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9 毫秒
1.
<正>人的道德品质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校内校外教育相结合,制定具体的、适宜的道德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活动,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最终实现由知到行的自然转化。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创设道德行为冲突情境思维认识决定行为,学生的道德认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而道德认识的形成是一个从道德知识获取到道德品质确立再到道德评价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初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必将引起德育课堂的重新回归。下面是我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所做的一些尝试。一、创设生活情境,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3.
生态体验式德育是融生态和体验于一体的一种新型德育模式,它通过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思索、领悟情境活动存在的丰富道德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课题组将生态体验式德育模式引入技校生群体,检验生态体验式德育对技校生道德发展的作用。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学生接受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时间越长,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就越高,表明生态体验式德育可以有力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生态体验式德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程度来提升其道德水平的。  相似文献   

4.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育学生的方式不只是单单的理论,主要是依据小故事或者人物对话进行导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然后给学生渗透"道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情境教学具体可以分为讲授型、展示型和课堂演示型三类。  相似文献   

5.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正在逐步形成并固化。责任意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责任意识的培养展开探究,研讨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应用路径:创设教学情境、组织角色扮演和积极开展实践等,以期为一线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戏剧"元素逐渐融入教育,形成了戏剧教学法。戏剧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创造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结合教育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在游戏过程中体会扮演角色的情感,深化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游戏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谈虎年 《江西教育》2022,(11):28-29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只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那么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如果教师能够创设有效的情境,那么学生就可以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范红梅 《江苏教育》2023,(11):65-67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如何涵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浸润德行教育、确立道德观念、培育道德价值、形成道德行为、丰盈生命历程,需要在诗文感悟中无痕根植,在问题思辨中无痕选择,在情境创设中无痕濡染,在活动体验中无痕积淀。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初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拓展学生思想深度;把握教师自我角色定位,实现价值引导;通过开放结局的想象,让学生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10.
随着法制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完善,道德与法治教育也应逐渐深入推广。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法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应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改善,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使初中青少年接受完善充足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成长为有道德、懂法治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来展开教学。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