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婚姻是人类生活中最动人的故事之一,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势必造成婚姻礼俗的千差万别。透视吕家河民歌中所涉猎的纷繁绚丽的婚姻文化及相关礼俗,可以让我们对古代武当山地区民众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图景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巢湖民歌在原生语境下的生存现状和社会功能,深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记录并分析了巢湖民歌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音乐生活,并且阐述了巢湖民歌在民间礼俗中的传承以及传承主体的生存现状。指出民间礼俗用乐所获取的显性的经济报酬以及身份认同等隐性的经济地位是支撑巢湖民歌传承的主要方面,应该对传承人及其音声技艺生存的文化空间采取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3.
文章是一篇针对东北少数民族礼俗民歌研究的短篇小论。内容分别简述了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部分自然情况和民歌概况。出新点:首次明确居住东北境内为11个少数民族,并真实扼要地介绍了各民族礼俗民歌的基本情况。结构上,为简明三部体、四个自然段。行文朴素自然,整饬流畅、充满情愫。  相似文献   

4.
"枣"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内涵,"枣"文化源远流长,它与中国古代礼义道德包括枣与孝、枣与礼、枣与忠、枣与祀都有密切联系.枣俗广泛存在于民众精神生活中.枣的礼俗精神的形成是枣的植物特性和社会思想融合的结果,是在浓厚的礼俗文化氛围下,通过文学手段、宗教手段不断将枣的礼俗精神进行传承和渲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地武夷山古闽族变迁的历史和与吴越族、中原文化不断融合后的多元礼俗文化丰富多采,对武夷山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广泛影响,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武夷山的整体面貌和综合实力。文章从古闽人留下的悬棺葬礼俗文化和蛇图腾习俗"敬"的思想内涵;传承和融合古闽人、吴越族及中原的礼俗文化;中原汉民族大规模南迁的历史,推动了中原文化在武夷山的传播和发展;集儒、释、道为一山的宗教文化"渗透"到社会礼俗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古闽族在历史上不断变迁融合的巨大聚合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茶礼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重要的礼俗载体。尤其在古代,无论是待客、交友、婚嫁、祭祀、丧葬,还是家庭日常生活,茶都发挥着巨大的礼俗功能。茶礼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其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蕴含了大量的民族精神积淀。  相似文献   

7.
布依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衍生出"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九月九"等民族传统节日并形成了独特的礼俗,通过以这些节日礼俗作为一个窗口可以透视这一优秀民族的文化心理,探讨节日礼俗的特征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闽台之间同文而相习、同祖而相承、同种而相近等同质文化特征,通过岁时节庆礼俗、祭祀礼俗、人生礼俗等礼俗事象,得以充分呈现。闽台民间礼俗的规范作用和维系功能使其在两岸文化认同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突出闽台礼俗文化价值,挖掘闽台礼俗文化内涵,将提升两岸文化认同,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获得更加稳固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9.
隆阳区的历史沿革;隆阳区的宗教文化丰富,道教在其中举足轻重;道教音乐与隆阳当地礼俗活动不可分割;道教音乐在礼俗活动中的演出形式与规模;今天的社会里,道教"礼俗乐"兴盛的驱使。  相似文献   

10.
传统礼俗作为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具体承载方式,在传统社会事实上发挥了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中国传统礼俗文化通过情境化、仪式化等形式强化个体对国家、社会的道德责任与义务,通过仪式参与、情感体验等柔性方式开展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价值。推动传统礼俗文化与现代德育的融合创新,需要在深刻体认现代性危机的基础上,直面传统礼俗文化实践的现代误区,从回归本真生活的哲学立场出发,推动现代礼俗文化建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场域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玮玮 《文教资料》2009,(19):74-75
中国的礼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朝鲜半岛的民俗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本文从衣食住行及生活礼仪文化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的礼俗文化对朝鲜半岛民俗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朝鲜半岛在引进中国文化的同时非常注意选择和吸收.中国的礼俗文化在传入朝鲜半岛后,经过了发展、吸收和融合的过程,在朝鲜半岛固有历史文化的栽培下,最终成为朝鲜半岛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这正是中国的礼俗文化对朝鲜半岛民俗文化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礼俗是考察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国民党政要陈果夫,在国民政府时期发表了大量有关礼俗改造的著述和言论,为我们认识礼俗互动的近代形态提供了个案。作为"标准党人",陈果夫礼俗改造的设想首先是官方本位的——他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礼俗的社会教化和意识形态功能,以日常政治的方式配合新生活运动,参与国民党三民主义儒家化意识形态的建构;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经历、从政经验及其所信奉的"中体西用"文化观等原因,陈果夫的礼俗观又相当"接地气",他对民间信仰和风俗的价值认同远大于批判,对民众的非理性精神需求有着充分的共情。对礼俗政治文化功能的积极利用和改造,使他区别于一般知识界的启蒙思路,而礼俗改造中坚定的民众立场,又使他与主流政治话语有所分殊,这正是陈果夫礼俗观的个性所在。就实际功效而言,在以社会整合和政治动员为急务的民族国家建构时代,陈氏的礼俗改造计划因现实针对性不强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3.
河曲位于晋西北黄河中游的拐弯处,西望陕西,北接内蒙,是“鸡鸣三省”的地方。在解放前,河曲人民的主要谋生手段是“走西口”、“跑河路”。因此,在这种颊沛流离,聚少离多的生活中,积淀下了许多动人的民歌,被称为“民歌的海洋”。  相似文献   

14.
义乌,不仅在商场上以“义乌经济模式”享誉国内外,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还延续和创造了丰富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本文以义乌礼俗音乐研究为出发点,旨在为这千年流传下来的礼俗活动及音乐的遗存工作做出努力,实现社会文化大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5.
《醒世姻缘传》是《金瓶梅词话》之后、《红楼梦》之前的一部重要的以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民间礼俗的状态,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人生礼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章主要探讨该小说与明清山东的寿诞礼俗,分别对诞生礼俗和庆寿礼俗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揭示其中所蕴含着的文化意义;对《醒世姻缘传》所反映出的明清山东人生礼俗的社会、文化及文学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6.
会宁传统丧葬礼俗与陇中地区丧葬礼俗文化一脉相承,多袭循古俗,祈求生命轮回,视死如生,老人亡故必祭之以礼,实行木棺土葬为安,礼仪甚繁,从程式到内容,形成了一套独具地域特色、自成一体的丧葬礼仪,反映了会宁浓郁的乡土风情和鲜明的地域风俗。俗话说:"五里一个风俗,十里一个乡随",本文以会宁南部地区乡村的汉族丧葬礼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丧葬仪礼程式、分析其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平时社交中因不甚了解礼俗文化知识往往出差错 ,因此阐述东西方一些礼俗文化及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加强这类文化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东江地区日常礼俗主要通过婚姻礼俗、节日礼俗、丧葬礼俗表现。这些日常礼俗呈现出三大特点,即客家礼俗为主导的农耕性、传统落后性与现代性并存、多元性与特色性兼容。特色鲜明的东江日常礼俗又与东江文化密切相关。它不但是传承与发展东江文化的重要媒介,反映东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标志,而且是东江文化变迁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9.
从丧葬礼俗看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意识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等起着调节和规范的作用。但客家以族群式迁徙,聚族自保使中原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一直在客家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客家民间丧葬礼俗深深留存中原烙印,丧葬礼俗是依托生存自然环境或族群共同心理观念、基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尊重、围绕生命终结而建立和运用的文化,是族群文化意识的重要外在表现。客家丧葬礼俗是对生死观念和丧葬习俗本质含义的完整表现。较之其它习俗更充分、更完整地保存了中原文化原素。  相似文献   

20.
节日饮食礼俗的形成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社会活动中,适应生产、生活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许多年节形成和成熟于汉唐时期,并传延至今。每个节目都有不同的饮食礼俗,集中反映了汉唐文化的内容和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