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台湾处于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枢纽位置,是美国控制太平洋,遏制中国、威慑日本和俄罗斯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台湾是中国前出太平洋的门户,维护海洋权益的基地,屏障大陆和完整海防的海上堡垒;日本是未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2.
1895年日本强据我国台湾,自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895年到1945年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为了对台湾进行强而有力的殖民控制从而获取更多的殖民地利益,在政治方面日本殖民者逐步确立了总督专制独裁统治为主,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为辅的高压统治,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剥削及奴役,给台湾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虽然结束了台湾同胞被日本殖民统治的苦难生活,但是日本殖民统治所造成的影响还并没有结束。本文在掌握相关史料的基础之上,拟对日据时期日本统治台湾的政治体制试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当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台湾的沦陷是中国近代史上沉痛的一页。日本对台湾赤裸裸的武力侵略和血腥的殖民统治也是令人发指的。然而,对这段给台湾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最近在我国台湾省地方选举中当选的吕秀莲,却视而不见,胡说什么《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是中国人的大不幸,却是台湾人的“大幸”,“幸亏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历史不应忘记,更不容篡改。为揭露吕秀莲之流的险恶用心,有必要重新翻看这页沉痛的历史,以正视听,警醒国人!  相似文献   

4.
战后初期,为尽快摆脱战败阴影,重返国际社会,日本选择追随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在处理与新中国和台湾当局的关系上,实行"扶蒋反共"的反华政策。中日建交后把日台关系限定在"非官方交往"层面。冷战结束后,日本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逐步调整对台政策,不断发展与台湾实质关系。日本始终具有浓厚的"台湾情结",这既有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更有安全和战略上的长远图谋。  相似文献   

5.
作为台共、台盟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的谢雪红,为反抗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贡献了全部心智。台湾共产党是台湾反日民族解放运动中态度最坚决的一支政治力量,斗争锋芒直指国民党统治与美国侵略者。新中国成立后由一个地方性政治团体成为中国的一个参政党,为祖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台湾是我国东南海域上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这里我们所说的台湾,除了台湾本岛外,还包括它周围的澎湖列岛、火烧岛、赤尾屿等几十个小岛屿,总面积达三万六千平方公里。 台湾全省人口约有一千九百万。其中汉族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七多,高山族人口占百分之二多。台湾省内使用二种语言,即汉语和高山族语。 汉语居民原先使用的是两种汉语方言: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本世纪初,大陆推行国语运动时,台湾正值“日据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强制台湾人民说日语,同时禁止他们说汉语。因而直到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时,台湾居民中能说汉语的人极少。年轻的只会说日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的视角,寻究明清时代大陆移民台湾对台湾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陆武术对台湾较有规模的传播始自明代,一直到清未。是三四百年前大陆移民渡海带入台湾,根植于台湾。大陆的军事移民和民间移民对台湾武术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陆军事武艺和民间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明朝中叶和明郑时期的军事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清代台湾武术的形成和集成发展创造了条件;清朝前期,台湾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各界习武成风,大陆武术各拳种流派在台湾广泛传播中,融合发展;清朝中叶,台湾社会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建立了以血缘族亲为群体的宗族制度,出现了返乡寻根续宗潮流,台湾武术随着族人返乡寻祖与祖籍地的武术得于交流,大陆武术也从单向传入向两岸相互交流方向发展,台湾武术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南派武术体系;日据时期的台湾武术,在困境中传承缓慢发展。台湾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两岸中华传统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8.
在影响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领土问题”三大问题中,由于日台“实质关系”的不断提升,台湾问题已经成为最为敏感的方面。台独势力和日本亲台势力的相互勾结利用,对中日关系和中国统一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中国应多方兼顾,最大争取国家主权和利益。  相似文献   

9.
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国当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台湾读者心目中占有文学的正统地位。台湾当代散文的发展经历了承传时期、革新时期、多元时期三个阶段。它最主要的题材有五类:一是眷恋乡土,抒写乡愁;二是品味生活,感悟人生;三是描写人类之爱,讴歌人情之美;四是描绘自然美景,关注生态环境;五是弘扬民族文化,赞颂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12月12-15日,来自日本Kobe University(神户大学)的MURAI KOJI教授等一行4人来我校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研究。本次合作是继2015年基础上的再次合作,研究主题是"混合文化背景下驾驶团队心理工作负荷的测试与研究",项目取得预期成果。近年来,我校不断拓展境内外科研合作研究,与乌克兰、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相关院校成立研究机构,合作开展项目研究推进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福建文化名人陈宝琛里居期间 ,听到“甲午”战败 ,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消息 ,悲愤难抑 ,写下著名的《感春》四律。本文试作剖析 ,以管见诗人的爱国情怀与诗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台湾木版年画,这一较为后期发展的民间艺术,主要来自闽南的文化及习俗的播撒。我们从台湾木版年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文化来看,具有一些特点:①台湾木版年画的产生与漳州木版年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②台湾木版年画和漳州木版年画不同于其他区域;③台湾木版年画文化技术承上启下并具有独特的海洋特色。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国际化是高校在当今世界教育资源跨国配置活跃,教育要素不断流动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我院一直重视与国(境)外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拓宽交流领域,深化教育国际合作。学院先后与英、美、俄罗斯、日本、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以及台湾地区近二十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先后与韩国白石大学、嘉泉大学、培才大学以及台湾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和亚太创意技术学院签订校际友好合作协议。近年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等专科学校猎人校区校长、  相似文献   

14.
陈秀端 《职大学报》2011,(3):51-56,7
《伤逝》是中国近代新文学大师——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作品。本文拟就台湾方面,学者以《伤逝》为题材的研究著述,或期刊论文中探讨《伤逝》相关问题者,简要综述之。一方面,呈现《伤逝》在台湾的研究概况;另一方面,则藉以了解台湾学者对《伤逝》的性别研究。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者松田隆智先生所著《图说中国武术史》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学术专著,出版以来,受到了中日两国学术界和武术界的重视.该书参考书目凡五百余种,古今中外的武术书刊搜罗殆尽,足见其用功之勤.松田隆智,现年46岁,东京都府中市人,幼年曾学日本传统武技,后到美国和我国台湾、大陆投师访友,学习陈式太极、八极、形意、螳螂、燕青等拳,他立志终生从事中国武术的研究,并以武术为媒介,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相似文献   

16.
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基于来自海上的威胁不断加深,李鸿章的海防思想渐渐形成.总体上看,这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国防建设思想,在近代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有具体的海防建设内容,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从各个方面保障这一海防建设的实施,它的失败,一方面有李鸿章个人的原因,同时也有外在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日本诗话是中国诗话域外繁衍的一大支脉.日本诗话与日本汉诗、中国诗话、中国古诗之间密切错综之关系,使其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日本诗话对于开拓我国古代文学的域外追踪研究和汉字文化圈内比较文学研究,是极为珍贵的资料,但国内迄今尚无专论.实际上<日本诗话丛书>所收日本诗话为59种,包括狭义诗话38种,广义诗话21种;和文诗话29种,汉文诗话30种.日本诗话可分为诱掖初学之诗话、品评鉴赏之诗话、论述日本汉诗发展史之诗话、诗学论争之诗话等4大类,各有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日本足球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日本足球腾飞经历了(草创期、转换期、发展期)三个阶段;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广泛普及是日本足球水平提高的基础;职业联赛为日本足球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日本足协在日本足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日本足球发展提出的"百年梦想"激励着一代代日本足球人。据此提出了对我国...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追随英、美等国发展的日本之所以偏离与英美合作的轨迹原因有三,一是与英美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采取支持甚至纵容的政策有关;二是与日本经济自身的脆弱性有关;三是与日本追随强国的发展战略有关.  相似文献   

20.
1995年9月22日,第50届联合国大会决定不将台湾“代表权”问题列入大会议程,这是联大自1993年以来连续第三次拒绝有关台湾“代表权”问题的提案.这一决定对近年来台湾岛内以“台湾独立”为中心内容的、以李登辉为象征性人物的“台湾主义”是当头一棒.“台湾主义”是台湾大学政治学教授胡佛先生对“台独”主张的概括,它恰如其份地反映了“台独”与李登辉等人的嘴脸,可以说,“台湾主义”正是两岸关系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