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为文之“眼”教学紧紧抓住课题向全文幅射,将课文的知识点与课题联系起来阅读有利在整体上理解课文.把握中心思想,《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习作例文,它担负着指导阅读和作文的双重任务,教学时紧扣爱字这一“题眼”,弄清文题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此,我以《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对“挖掘教材内涵,改进阅读教学”这一问题的想法和看法。一、紧扣课题,领略梗概紧扣课题,挖掘题眼,从中可以洞察到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文章脉络等,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根据课题的特点,一抓感情色彩——这个课题作者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  相似文献   

3.
长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的比重较大,因此,怎样处理长课文便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值得研究的课题。我认为要做到长文短教,不妨试试“一针见血”,即在学习课文时直奔中心,精讲精练。具体做法如下:一、紧扣课题,直奔中心。审题、解题,抓住“题眼”仔细推敲。“题眼”...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喂鸡》是一篇习作例文。教学本课,担负着指导阅读和写作的双重任务。根据本课特点,教学时,可紧扣“喂”字这一题眼,弄清文题关系,有利于学生在整体上理解全文,把握文章中心。一、审题抓“喂”字,了解文章题旨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对题发问:①从课题看,文章主要写“我”做什么事?②作者通过写自己喂鸡的事,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5.
一、审题时的“厚““薄”观
  读一篇文章,一般都会先读文章的题目,有的题目就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读题目对文章的内容也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小稻秧脱险记》……对这样的题目,我们就要把它读“薄”。这里的读“薄”,一般指的是能找到“题眼”。“题眼”是文章中心所在,不会找“题眼”,就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有抓住“题眼”,才能确定文章的中心,才能让读者围绕“题眼”,进一步深入地研读文本,不断去反问,去思考,去探究,这其实已经把课题转为读“厚”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题眼”应该是‘发愤’,围绕“发愤”,学生自然会追问:“为什么要‘发愤’?”“他是如何‘发愤’”的?“结果有没有写成《史记》?”这样,既引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也提出了阅读文本时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6.
开放数学课堂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实施“开放型”数学教学要不断改革束缚学生情感、认知与能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一、以教材为依据,让课眼开放写文有“文眼”,立题有“题眼”,上课也要有“课眼”。课眼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既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生长点”,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处”,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课,教师板书课题时,问:看到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什么叫圆?”有的说“:圆的面积…  相似文献   

7.
审题五法     
审题是作文的首要环节,审好题是写作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作文时要认真对题目、要求等要素中的每一个字词仔细推敲、体会,要正确把握题意,要准确理解作文题目对作文所作的限制与赋予作文者自由发挥的空间,达到对作文命题意图的全面领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那怎样才能审好题呢芽笔者归纳以下五法:一、题眼分析法“题眼”指文题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那又如何去抓呢芽一是,如果文题是一个句子,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爱家乡的小河》,“爱”是动词,也是本题的题眼…  相似文献   

8.
小学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阅读教学长期存在“费时低效”的弊端。如何寻找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呢?从抓题眼入手。文章题目往往能体现一篇文章的主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题都直接点明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如《奇妙的电脑》、《高大的背影》、《捞铁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教师在揭题后,首先必须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中心词”,中心词即是文章题眼。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题眼”设计问题,让学生从整体着眼,直奔课文重点内容进行学习,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  相似文献   

9.
一、抓住题眼,引发学习动机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可采用分析课题的方法,首先抓住“借箭”这个题眼导入新课,以“借...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提倡预习,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但是,学生的预习需要引导。教师的引导工作可从下三方面着手: 一、引读课题。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与“窗户”,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读课题,抓住题眼深究,在解题中提出文章的大概内容。如:《将相和》,看题知道是写将军和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要讲求思想性与知识性和谐统一,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时机,有机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一、从课题中渗透品德教育。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思想教育的凝聚点。抓住题眼,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在分析课题中受到教育。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  相似文献   

12.
分析课题结构抓“题眼”徐海兵,曾泉根(峡江县巴邱小学)语文教构中,很多课题有凝聚文章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关键性字眼,即所谓"题眼"。在阅读教学中,从分析课题的语基结构入手,抓住题眼,可以使学生迅速把握文章重点,明确中心,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学会审题的...  相似文献   

13.
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五册《爬天都峰》是新选的一篇课文,课题中的“爬”字就是题眼,教学中可以紧扣“爬”字,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一、由题眼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 文章的课题为什么不用“上”、“登”,而用“爬”呢?这是因为天都峰高而陡。“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  相似文献   

14.
阅读文章有“文眼”,审题立意有“题眼”,探究课文有“课眼”。原因是:紧扣“文眼”提挈全文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文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文眼提挈全文,从而领悟文章的中心。例如,指导学生预习《珍贵的教科书》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文眼”——“珍贵”为导向,认真阅读四段课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题。预习中要求学生阅读第一段时,抓住盼书,暗示“珍贵”。引导学生感知:战争年  相似文献   

15.
诗文讲究有“眼”,其“眼”把诗的经络连贯起来。教学时,如能抓住“诗眼”,则能带活全篇。通观《夜宿山寺》,一个“高”字串连全诗,因此可紧扣其“高”进行教学。一、紧扣“高”字初步感知诗境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教学中,可分两步来初步感知诗人“山高楼高”的画面,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1.释题感境:先读题并介绍作者,接着设计导语:李白爱游览山水。一天傍晚,他来到一座高山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因此,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就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呢? 一、抓住题眼,把握情感基调 课题是课文的大脑,而课题中的关键词好比课文的眼睛,也就是题眼。如《可爱的草塘》一文,“可爱”一词,生动地描述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草塘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学中,紧紧抓往“可爱”一词让学生充分感知北大荒原来的形…  相似文献   

17.
一、以“本”为本 ,引导学生发现目标长期以来 ,阅读教学的目标均由教师确定 ,阅读一篇课文要完成怎样的任务 ,教师明白 ,学生茫然。学生的学习活动取决于教师的布置和安排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可见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仅要发挥目标对其学习活动的导向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接近目标 ,而且要发挥教材对教学目标的暗示作用 ,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目标。(一)剖析课题 ,揣摩基本目标课题是窥探课文内容及中心的窗户。引导剖析课题 ,尤其要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题眼” ,先从内容角度揣摩课文可能写什么 ,以推测课文内容 ,再从写的角…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写人作文”训练,从观察人的外貌到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人物的特点,足有十篇之多。现就如何上好这类作文指导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前后比较,抓题眼定中心。教材所安排的“写人作文”训练中,许多文题内容相近,如第七册基础训练2“我喜欢的一个人”,第九册基础训练6“我敬佩的一个人”,第十册基础训练7“夸爸爸(妈妈)”,第十册基础训练6“我爱的一个人”等。这些文题学生写起来容易套作,以旧充新,所以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前后比较,抓住文题的题眼“喜欢”、“敬佩”、“夸”、“爱…  相似文献   

19.
一、揭示课题处推想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最容易让学生一目了然直接进入推想的窗口。初学一篇课文,揭示课题时,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入手进行推想,揣摩文章内容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文章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等等。这样,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然后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将所读内容与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比较,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学《赤壁之战》时,抓住题眼——“战”,引导学生推测、猜想:“同学们,你们看看课题中的‘战’字,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教学之要在善导 ,而引导之法首推设问。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意、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有疑而问 ,无疑设问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使教学活动不枝不蔓 ,有条不紊。  一、从题入手 ,以问促读  教材的很多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接触课文 ,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教师应针对题眼 ,创设问题 ,不仅会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而且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 ,一开始 ,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你知道鸟的天堂在哪儿 ?是什么样的吗 ?”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起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