还很少见,到东汉时渐多…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词名家中,老舍特别偏爱南宋的陆游和明末清初的吴梅村。吴梅村诗歌抒发的故国哀思、亡国痛楚,使身处军阀混战和抗战硝烟中的老舍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契合;以诗为史、“意与境浑”的“梅村体”七言歌行,深得老舍的赏识,为老舍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为其小说写景布境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对于吴梅村诗歌的诗史特征,人们已经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而吴梅村作品的诗史特征又与其史官心态密切相关,故研究吴梅村的史官心态,我们就能找到一把读懂他作品的钥匙。吴梅村史官心态的生成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盛夏,在知了声声里,妈妈带我去长兴县水口乡寻访红色记忆。一路上,农舍俨然,竹林掩映。一阵微风拂过,竹海便漾起层层绿波,甚是好看。妈妈说:“今天,我们去瞻仰的是陈忠达烈士之墓。”“到了,就是这里。”妈妈在路边把车停好。我推开车门,墓碑上“陈忠达烈士之墓”七个大字映入眼帘。十几米的小路尽头就是烈士墓。来到墓前,我恭恭敬敬地献上一枝菊花。墓身是用灰色水泥铸就的。  相似文献   

20.
吴梅村佚作新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笔者在明清文献中爬罗钩索,陆续又收集到吴梅村的一些佚作。这些佚作对于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吴梅村其人及其创作都有所裨益。笔者对这些佚作略作考释,以提供给吴梅村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