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吴昌硕先生是晚清艺坛上一位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体,熔古铸今,力承传统,推陈出新,开一代海派篆刻艺术新风的印坛泰斗,艺风波及东瀛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其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根据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而唐、宋时期是印章艺术向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到了明清两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流派纷呈.在当代,篆刻刀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刀法...  相似文献   

3.
吾丘衍《三十五举》是篆刻艺术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至今为止较为系统的印学理论。在元代尚无普及性印谱的情况下,它的出现使得赵孟頫所提出的"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取向得以实现,并且对明清乃至现当代的仿汉创作已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篆刻流派大约形成于明代中期,使印章升华为篆刻艺术,揭开了文人流派印的帷幕。明代文彭即是篆刻艺术流派的鼻祖,从此形成了明清灿烂的流派篆刻艺术,涌现了风格各异、成就卓著的一代代篆刻大家。  相似文献   

5.
篆刻浅谈     
梁景惠 《中文自修》2005,(10):28-29
印章始于实用,作为民间个人的凭信工具与当权者表征权益的法物:“货贿用玺节”(《周礼》),玺节.即今之印章;“鲁君子,召子贡,授以大将军印”(《淮南子》)。而成为“金石书画”并称的篆刻艺术则是后来的事了;中国的篆刻经营于方寸之内,赏鉴于毫发之末,于刀石间凸现出印家独特的美术修养与艺术风格,代有才人且名家迭出,呈现出星汉灿烂、气象万千的奇景,而独步世界。  相似文献   

6.
篆刻是镌刻印章的通称,即书法艺术通过刀刻以后再现的中国传统艺术.它是集书法、章法、刀法三法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篆刻艺术在先秦、汉时期就已成熟,隋唐篆刻艺术至明清时期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现当代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篆刻艺术蕴藏着中国阴阳学说的深刻原理,具有很高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7.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其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根据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而唐、宋时期是印章艺术向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到了明清两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流派纷呈。在当代,篆刻刀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刀法的视觉冲击力不断被强化。  相似文献   

8.
王超 《文教资料》2012,(13):88-89
印章艺术是中国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印章历经几百年的历史沧桑,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及经济价值更是与时俱增、不可限量的。古代印章的遗存实物,不仅是印章史研究的重要对象,而且是研究历代政治制度、官制、地理、民族关系、古文字、冶金铸造和篆刻艺术等多方面的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9.
正印章发展到元明时期,文人篆刻开始登上印史舞台。当文人自篆自刻的现象开始普及,印坛由此进入更活跃和更多元化的流派印时代,印章从实用阶段向艺术阶段迈出了关键一步。文彭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开创了中国印章史上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又称"三桥派"),印界视文彭为文人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文彭(1498—1573),江苏苏州人,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  相似文献   

10.
我国篆刻艺术,同书法,绘画一样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自先秦之古玺、秦汉印面下,历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有无数印作传世.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乃至风格流派.然就篆刻艺术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有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繁荣到衰落、再由衰落到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一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被称为“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都因时代而异.  相似文献   

11.
篆刻又称印学,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它熔书法、章法、刀法于一炉,要求在方寸之间精心设计,分朱布白,表现出既有书法苍劲飘逸的气势,又有绘画虚实穿插的构图,更有刀法浑厚古拙的韵味。我国使用印章,始于周代,盛于秦汉。秦以前,印章都称玺,到秦代,帝王的印信称玺,取材用玉;臣民的印信称印,不得用玉。印章最初的功用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和凭信的依据。秦始皇得赵氏蓝田玉,命丞相李斯篆字,刻工孙寿刻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是我国历史上表示皇权的第一方玉玺。秦代的公私简牍,则以“(xǐ)印”捺在泥上封固,以为信验。魏晋以后,文书改用纸、帛,印章才使用印泥捺在纸、帛之上。汉代为印章的极盛时期。印文以白文居多。这时易小篆的圆转笔法为方折笔法,称为缪(móu)  相似文献   

12.
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2009年,中国篆刻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3.
印章起源于商代,盛行于秦汉,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刻印又名治印,多出篆字,故又名篆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印章和书画作品密切相关,它不仅起凭信作用,还在经营位置、布局轻重、虚实上起平衡、点缀作用,使诗、书、画、印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成为珠联壁合的艺术珍品。一方印章在“方寸天地”里,能表现“气象万千”的艺术境界,这是因为篆刻艺术是汇书法、刀法、章法牙一炉的综合艺术。作者经过精心设计、刻意制作,在印面上表现出书法的笔意和气  相似文献   

14.
篆刻 ,不但是我国民族的传统艺术 ,而且和书法、绘画一样 ,有着悠久的历史。篆刻是镌刻印章的通称。所以篆刻艺术 ,是指用篆书和雕刻制作成的工艺品。最早的印章为古代官印 ,官吏们随身佩带在身上作为信物 ,用来证明身份。它的另一个用途 ,是在封检时盖在“封泥”上 ,做记号用。印章的制作者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 ,表现出自己的艺术巧思 ,精湛技巧 ,使印章越来越完善。精美的印章逐渐成为艺术品 ,使它除了实用之外 ,还兼有艺术欣赏的价值。在漫长的岁月中 ,随着生产的发展 ,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印章的用途也逐渐扩大 ,由于绢帛纸张代替了竹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上,谱牒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从先秦时代的兴起到魏晋隋唐时期的高峰又到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从官修到私修,这些变化的原因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封建制度的兴衰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晚清篆刻家赵之谦从流派兴亡的高度对称雄于印坛的浙派和皖派的消极方面,特别是皖派吴让之的创作模式进行了批判;赵之谦将篆刻文字的取法对象引向古代印章之外的金石文字,形成了“印外求印”的印学理论;赵之谦创作综合了两派创作方法上的精华,达到刀法和篆法的有机结合,创造出静穆稳健的篆刻艺术风格,为晚清文人篆刻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2):F0003-F0003
孙熙春,男,祖籍河北,1971年2月生于沈阳,现任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讲师,主讲汉魏六朝文学史、汉史传文学、楹联艺术、书法等课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书协理事。学习工作之余,醉心于书法篆刻。1979年起,书法篆刻作品先后在《沈阳日报》、《辽宁日报》、《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中国书画》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其名字及传略入录《当代书法家大辞典》、《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以及西泠印社编撰的《中国印学年鉴》;发表《篆刻絮语》、《诗与画的融通之始——浅论六朝题画诗》等与书画相关的论文数篇。  相似文献   

18.
浅谈“大篆刻”的艺术风格李俊一、”方寸篆刻”的民族性及制约性“篆刻”,亦称“印章”,它与中国画、书法一样,具有同等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形式.印章最早是封建统治阶级官禄之士交流信息、证实身份的信物。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宇》中对篆刻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9.
篆刻     
《中学生阅读》2007,(7):60-61
篆刻与书法一样,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古代主要用作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在源远流长的篆刻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是在明清时期。秦汉时期的篆刻具有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这种崇高的、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人仰望学习、鉴赏赞叹的典范。明清时期,石质印章出现,这一时期名家竞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秦汉时期的歌舞艺术、说唱艺术成为戏曲发端的源头,唐代参军戏在继承和吸收前代艺术形式基础上,迸发出新的活力,直至宋元时期,戏曲最终形成一种集歌舞表演、唱歌、各种角色分工具备并能够在舞台上演出的艺术形式。自盘庚迁都到殷之后,河南在我国多个历史朝代都担任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责。宋元戏曲诞生于宋金,发展大成于元,河南是宋元戏曲的发祥地,留存有大量的宋元戏曲遗址遗迹和文物。研究河南宋元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解读河南的宋元戏曲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