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帕的变迁     
颜大迁 《良师》2010,(7):50-51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笔下有这样一段对白:“我流鼻涕了!”“傻瓜,你长手是干什么用的?不就是擦鼻涕的吗?”  相似文献   

2.
整整等了一个冬天,气候还没有转暖,却等来了令人讨厌的大风天。不过不要紧,春天的脚步近了,你没看到小草已悄悄冒出了新芽?QQ姐姐提醒大家,在这个容易患上感冒的季节,你可要注意身体啊!有没有忘记每年的4月1日是什么日子?对了,是西方流行的愚人节。在这一天你可以拿你的朋友开玩笑,如果他上当了,他或她就是“四月的傻瓜”(April Fool)。但是你要注意啊,这个玩笑只能开到中午12点,这可是约定俗成的。过了中午还找乐儿的人是一个比被他取笑的人还傻的大傻瓜。“4月的大傻瓜”希望不是你啊!上期译文两个代词老师:汤…  相似文献   

3.
涂鸦解析     
《海外英语》2012,(3):25-25
Doodle最早出现于17世纪初期,表示“傻瓜,笨蛋”、到了19世纪30年代,doodle才有了现代意义“涂鸦”和“打发时间”,可能这两件事都有和doodle的本义“傻瓜”有关:当你若有所思、心不在焉时,在纸上乱涂乱画的作品多半是没什么意义的图像;当你闲得无所事事,整天在大街上晃荡,肯定也没人说你是个大智人。当你在纸上随意乱涂乱画时,你会随手画些什么?明星的肖像?花朵?房子?  相似文献   

4.
(1)为了结交所谓“有名气”的朋友,你是否不惜卑躬屈膝?(是,否)(2)你是否常常表现为不懂装懂?(是,否)(3)你是否对当众批评你的人“记仇”?(是,否)(4)与人谈话时,你是否喜欢故弄玄虚?(是,否)(5)你是否喜欢在同学和朋友面前摆阔气?(是,否)(6)你是否经常向别人炫耀你所拥有的“高档用品”?(是,否)(7)看到别人的好成绩,你是否常常心存不悦?(是,否)(8)你是否热衷于谈论所谓“有品味,层次高”的亲朋?(是,否)(9)你是否敢于在众目睽睽之下承认自己的过失?(是,否)(10)你是否…  相似文献   

5.
逸安 《小读者》2013,(9):48-51
当一个“傻瓜”碰见另一个“傻瓜”,会出现什么情况?总之,当林雨欣认识李牧然时,她真有一种觅到知音的感觉,只差高唱“傻瓜见傻瓜,两眼泪汪汪”了!  相似文献   

6.
新歌叫《有一种力量叫傻瓜》,首先说说你对这里面傻瓜的定义吧!于湉.我觉得傻瓜对于我来讲是执着,不管别人怎么看。可能在别人眼里是一种很傻的行为,但是在我自己眼里就是一种很坚持的信念。“傻瓜”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正面的词,所以我有时候叫我的粉丝也叫“傻瓜”(笑)。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08,(3):33
一个侦探抓住了一个罪犯,正要给罪犯戴上手铐,突然一阵大风把他的帽子刮跑了。“要我帮你去捡帽子吗?”罪犯问。“你以为我是傻瓜吗?”侦探说,“你给我在这儿等着,我去捡帽子。”  相似文献   

8.
“傻瓜,我走了以后你会不会又哭又闹一步三停留然后随便找棵路边发育不良的小树狂摇直到它夭折?”“我?为什么……”“因为你是傻瓜啊!”是哪儿来的阳光啊?真晃眼。当我还在咀嚼布诺的第一句话时,他已站在了登机口,他回过头来向我招手,我没有看清他的脸上是否有笑容。傻不啦叽伤感兮兮  相似文献   

9.
杨雪芬 《小学生》2011,(4):50-51
记得有一次学期末考试,几个学生跑过来问我成绩,其中一个得了100分,而另一个只有97分,他淘气地说:“我下一次一定比你高。”旁边的同学却说:“如果人家下次一样考到100分,那么你怎样考得比他高?”他天真地回答到:“那我就考101分咯!”旁边的同学都笑着说:“傻瓜,怎么会有101分呢?”开始时我也只当个笑话听了就算了,没想到他还接着问:“老师,为什么没有101分?我要怎样才考到101分?”对于这个像笑话一样的问题我随便地答了一句:“下次再努力一点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0.
一封家书(F)     
亲爱的爸爸你好:第一次写信回家感觉有点怪。第一次在家以外的地方想起你,说不清自己是反常还是犯傻。想起了那个国庆长假,那时你也风尘仆仆赶回家,我除了叫你一声爸,除了说你又老了,就再也没跟你说过话。无意间翻开你的破包,竟看见了你写给妈妈的一些话:“我争取多赚些钱,让你带给孩子,让她省着花……”这就是你呀———我冷冰冰的爸爸?我想我天生就是个毁容家,一刀一刀地在你额上刻着伤疤,可你怎么从不责怪我的心狠手辣?难道这就是父爱?我已经哭得像个傻瓜,爸爸,你怪我吗?一封家书(F)@钟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日历一页页的撕去,离全国高考的日子愈来愈近。当你即将迈进神圣的考场时,对下面的问题你是否有着清醒明确的认识?(1)集合,当时,你是否注意到“个别”情况:(2)“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转化为你是否注意到必须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3)求一个函数的  相似文献   

12.
万琴凤 《教书育人》2006,(12):40-42
“同学们,是谁为你擦干第一滴眼泪?是谁教会你第一个字?是谁在你需要钱的时候给你送来々是谁在你半夜生病时照顾你到天明?然而,同学们,你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对父母的挂念又有多少呢?你是否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民间有谚语:儿生日,娘苦日。当你在为自己生日庆贺时,你是否想到过用死亡般的痛苦,让你降生的母亲呢?是否曾真诚地给孕育你生命的母亲一声祝福呢?”当主持人不停地抛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全场一片寂静,继而传来的是阵阵抽噎……在最后真情告白的时刻,同学们似乎在一瞬之间长大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与此同时进行的是签名活动,同学们无声地走到千人签名白布前,把自己心里想的都写在了上面,一位还未签名的学生懊恼地说:“来得晚了一点就没有签名的地方了,即使把名字写得小一点我也要签上去,因为这将见证以后我对父母的孝心。”这是4月23日我校感恩教育体验活动——“共托明天的太阳”的现场集锦。  相似文献   

13.
网事可乐     
小明 《特区教育》2014,(6):40-40
课堂上小明举手问老师:“我待会买彩票能中五百万,你信吗?”结果老师哈哈大笑道:“傻瓜,做你的美梦去吧!”“谢谢老师!”说完小明合上课本,心满意足地趴桌子上酣然大睡。  相似文献   

14.
沈雨婷 《小学生》2007,(2):52-52
爱美的女孩子们,忙着减肥的胖妈妈们,你是否在为减肥而烦恼?是否为买不到合身的衣服而气馁,是否为日渐“丰满”的身材而叹气?是否为美味的食物干流口水?如果是这样,那么,下面这个消息对你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相似文献   

15.
无言的滋味     
哲人说:“雄辩是银,沉默是金。”沉默有时候的确比雄辩更有力量,但沉默中往往又包含着一些复杂的内容。你面对爸妈或老师的追问,是否有过不想说话的时候?在众人的议论面前,你是否总保持沉默?你不想说,你为什么不想说?本期擂台赛让大家以“我不说”为话题,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你面对本期的话题,准备如何下笔呢?如果你还在踌躇,那么,快请看本期登上擂台的“攻擂手”们是怎么打破沉默的吧!你想登上喧腾的作文擂台吗?那就别再沉默,用笔发言吧!好了,请快快为本期的“攻擂手”加油助威吧!面对冗繁的世事,难免会有无言的时…  相似文献   

16.
童心解析     
怕洗手东东问幼儿园里的伙伴明明:“你长大以后干什么?”明明:“当医生。”东东:“傻瓜,可别当医生!”明明:“为什么?”东东:“当了医生,你就得一天洗好几遍手!”(山东文登市于昌伟)成人看到幼儿对事物的一些看法,往往觉得好笑或惊奇。为什么幼儿的理解和成人的理解不一样呢?在这里,东东对当医生的理解,就是“一天洗好几遍手”,而成人对医生的理解则是治病救人。其实,东东的理解是符合幼儿语言和思维发展规律的。幼儿在学习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初期,往往不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而以一些次要的、表面的特征作为…  相似文献   

17.
赵展颜 《家教世界》2023,(10):21-22
<正>“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会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他以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永远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家园。他的名字叫雷锋。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更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相似文献   

18.
蛮横女士     
星期一,蛮横女士遇到好奇先生。“您去哪儿?”好奇先生问。蛮横女士冷淡地说:“你管得着吗?”星期二,蛮横女士遇到喧哗先生,他正在唱歌,忘乎所以的样子。“闭嘴。”蛮横女士喊道。星期三,蛮横女士遇到幸福先生。像往常一样,幸福先生微笑着。“你这傻瓜,别再像白痴一样笑。”蛮横女士大声嚷道。这下你明白点什么了吧?对,蛮横女士不很友好的。然而,蛮横女士不知道有人一直在默默地观察她。这个人看到她粗暴地对待好奇先生。这个人看到她粗暴地对待喧哗先生。还是这个人看到她粗暴地对待幸福先生。这个人是魔术师。魔术师一回到家…  相似文献   

19.
开学了,你为你的本学期教学工作制定好目标了吗?如果没有,你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将走向哪里呢?你是否认为按教材一篇又一篇课文教下去。教完了选用的课文,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了呢?你是否拿到一篇课文,眼里就只有这一篇课文了,只想着如何寻找一个最佳教学切入点,既能突出课文的重点,又能解决难点,并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可是你想过“为什么而教”吗?你教学的终点在哪儿?你可能真的不知道,因为你没有为本阶段的教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刘小宁 《海南教育》2014,(24):76-76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你是否还记得一阵阵严厉而发自内心为你好的批评出自谁之口?你是否还记得一声声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人除了父母还有谁?你是否还记得深夜里,一笔笔为学生批改作业不知疲倦的人是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