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破课程的“专制”,突破课程的指令性、规定性,课程与教学就有可能不再对立;当课程由“专制”变为民主,由封闭变为开放,教学即可进入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就能成为一种完整文化。这是从课程层面上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内容便能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方式就会形成交往、互动;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的探究式自我学习活动就会得到支撑。总之,“开放”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种思想,但这种思想又应该有相适应的形式来展现,所以,围绕“开放”创造一些教学模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突破课程的“专制”,突破课程的指令性、规定性,课程与教学就有可能不再对立;当课程由“专制”变为民主,由封闭变为开放,教学即可进入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就能成为一种完整文化。这是从课程层面上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内容便能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方式就会形成交往、互动;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的探究式自我学习活动就会得到支撑。总之,“开放”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种思想,但这种思想又应该有相适应的形式来展现,所以,围绕“开放”创造一些教学模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突破课程的“专制”,突破课程的指令性、规定性,课程与教学就有可能不再对立;当课程由“专制”变为民主,由封闭变为开放,教学即可进入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就能成为一种完整文化。这是从课程层面上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内容便能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方式就会形成交往、互动;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的探究式自我学习活动就会得到支撑。总之,“开放”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种思想,但这种思想又应该有相适应的形式来展现,所以,围绕“开放”创造一些教学模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周晓玲 《考试周刊》2011,(64):115-115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更是一种“体验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这样,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因此,生成性的教育特点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  相似文献   

5.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论的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两者机械地、单向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难、繁、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总之,这种改革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为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它启示我们:成人教学研究应从一元走向多元,教学目标应从统一走向差异,课程应从静态单一走向动态综合,教师应从权威走向“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7.
郑友训 《函授教育》2003,7(4):40-42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为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它启示我们:成人教学研究应从一元走向多元,教学目标应从统一走向差异,课程应从静态单一走向动态综合,教师应从权威者走向“平等对话者”。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为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它启示成人教育研究应从一元走向多元,教学目标应从统一走向差异,课程应从静态单一走向动态综合,教师应从权威者走向“平等对话者”。  相似文献   

9.
课程的存在状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之外,以专家研究成果的形式存在的各种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它是静态的课程,称为“预设课程”;另一种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经过师生加工、选择、丰富了的存在于师生头脑中的“课程”。它是动态的课程,称为“生成课程”。在这种动态的生成课程中。  相似文献   

10.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11.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12.
以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为重要理论基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得课程由集权走向民主,由预设走向生成.由专家走向教师。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新课程改革打破了“权威主义”知识观背景下知识被少数所谓“专家”、“学者”垄断和刨造解释的局面;打破了“整齐划一”的知识、“普遍适用”的知识一统天下的局面,地方性知识、个体性知识成为知识共和国的公民。尤其是,新课程改革赋予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合法地位,教师再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还是课程的编制者。从教师的角度讲,这样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做出巨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14.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15.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16.
终身教育视野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的人性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是指把社会需求、成人学习需求转变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目标并付诸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动态调整过程。今天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解和认识,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会生存”的视域内。而必须置于“学会发展”的终身教育视野中。以此来审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人性化是其必然走向。具体表现为走向成“人”,走向主体,走向多元。其中成“人”是目标,主体是思想,多元是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初中物理课改实施提出了三种走向建议:“走向科学本位”,“走向体验性课程”,“走向程序性思维”。也就是说,初中物理教学应该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目标,凸显学科特征,逐步培养物理思维;在课程实施时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与生命的同步发展;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思维的整理过程,其目的是把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联系的桥梁就是程序性思维。  相似文献   

18.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倡导课程是共建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文化,强调课程应由原来的“文本课程”走向被师生体验、领悟、思考的“体验课程”,强调师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19.
一、引导感悟,让课堂自由平等对话 所谓感悟,就是感受和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新课程标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突出文学教育,注重文化品位、文学素养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改革旧模式,摒弃教师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将课文肢解给学生的做法,应努力探寻课堂教学新模式,注重课文整体美的体验,对文中的一些文字优美、意蕴深长的语句不作过多过细的咀嚼和烦琐的讲析,而是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导激发学生做出自己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应真正重视让学生看书,让学生去感悟,教师不能“越位”,不能包办代替,应由“讲课者’变为“导学者”,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乃是一种对话,是一种持续不断的高质量的对话。强调课程要由“专制”走向“民主”,由“统一”走向“个性”,强调尊重学生思维,倡导答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全新的课程对话理念,构筑起课堂对话的理想平台。  相似文献   

20.
于彬 《成才之路》2010,(21):100-100
引导自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行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自我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