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七日,湖北省天门县竞陵派文学研究会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研究会负责人焦知云、王家斌、甘良华、杨福臣、欧阳勋、张业茂等同志。会议是为今年五月在天门召开的全国首届竟陵派文学讨论会作准备的。会议认为首届竟陵派文学讨论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为对明代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的文学遗产及其  相似文献   

2.
竟陵派是晚明继后七子和公安派之后的一个文学流派,在矫正七子与公安派末流弊端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诗归》是竟陵派钟惺与谭元春共同选评编辑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古诗归》和《唐诗归》两部分。《诗归》选诗独特的标准与钟谭诗歌评点的与众不同,使得《诗归》成为晚明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诗歌评选总集,对竟陵派诗歌理论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序言钟惺(1574--1625),字伯敬,号退谷,别号退庵,晚年自称晚知居士,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初授行人,历工部主事、南京礼部主事、郎中,后升任福建提学佥事。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号鹄湾,别号蓑翁,与钟惺同里。明天启七年(1627)乡试第一。钟谭共选《诗归》,创“钟谭体”,为竟陵派  相似文献   

4.
竟陵文学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末年,继公安派而起,诞生了一个风靡文坛的文学流派——竟陵派.其代表人是竟陵人钟惺和谭元春.这个流派问世后,“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然而,自钱谦益对竟陵文人不遗余力攻击诽谤之后,竟陵派一直遭到明清正统文人的蔑视,其诗文被侮为“亡国之音”,“诗妖”.直至现代,竟陵派在文学史上还未得到应有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就认为在竞陵文学中,“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作家孤僻的情怀,对现实的淡漠,在那里冷静地观赏自然,自得其乐.竟陵派把这切美化为‘孤怀’、‘孤诣’,并且夸耀说:‘我辈诗文到极无烟火处.’其实是比公安派更消沉,更脱离现实.作品内容更加苍白空虚.”  相似文献   

5.
自钟惺的《诗归》开始响誉晚明文坛,托名之作也陆续出现。其中题名钟惺的《名媛诗归》是一部较为特殊的评选集,因为此书所选评的对象主要是女诗人的作品。评点者反对复古模拟、崇尚自然真实,这些观点,与钟惺文学理论所强调的内容大致相同。《名媛诗归》的评点也是很有价值的,它一方面宣传了妇女文学的魅力,另一方面宣传了竟陵派的文学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6.
作为竟陵派的两大旗手,钟惺和谭元春在党争中的态度迥然有异,性格上的反差导致交往原则的不同是造成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促成了竟陵派幽深孤峭的文风。然而,随着政治危机的加剧,竟陵派无法避免重蹈公安派的覆辙,体现了东林党议对晚明文学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明末大臣杨嗣昌,与同时代文人袁中道、钟惺、谭元春等均有交游唱和。其诗文作品内容广泛,以山水纪游之作成就为最高。其文学主张和作品风格接近于公安、竟陵派,但有自己的创作个性,这种个性与他终身勉力从政的人生道路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钟惺字伯敬,号退谷,谭元春字友夏,号鹄湾,均为湖广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他们是明朝后期继公安派之后,崛起于文坛的又一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文学流派——竟陵派的领袖。竟陵派在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的斗争中起了决定胜负的作用,不仅廓清了复古主义的影响,同时还纠正了公安派末流的弊病,从而奠定了竟陵派在中  相似文献   

9.
晚明时期,在我国文学史上,正当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对统治中国文坛长达百年之久的复古派发起进政的时候,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另一文学流派——竟陵派,异军突起,又出现在中国文坛上。他们以“幽深孤峭”的倜傥宏论,一扫前后七子的复古文风,复矫公安派末流俚俗之弊,使当时文学之士耳目一新,造成了天下学人翕然趋之之势。这对于转变当时文坛颓风,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明史·文苑传》记载:“……自宏道矫王(世贞)、李(攀龙)之弊,倡以清新,,惺(钟惺)复矫其弊,变而为幽深孤峭。”明清之际的钱谦益说:“伯敬少负才藻,有声公车间。擢第之后,思别出手眼,另立幽深孤峭之宗,以驱驾古人之上。而同里有谭生元春者,为之应和,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列朝诗集小传·钟提学惺》)  相似文献   

10.
“厚”是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提出的诗学主张。一方面,“厚”的提出是对公安派诗歌创作弊端的反拨;另一方面,“厚”又是竟陵派的自救方法。竟陵派论“厚”,其内容主要表现为用词用字的贴切有力、表现手法的含蓄蕴藉、风格的自然天成、内容意义的深刻丰富、人的稳重深沉之气五个方面。但由于竟陵派的最终追求和目的并不是使诗歌走向复古派所谓的温柔敦厚,而是求新求异,求幽远之境和幽邃之情,致使竟陵派论“厚”与传统意义上“厚”的内涵有所偏离,且有了以“厚”寻“幽”的倾向。因此竟陵派之“厚”论不仅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公安派诗歌创作的俚俗之弊,也使其自身创作陷于幽深孤峭不可自拔。  相似文献   

11.
本着对历史取同情之了解的宗旨,本文在发掘与重新梳理有关史料的基础上,对竟陵派作家钟惺、谭元春与晚明党争这一重大政治事件之关系,分别作比较全面而允当的探讨,以此作为对他们生存环境的一种考察,进而深入这个时代的精神状态,更好地把握晚明文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天门县,古为竟陵,是《茶经》作者陆羽和明代著名文学流派——竟陵派领袖钟惺、谭元春的故乡。近年来,这个县出色地完成了普通教育所担负的任务,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夺得了一九八三年全国的“高考状元”。消息传开,举国瞩目,古老的竟陵重放异彩。天门县教育质量的提高决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县拥有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与实干家。数年来他们艰苦奋斗,扎扎实实地“抓纲务本”;不断探讨教学规律;并从教材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加强练习,(?)学生把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他们抓得好,抓得巧。在这些方面,他们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学习与参考。为此,我们选发了一组文章与资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钟惺、谭元春编选的《诗归》体现竟陵派诗学审美主张,在明清之际遭受到主流诗学批评家的激烈的抨击,主要集矢于四个方面:立论偏狭、亡国之音、错谬百出与评点主观偏颇。而同时,非主流诗学批评家对《诗归》颇多回护之辞。明末清初士人对《诗归》的评议,是一种值得引起关注的诗学现象,体现了明清之际诗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明代文坛上竟陵派祖师钟惺应属于明代中后期思想和个性解放潮流中的一员大将。他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提出了“深入超出”的观点,即如何向古人学习和坚持创新的问题。钟惺的文学主张在精神实质上具有对封建传统的反抗意义。  相似文献   

15.
穿林魄当午,出谷尚纷纭。萤爝次序朗,促织参差闻。爱伴追前俦,我仆自离群。行子惊太早,不知农久耕。阴虫各切切,行子各云云。凉意消残暑,望望昏旦分。二曜轮昼夜,乾元何乃勤。全村未烟火,初日流野云。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号鹄湾,明代湖广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是晚明竟陵派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一个以作诗为职业的专业诗人,二十六岁以前便已刊行了《简远》,《虎井》两部诗集,现存诗近九百首。有《谭友夏合集》及钟惺评选的《诗归》传世。  相似文献   

16.
晚明文坛,竞陵派裔承公安,却又在师心中寻求古人之精神,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陵派在政治糜烂时代对文学革新的探索.竞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前后期领袖,故又号"钟谭体",其形成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钟、谭的订交;<诗归>的编纂;钟、谭的交游.  相似文献   

17.
曹丕《黎阳作》三首“句格纵横,节奏缜密,殊有人气象”(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与他清丽哀婉“有公子气,有文士气”(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七)的多数诗篇相比,别具一格。弄清楚这三首诗的写作时间,对于探讨曹丕的诗歌创作道  相似文献   

18.
王辉斌,1 949年生,湖北天门人,字靖华,号竟陵居士,全国知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学术界公认的“小学校里的大教授”。现为襄樊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带头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大学国际唐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并兼任中国孟浩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李白研究会顾问、湖北省陆羽研究会顾问、湖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王辉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文献学的研究与教学。迄今为止,已出版了《先唐诗人考论》、《唐代诗人探赜》、《唐宋词史论稿》、《四大奇书研究》、《孟浩然研究》、《王维新考论》、《李白史迹考索》、《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唐人生卒年录》、《全唐文作者小传校考》、《唐代诗人婚姻研究》、《唐代诗人咏湖北》、《唐代文学探论》1 4部著作,主编、参编、参撰的著作有《孟浩然大辞典》(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副主编)、《大学语文》(副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李白大辞典》、《历代襄阳名作家论稿》、《中国古代文学》(修订再版本)7部。其中,《唐代诗人探赜》是一部被收入《中国文学年鉴》(2006)而代表着“国家学术水平”的专著(截止...  相似文献   

19.
陆云龙是明末清初的评选家、出版家。在竞陵派风行的时期,他选评、出版了一些钟惺的诗文,表现出较为现代的小品文概念,以及与钟惺较为相近的文学观点:反对复古模拟,文学要表现情感,要讲究作品的结构,等等。这些对于陆云龙、钟惺的研究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恺兄力作《公安与竟陵——晚明两个“新潮”文学流派》之问世,令人不胜欣喜.兹二派者迭兴于晚明文坛,各领风骚,异采缤纷,而身后声名,几经风雨,或明或晦,弥足兴感.发潜德之幽光,弘扬民主性精华,此其时矣.余尝戏为六绝句杂论古代文学批评,其五、六两首分咏公安、竟陵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