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法律和道德都是治理国家与社会的工具 ,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只有实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才能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不”和“无”,是汉语中词性不同但使用时又有相同点的两个实词。拟从根源上对其进行探究,以便更充分地认识它们,更准确地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3.
“吗”和“嘛”都是语气助词,都读轻声“ma”,但两者的用法却完全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建议把“牛”宇改为“半”字,把“半”改为“牛”宇,田为这两个宇明显弄涅啦。只有一只角的牛只能是“半”个“牛”。  相似文献   

5.
刚开始教学“落”时,只有少数学生把它写成左右结构,后来学了“满”以后,许多学生对“落”和“满”的结构混淆不清,有的把“落”写成左右结构“淳”,有的把“满”写成上下结构“赫”。究其原因,是这两个字都有“艹”和“氵”,但它们的书写顺序不同,“落”要先写“艹”,“满”要先写“氵”。学生稍不注意,就把顺序写反了,如果又把其中一个部件写大些,  相似文献   

6.
《史记》“太史公曰”的文体分为序论、赞论和论传三种,对它们的界定与归类理应从文体的角度去追溯源流,而不是从“太史公曰”所处篇中位置的前后来予以划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史记》一书中纷纭复杂的“太史公曰”有更为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幽雅”与“优雅”这两个词真像一对双胞胎,它们俩长得非常相像,都有一个“雅”字,而且它们的读音又相同,意思又非常相近,难怪许多小朋友把它们认错、用错。例如:“园中的迎华亭、翠微阁古朴( ),别具风格。”在这里究竟用哪一个词语呢?是“幽雅”,还是“优雅”?似乎两个都可以用。那么这两个词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怎样分清它们呢?我们不仿仔细品味一下。  相似文献   

8.
一个式子中常含有多个量,这些量是“常量”或“变量”往往不是绝对的,对它们进行定位往往成为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定位不同,解题途径也就不同,恰当的定位,有时会给解题带来极大的简便.  相似文献   

9.
动词“整”、“搞”、“弄”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泛义动词,它们的用法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很多句子中可以互相替换,比如它们都有替代功能、关系功能,都可以带名词性宾语等。其不同之处是:使用地域上,“整”经常在东北地区使用和“异”则在中部地区使用频繁;句法方面来说,“搞”可以带动词性宾语。  相似文献   

10.
王冠 《下一代》2014,(9):46-47
1.成语接龙 格子里含有十个成语,从“学”字开头,到“问”字结束,你看出它们各是什么成语了吗?用拆线把它们连起来吧!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虽然他们提出的年代、所处的背景、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同,但二之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土政策”按照价值取向不同,可以分为私利层面和公利层面。两不能被混为一谈。其主要区别在于目的性及产生的原因不同。要解决“土政策”问题,既不能只抓政策的制定,又不能只抓政策执行,而只有将二有机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根除“土政策”痼疾。  相似文献   

13.
没有怀才不遇的时代,只有怀才不遇的人 在报纸上读到日本当红作家片出恭一讲述自己从“冷”到“热”的艰难历程,颇有感触。的确,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以往。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年代;而对于另外一些人,它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但是,我想从某种角度上说,没有怀才不遇的时代,只有怀才不遇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怀才不遇的时期,缩短这个阶段就要保持理性、效率和反省的生活态度。人可以怀才不遇一时,切不可怀才不遇一生。  相似文献   

14.
“东”和“西”都是方位词,它们是相对的两个方向。一直以来,“东”是被尊崇的,有朝气的;而“西”却是衰败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无所谓”和“没关系”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它们意义相似, “无所谓”是不在乎,没什么关系。“没关系”是不要紧,不用顾虑。它们都是三字结构的动词性短语,有较浓的口语色彩,都能在是非选择句中出现。如:  相似文献   

16.
张学树 《考试周刊》2009,(19):183-184
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很多,具体可分为“慢性病”和“急性病”。只有清楚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急性病”和“慢性病”,并对此做出不同的对策,才能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素质,提高就业率。  相似文献   

17.
“氽”、“汆”和“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氽”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难辨清了。  相似文献   

18.
“大散文”与“艺术散文”是当前散文领域中颇有影响的两大理论主张,它们的观点大相径庭。虽然如此。它们却也有相通之处,即它们都重视散文的艺术魅力。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优劣参半,为了共同的目标,它们理应并存,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9.
杨正超 《天中学刊》2011,26(6):66-71
唐河方言中的否定标记[mu33nai42]和[mu33[]iou24]的本字分别是“没得”和”没有”其中“没有”和普通话中的“没有”功能相同,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副词;而“没得”则只承担了其中动词的功能,但比“没有”作动词使用频率要高。它们都经历了从受古汉语词组“无得”或“无有”类化为“没得”或“没有”的过程,然后词化为动词,“没得”在共同语中进一步虚化为指代性否定副词。  相似文献   

20.
将汉语的文化词汇“身心和谐”、“天下为公”、“精神文化生活”翻译成英语,这是文化翻译的过程,要求译者正确理解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有效地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