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说起书院,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和湖南的岳麓书院,而北京作为今天的国家教育中心城市,高校、科研院所林立,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书院。尤其元代是北京古代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元大都(今北京)作为元朝的首府和文教传承的重镇先后创办了太极书院、谏议书院和文靖书院等多所书院,其中以太极书院的名气最大。它是大蒙古国入主中原以后创办的第一所书院,太极书院作为高层次的著名书院,可以说是元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2.
古莲花池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中心区,是全国著名的十大古代园林之一。自元代始距今已有七百七十年的历史。特别是设在莲池的莲池书院,在清代声名显赫,曾造就了个少学子。 关于莲池的始建时间传说较多。有一种传说认为莲花池是唐代开凿的,在现在的莲池位置唐代已建有临漪亭。不过,真正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元代始建。 在元代初年,保州城经宋元战争已破烂不堪。汝南王张柔在复建保定城时共建有四处园圃,其中种香园归自己占有,现在的莲池在当时叫雪香园,被作为张柔的部将乔维忠的别墅。芳润园和寿春院为其他部将占有。在开凿莲池时引一亩泉河…  相似文献   

3.
白檀书院     
我国的古代书院是除官学和私学外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它集藏书、讲学、祭祀于一体。北京的古代书院产生于五代时期,至清朝末年改为学堂。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发展于宋代。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贞观九年(635年),设在四川省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偶尔也为皇帝讲经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后又改为  相似文献   

4.
元代书院刻书事业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矩弘 《图书与情报》2006,(2):111-115,119
书院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教育机构,元代书院不仅从事教学活动,而且还从事出版活动,雕版刻印了不少高质量的书籍。书院的刻书活动推动了整个元代出版业的繁荣,在元代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历朝共计7284所。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但书院的名称早在唐代就有了。据《新唐书·百官志)、(唐六典)记载,开元五年(71)年,唐朝政府组织文人于乾元殿校理经籍,乾元殿随之改为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三年(725年),又将...  相似文献   

6.
邓宏峰 《兰台世界》2012,(24):46-47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中原古代书院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书院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唐代雏形、宋代崛起、元代振兴、明代繁荣、清代昌盛、近代改制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在官府,最早的是玄宗开元年间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据《唐六典》记载,这都是“掌刊辑古今往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即收藏整理书籍之所在。在民间,书院则又多为士子读书治学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道光初年,阮元督粤后,倡办书院,选拔人才,刊刻典籍,振兴地方文教,促进了广州文化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广州私塾教育较为普及,西学渐入人心,各级书院大量兴建,科举人才不断涌现,广州崛起为近代中国重要的人才中心和文化中心。其中,大量报刊、书籍的刊刻出版,极大地推动了晚清广州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书院自五代末初直到近现代延续一千多年,是我国独特的教育机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了《中国书院大辞典》(下简称《辞典》),1997年又出版了陈谷嘉、邓洪波主编的《中国书院制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这两部书可以说是集书院研究之大成。《辞典》收录书院以及与书院相关的人物、学派、制度、事件、文献等词目三千八百余条。查阅了数干种地方志,并检阅了唐以下四库中的各种书籍,凡有关书院的资料均—一著录。《辞典》末附《书院名录》总计全国古今书院凡七千三百多所,均从地方志及有关文献中辑出。而写人《辞典》中的书院…  相似文献   

10.
清代常州府地方教育发达,独立于官学之外的书院数量位居江苏省首位.其家族书院有龙溪盛氏家族的人范书院.在清代文教政策的背景下,书院不可避免地有科举化的色彩.龙溪盛氏家族的人范书院也是如此.从书院创设的目的、家族成员尚文重教的追求、“读书田”的捐置与筹措、对肄业书院的生徒的考课和义庄规条的规定诸角度,可以看出盛氏家族人范书院已是科举的附庸.  相似文献   

11.
位于美丽的北京城西北部的海淀区,一直是历代皇家园林之荟萃地区,特别是在清朝鼎盛时期,这里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三山五园,其中最富盛名的是一座占地五千多亩、规模宏伟壮丽、景色秀美的皇家离宫,这就是当时被世界赞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不仅尽收江南风景与国内外园林精华,依据北京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先后进行了150年时间的人工堆山导水,移天缩地建造经营,成为世界园林中创作的绝代风华,同时也是清朝几代帝王处理朝政的国事机构和长期居住生活的郊外行宫.园内兴建有皇帝的办公殿宇"正大光明"殿和"勤政贤良"殿等,园前还设有内阁、六部、钦天监等国家中枢机构.在圆明园里不仅有大量的中国传统风格建筑物,也有西洋式的建筑群,这里收藏着难以计数的珍宝古玩和图书字画文物等艺术品.  相似文献   

12.
《开元杂报》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被新闻史学界认为是有关中国古代报纸的最早记载,因此《开元杂报》也就由此成为中国最早的古代报纸,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上限也因此上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即公元713—741年。但笔者不揣浅陋,认为《读开元杂报》一文不是信史,而是文学体类,历史上是否有《开元杂报》尚在不可知之数。 《读开元杂报》见孙樵所著的《经纬集》一书,全文仅五百余字,却是中国新闻史研究弥足珍贵的史料。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健  王运彬 《兰台世界》2017,(16):26-29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统计与计量语言学的方法对《元史》中所提到的"案牍""文书""文案""文卷""簿书"五个文档名词进行检索,然后对其含义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可供借鉴的信息,可以对学界深入研究档案工作、档案事业以及档案现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一说广西藤县)人,是明末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在1629年抗击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八旗军入侵中原、保卫北京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崇祯皇帝昏聩、多疑,误中皇太极的反间之计,再加上阉党的妒忌、陷害,被处以磔刑,含冤而死,终年46岁.  相似文献   

15.
元代书院的藏书事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洪波 《图书馆》1996,(4):69-71
本文以元代为例,对号称我国古代图书馆事业四大支柱之一的书院藏书进行介绍,讨论了其藏书规模、藏书楼建设、制度化建设等问题,并分析了其藏书事业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陈垣与中国国家图书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垣(1880.11.12-1971.6.21)号援庵,广东省新会县石头乡人,出身在经营药材生意的商人家庭.1885年到广州,7岁入私塾.18岁(1897年)到北京应试未中,回到广东任蒙馆老师,一边学习,一边参与办报.  相似文献   

17.
像袁世凯这样的近代著名政治人物,若从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的视角予以审视,往往会有出人意表之外者。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与唐绍仪关系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腾 《历史档案》1998,(2):105-112
唐绍仪是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他和袁世凯有着近三十年的友谊。袁世凯发迹朝鲜、显名北洋,直到登上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唐绍仪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袁世凯对唐则不断提拔,使唐从一个品级低微的幕僚,逐步升迁至清王朝的一品大员;中华民国成立后,任第一任国务总理,成为仅次于袁世凯的第二号人物。然而,在民国法制问题上,二人产生了根本的分歧,导致了袁、唐最终的分手。袁、唐关系直接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政局,揭示这一时期的袁唐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袁世凯(1859-1916年)比唐绍仪(1862-1938年)大三岁,出生在交通闭…  相似文献   

19.
20.
陈垣,我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文献学家,也是近代图书馆、档案馆事业的开拓者,与故宫博物院有深厚的渊源.他领导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对明清档案的发掘、整理和出版,为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的发展壮大尽心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