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闻采访在新闻写作中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新闻记者有能力去写好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这不仅关系到记者的职业素养,更跟记者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等有关。在实际的新闻采访中,记者要从多方面去努力提高自己的采访写作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未来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于那些观众群体而言,就会更好地理解该篇新闻报道所要传达出来的意思,不仅对  相似文献   

2.
我在南通广播电视报工作的五六年中,采访过海内外影视明星、歌星等名人近百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采访他们有时相当困难,甚至会遭遇意想不到的窘境.几多艰难,几多心计,实为局外人所不能体味.现在,我将这些年来在采访名人过程中发生的几则小故事写出来,供读者朋友茶余饭后“玩味”.  相似文献   

3.
刘天明 《新闻传播》2009,(11):87-87
采访是为新闻报道需要所做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也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必备的基本功。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感觉到一个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善于在特殊困难的情况下进行采访活动.不断地锻炼自身的采访能力、技巧,这样才能采访到别人得不到的独家新闻。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些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4.
也许因为我过分地不相信自己的记忆,我从来不敢把采访本看成“记忆的帮手”,而是把它当做记忆本身。因为经验告诉我: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是和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不相容的。因此,采访对象谈的事,不论大事也罢,小事也罢,我总是一点一滴地都记下来。起初,也只是这样做,并没有什么打算,但是,日子一久,却从中得到了一些好处。于是,渐渐地我就把采访本当作稿纸一样用起来了。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职业很特殊,每天都面对新的领域,步履匆匆,抢抓新闻,很少有时间去恩考……特殊的职业容易形成一种特殊的“习性”,那就是浮躁。长此以往,浮光掠影地采访,游离于表层地写作,就成为某些记者工作的格式和定势。在记者队伍里,不少人都曾陷入过这种迷惘,所不同的是许多人能很快地走出来,最终成为名记者。这些人的经验之谈是:当记者,需要理论功底,要善于思考,形成思想。 记者的思想是一个记者所独有的见解、思维、理性认识 就一个记者而言,他(她)面对的  相似文献   

6.
兴趣与品位     
记者,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这里说的不是它的社会行业性的特殊,而是说它是一个可以把社会需要、职业要求和自己个人爱好、兴趣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的职业。记者的采访得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的中心,得受编辑部的指派,但是从采访方式的确定、主题的酝酿、体裁的选择、表达技巧的运用等一系列环节中,记者是自主的,是自己的主观认识、主观兴趣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编辑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据有关方面估算,截至目前,全国网络编辑从业人员近600万人,而传统媒体编辑记者仅有75万人,2006年首次将网络编辑员纳入国家职业大典时,这个群体才300万人左右。网络编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职业,他们躲在后台为互联网高速发展和网络媒体快速成长添砖加瓦。对网络编辑人员队伍状况、从业人员素质情况进行大摸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悦 《出版广角》2006,(3):50-51
作者与遍布29个省的十万职业经理人真诚对话,用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全面展现了中国职业经理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实像。书中所揭示的中国职业经理人现状只是一个起点,而它所引发的思考和探索将不断延伸。  相似文献   

9.
赵智清 《青年记者》2016,(32):91-92
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方法,电视采访以形声一体化的方式获取和处理信息,电视采访的公开性、人际传播特性,使得电视记者成为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采写能力是记者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在记者的职业训练中,采访实战环节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部分,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法、习惯、认知均将深刻影响一个人的职业成长.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记者,每天忙着采访、打字、剪贴材料。在这样的工作之余,我偶尔会对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产生种种感悟和遐思。如果这种不成熟的断想能给我的同行多一个批评和思考的机会,我也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11.
与Peter Buytaert的采访被安排在了一个春日温暖的下午.Peter先生面带笑容走进会议室,热情地与我握手并仔细地看过我的名片.已经认真“预习”过我的采访提纲.并翻阅过我所在职的公司科印传媒的背景资料——与这位对事认真.对人热情的年轻的总裁先生的采访就这样有了一个愉快.轻松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自从我当上记者的那一天起,我就觉得这将是我一生最喜爱的职业: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每天都可以交到新的朋友,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去丰富自己的人生。甚至采访了一个骗子也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感悟。 我是在第二次采访这位年轻的“企业家”时,听到了这个“美丽”的故事。他,28岁,出生于南京一个干部之家,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异,母亲和他在乡下过着贫穷的日子。他刻苦读书,考上大学,读了研究生,又到法国里昂大学留学深造。在法国,他过着贫穷而又浪漫的生活,他在加油站为人擦过汽  相似文献   

13.
在<南方周末>做过财经人物报道和若干篇财富现象或人物群像报道,对如何采访财经人物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有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她60多岁了,还迈着匆匆的脚步在祖国大地上辛勤地耕耘。邓拓曾给她赠言:“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她就是《人民日报》记者柏生。 4月的榕城阴雨连绵。柏生匆匆地从鞍山回到北京就匆匆地来到福州参加全国晚报评选活动,结束后又将匆匆地赶往皖南讲课。“还有5天时间,咱们采访几个吧。”听她这么一说,我欣喜若狂。能和这位高级记者一起采访真是三生有幸啊。我按捺住激动:“走吧,先到闽江宾馆住下。”“我不住宾馆。我从来都是到哪儿采访就住在哪儿。上次采访卢嘉锡也是住在物构所,这次就住你们公司吧。”这突如其来的一席话,我感到茫然,看来再说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我急忙挂电话让公司收拾一个房间。这是一个几平方米的斗室,一架单人板床、一张简易办公桌,一对木沙发,几乎占去了整个空间。没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当记者已经10年有余了,从最初刚刚进入报社不知道新闻如何写,到如今采访、编辑、排版、校对样样都能干,甚至带过一个又一个的实习生,感慨良多。从记者诞生之日起,就意味着这一群体的角色地位、行为、目标是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的,这就决定了新闻记者这一职业角色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笔者努力向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方向靠拢。正确定位记者这一角色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次特殊而令人难忘的采访。 从今年5月7日起,文化报在“新闻追踪”版新开设了“记者体验”栏目。体验式报道是近几年出现较多的与常规性的新闻报道完全不同的报道形式。我们过去采写新闻都是以记者的身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文中也要尽量少地出现记者的影子,即使要表明倾向,也要以事实来说话。 而这次不同,本报记者将分赴不同的工作岗位,作一次职业性的体验,报道中所写的也是记者自己对所采访职业的亲身感受。这是我采写《我在精神病院上了一天班》的特殊性所在。(此稿刊登在1998年5月7日《文化报》8版) 作为一名编辑,我联想到自己接触过一些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和其它综合性医院的工作人员相比,他们除了工作本身很辛苦以外,还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有些精神病人发病时会伤人)。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往往受到一般人的歧视,而精神病院医护人员工作的艰难辛苦,也很少被人们了解、认识。若以“记者体验”的方式来反映他们的日常工作,可能会收到单纯的新闻采访难以得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记者要时刻想着抓问题,这不仅是为了写好稿的需要,也是记者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作为记者,仅仅收集事实是不够的,还要挖掘出它的思想,这个挖掘的过程,我个人理解,就是“抓问题”。它也是寻找新闻主题思想的过程。抓问题是一个认真的思考过程,常常是采访前就开始了,在采访中,甚至写稿时还不停地琢磨。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常常由于事情本身的发展变化、了解的事实更多、更透彻,更全面,对事物的认识发生变化,所选择的新闻角度也随之变化,表现出的新闻价值也增大了。我在采访中有这么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8.
片羽 《新闻界》2001,(5):63
当记者是我中学时代的梦想。范长江等老一辈记者的职业风范一直为我所景仰。今年7月,我从大学新闻系毕业当上报社专职记者就整整6年了。记者这个特殊职业确实给我不少磨砺,不少人生体味。记者,总是在对轰轰烈烈的社会“说长道短”,而社会对记者的评说则不被人注意。有些被采访对象给我聊过记者,褒扬已印象不深,对记者的贬斥和反感却让我久久不能忘记。他们在评价记者时所表现出的对记者职业道德和人格的怀疑,严重挫伤了我的职业荣誉感。虽然我已过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总使我想为此写点什么,和我的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19.
火车上与邻座闲聊,难免要问到职业。“在一个文化部门工作”。我实在不好意思亮出记者这块牌子。 拟采访某集贸市场,电话与宣传部门联系,对方张口就问:“有什么说法?要多少钱?”“要哪门子钱呀,如果咱们联合采访,还给你发稿费”。对方惊讶,我悲凉——当不正常的反而正常,正常的反而不正常的时候,这病是不是不轻了?  相似文献   

20.
记者采访往往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采写,抓到一大堆材料后,又不知道应当报道什么;二是认为什么都一般化,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值得报道;三是依赖领导.领导出什么题目,就去采写什么稿子;四是跟着请柬走.你请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采访,你要求报道什么,我就报道什么。这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完全推动了记者在采访中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一种特有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发现不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里所说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