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老子》(王弼本)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句中的"辞"字、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句中的"盈"字和第二十二章"不自是故彰"句中的"是"字皆有殊谊。正确诠释这几个字的词义,对于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不争无尤",是老子宇宙美学和教育美学的一个基本信条,也是他给我们的谆谆教诲和反复提示。《道德经》中多处谈到"不争"的问题,如第八章讲到"上善若水"时,他说:"夫唯不争,故无尤。""尤"是什么?"尤"就是恨。在第二十二章和第六十六章中,他进一步发挥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第六十八章,他提出  相似文献   

3.
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九章《道德经》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说:水碗已盛满,不如停止下来。捶打金属使它尖利,难保长久,必遭挫败。金玉满堂,没有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傲,自己招灾。功成业就,退位收敛,是合于自然规律的。  相似文献   

4.
“大音希声”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其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摘自陈鼓应先生《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5月版第227页。注:本文《道德经》原文皆出此书。) “大音希声”历来为众多学者关注,但对其涵义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就其对“大音”的看法也存在着分歧: “大音”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道”。针对第四十一章中“建言”后的十二句说:“前六句是指  相似文献   

5.
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上善",最好的善、第一流的善;"若水",像水一样。老子的话,似乎与我们接受到的教育不一样。我们受到的教育往往是叫人要坚韧,要刚强,要宁折不弯,  相似文献   

6.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相似文献   

7.
<正>一老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妙不可言、"玄之又玄"的"道",那我们一般人有没有可能理解、感悟到这个"道"呢?如果有这个可能,那是怎样做到的?《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后世的悟道者、研究者都把这一章  相似文献   

8.
谁是三国真英雄?唯曹操与司马懿。而司马懿又远胜曹操一筹。因为司马懿有比曹操明确的安身立命的准则、克敌制胜的法宝,这就是《道德经》。司马懿一生的所作所为,处处闪烁着《道德经》的光辉。政治上,“为而不争”,“功成身退”;军事上,“不争而善胜”,“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道德修养上,“致虚极”,“夫唯不争,故无忧”。司马懿为什么对《道德经》情有独钟?我们可以从他家乡出土的《重修洞微观记》中看出端倪,从他家乡的猪龙河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9.
叶存洪 《教书育人》2012,(14):16-17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此章以水喻道,说明近道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这对于校长的办学治校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居善地。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按属性,水总是流向低洼之地,江海之所以有容纳百川的能力,就  相似文献   

10.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思想家老聃的传世之作,虽只五千言,但微言大义,后世的养生家、政治家、学问家、艺术家甚至寻常百姓都从中寻找思想启迪。虽见仁见智,但大而言之,这本书讲了两大问题,一曰“道”一曰“德”。“道”是与宇宙间普遍规律,“德”是人世间特殊规律,是“道”的具体体  相似文献   

11.
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  相似文献   

12.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13.
<正>《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老子思想观点的集中体现。《道德经》主要论述的是"道"与"德",蕴含了特别丰富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资源,贴近当代中学生实际需求,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智慧智能提高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都能够发挥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作用。现择其中几条名言分析说明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第八章中的一句话。句中的"上"是"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全句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相似文献   

14.
<正>一《道德经》的第一章是全书核心,讲了十几个重要概念、重要思想,总归于一个字:"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说,"道"有两个最基本的秘密:"无"和"有",它们"同谓之玄",这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门。那么,"玄"是什么?玄,在现代人的理解中,应该是中  相似文献   

15.
成为名师,自古以来都是每个教师的职业梦想。因此,寻求名师的成功之道,自然成了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何谓"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日常生活中,"道"还指人们行走的路径,也泛指事物发展的路径。因此,所谓名师成功之道,是指一般教师成长为知名教师的规律或路径。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善治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是现代治理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治理的目标就是善治.可以认为,善治涵盖了以下价值性要素:民主、自治、法治、参与、公正、透明、责任、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7.
正"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道"就是顺应自然,自然又崇尚和谐;"道"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由此,从"道"复归和谐,又从和谐回归"无为"。这种思想给现代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8.
陆机《文赋》“夸目尚奢”四句辨义李逸津陆机《文赋》中有“故夫夺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四句,历代解说颇有分歧。今略陈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前辈方家。此四句最早的解释,为唐李善《文选注》,其说云:“其事既殊,为文亦异。故欲夺目者,为文...  相似文献   

19.
老子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的《道德经》。《道德经》共81章,分为道、经两部分,约五千余字。该书虽然篇幅不大,却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之祥灾,国政之兴衰,人事之臧否,草木之荣枯,动物之寿夭,家道之福祸,以及内圣外王之道,强兵攻战之术,富国裕民之法等。因此,《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老子本人被尊为道教的开山鼻祖,更是被奉为"中国哲学之父"。可以说,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其《道德经》中"知人者智"一章更是给人留下了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20.
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壁,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壁。是时言取壁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甚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壁归,曲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