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种下快乐     
孙惠芳 《师道》2003,(4):40-40
有人说,教师是默默牺牲的春蚕,是燃烧自己的蜡烛,为了学生,一片爱心,两行清泪,三秋血汗,四季躬行。———虽崇高却未免悲壮了一些。有人说,教师戴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帽子,挑着培养接班人的重担子,过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苦日子。———这样的生存状态不能让人乐观。有人说,教师每天早出晚归,他们的工作已成了拼时间、拼体力、拼精力的单调而重复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苦行僧般的生活叫人难以接受。有人说,教师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左手一个素质教育,右手一个应试教育,背上还背着一个自我继续教育。———忙忙碌…  相似文献   

2.
在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共同合作为文章编写情节发展的回目,也可以结合使用“评选最佳回目”的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关于情节的开端部分,有学生拟写了这样的回目“:生活拮据样样省,衣冠整齐等于勒。”有学生修改为“:生活拮据,处处节省;衣冠整齐,盼望于勒。”有学生拟的是:“拮据是烦心事,于勒成大救星。”有个回目挺幽默“:生活,捉襟见肘;于勒,你快回来!”关于插叙部分,拟就的回目有“:花花公子糟蹋钱,打发于勒去美洲。“”糟蹋钱财成坏蛋,打发于勒去美洲…  相似文献   

3.
数学老师     
我高三的数学老师是个瘸腿的男教师,四十多岁,一头蓬松灰白的卷发,走起路来很有节奏,踢—托,踢—托,因此学生们给他送了个外号叫“踢托”,后来就简称“托托”,也有人叫“阿托”。  相似文献   

4.
言论     
《大中专文苑》2011,(19):71-71
不以放假为目的的过节,我们就跟它有过节。 有人问我什么叫成熟,我答:“你这个问题问得,就很成熟。”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诗句。套用之,可以代表我对乡村教育的一片深情。我走上乡村教育之路,与我的父亲有很大的关系。我的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对于乡村教育,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了乡村教育事业,他是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又贡献了自己的儿女。当时的乡村教师,地位低下、收入微薄。记得小时候,我家是村里最穷的人家,生活常常陷入入不敷出的拮据状况之中。从小我就在心里暗暗发誓,长大了坚决不做乡村教师。1987年,我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父亲极力要求我填报师范学校,虽然心有不甘,但父命难违,最…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教小学低段语文,我发现一个较具普遍性的现象:学生到三年级初学作文时,往往出现教师指导难,学生写作难的“爬坡”、“低谷”情况.为此,我在教学中除了认真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外,还开展了有目的的语文课外活动——“剪贴写话”.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剪贴写话”活动的有效进行,能有助于避免三年级学生作文“爬坡”、“低谷”现象,是一条顺利通过命题作文的捷径.  相似文献   

7.
谢炜 《成长》2007,(10):4-6
我高三的数学老师是个瘸腿的男教师,四十多岁。一头蓬松灰白的卷发,走起路来很有节奏,踢——托,踢——托,因此学生们给他送了个外号叫“踢托”,后来就简称“托托”,也有人叫“阿托”。[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说混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随处你都可以听到这样的对白 :“老王 ,多年不见 ,过得怎么样 ?”“‘混呗’ ,你呢 ?”坐禅的生涯叫“混” ,官职的升迁叫“混” ,鱼目混珠 ,混水摸鱼 ,蒙混过关…… ,混仿佛充满了整个世界 ,不是笑人 ,有人还拿出“混世魔王”作比 ,令人好不惊奇。在校园中 ,“混”也随处可见 ,我有一位同学 ,问他为什么说学习要“混” ?答曰 :“学习 ,稀里糊涂。生活 ,枯燥无味。不‘混’ ,难道坐享其成吗 ?”殚精竭虑 ,好久我才悟出 :“混”是一种极不自信的内心独白 ,自诩“混世魔王”者 ,其内心深处有一个致命之点 :自卑。因为不自信…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07,(3):64-64
有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绘画。可是,在国外的生活太拮据了,读书之余,他还要打工赚取生活费。有人介绍了一份工作给他,就是帮宾馆修剪草坪。这个工作和画画大相径庭,但现实是不能自由决定的,他只好一次次地到宾馆外面,对着草坪和灌木,不断地重复单调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教师生活得幸福吗?或者通俗地说,教师过得幸福吗?更简单地说,教师幸福吗?这就是对教师幸福问题的质问和反思。虽然有人说“谈论幸福是要招来嘲笑的”,但是,教师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关心和关注,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的回答是“教师过得不幸福”,那么,教师为什么“过得不幸福”?如果回答说“教师是幸福的”,那么,教师的幸福在哪里?教师怎样才能幸福地生活?  相似文献   

11.
作文竞赛     
去年,全县举行了一次小学作文竞赛。四年级的作文题目是《二十年后的我》。题目一出,众人哗然。有教师愤然骂道:“出的什么鬼题?”有人简直在哀鸣:“完了完了,我就没叫学生写过这个题。这回不考个倒数第一才怪。”有人则莫名其妙地幸灾乐祸:“反正都没写过,要差一样差。”有人自作聪明:“只要学生会  相似文献   

12.
《小学时代》2009,(6):20-20
竹林、竹林,既然是林,当然就是树了:也有人说,一般都叫“竹手’,哪有叫“竹树”的.当然不是树.应该是草。竹子究竟是草还是树呢?最科学的答案还得问咖啡猫,谁让我这么渊博呢!  相似文献   

13.
程丽 《山东教育》2007,(9):13-13
我当班主任多年,给不少学生免过学费,此属“公务”,事后也就忘得一干二净。而给方红免费一事,却让我弥久难忘。方红是个农村姑娘,生活节俭得让人心疼,小巧的身材.使人联想到可能是因生活艰苦所致。后来我知道,她的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她和弟弟过日子,生活颇为艰难。祖父母年迈体弱需要照颐,外祖父母生活拮据自顾不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线幼儿园教师,我们都有同样的感受,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确实烦琐,常常一天工作下来精疲力尽,回到家里只想放松甚至发泄。曾有人感叹:幼儿园教师很难兼顾家庭与事业。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认真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工作篇我总认为,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应该是快乐的,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孩子,他们的活泼使我们的工作丰富而不单调,他们的纯洁使我们可以远离繁杂的世界而独享单纯。我们在家的时候也应该是快乐的,因为我们具备营造一个幸福家庭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在幼儿师范学校里,我们学习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琴舞书画”…  相似文献   

15.
说到教育,论及教师,人们似乎很信奉一句话,叫“严师出高徒”,而生活中确也不难举出例证。于是乎,有人便以“严”、“宽”为尺度,择师而教之;而有的教师也就以“严”为信条,以期多出“高徒”。这似乎是很顺理成章的但引为至理视作经典我诚以为大可异议!  相似文献   

16.
短暂的打工经历是从建军节这天开始的。下午约五点半钟,酒店开始迎客了。我披着彩带站到门短口,用他们教我的礼数,微笑着对客人说:“您好,欢迎光临!” 整个晚上我都在重复着这句话。开始感觉挺新鲜的,每句好像都是发自内心的呼唤。后来就觉得单调了,自己就像一台会说话的机器。面对各种各样的客人,有人会客气地回礼:“你好。”有的人对我的存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时的我便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就是社会,是我要体验的。有一次遇到一个小朋友,他仰起天真无邪的笑脸,拉着我的手叫我:“阿姨你好!”我便开心得像喝了蜜,心里荡…  相似文献   

17.
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思想深刻、艺术高超的作品。它的艺术特色,在我看来,主要表现在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和人物设计三个方面。 首先,关于形象塑造 本文的主角是于勒的兄嫂菲利普夫妇。这一对夫妇又是本文塑造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 小说一开头,作者便通过“我”的嘴介绍给读者:“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挣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这个介绍虽然简短,却安排了一个形成人物典型性格的典型环境,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干什么都离不开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家五口,只一个人挣钱,生活自然“拮据”。对这种“拮据”的生活,女主人“感到非常痛苦”。作者借“我”的嘴说:“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相似文献   

18.
读《四川教育》第6期“课不像课,课要像课?”中的“作业不像作业、作业要像作业”后,心中颇有感悟。传统作业只着眼于巩固双基,只服务于各种考试,只注重书本知识的重复。结果,学生变成了机器,变成了厌学的顽童;教师被枯燥单调的作业折磨得怨声载道。“作业”不仅没有促进师生发展,反而成了负担。作业真不该像作业,而应该像生活,应该让师生在作业中感受生活、享受生活。单调的加减乘除变脸为生活中的“数学日记”,学生害怕的作文变脸为“生活浪花”,每天的书面作业变为灵活多样的“新闻漫谈”、“电影评论”、“广告宣传”,任务性的作业变成…  相似文献   

19.
选择安静     
陨落 《同学》2002,(10)
我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上网。右手的食指漫无目的地点着鼠标,心里却想着其它的事情。当我回过神的时候,发现我已进入了一个聊天室,而且居然有人向我打招呼。手轻轻移到键盘上,无力地点击着。无聊的话对无聊的人说。第一句无非是礼貌性的“你好”,这样的入通常聊几句客套话就散伙了。而我也已经习惯了网上这样短暂的聚会。我是以“过客”的身份进入聊天室的,于是改了个名字“了无生趣”重新进入。这次我没有理那些“你好”的人。在生活只已有太多像这样没有意义的言语了,不想在这里再重复。我主动地说了第一句话:“还有棱有角的人就找我聊吧。”在我打下这句话的时候,我发现泪水已模糊了双眼。我已被单调的生活磨成了一个球体,成了一个失去个性的复制人了吗? “我有啊,我的角长上在头上,棱长在胳膊肘上。”是一个叫“唐伯虎”的小子。“无理取闹!”“了无生趣!”“你也是吗?”我以为找到了知音。  相似文献   

20.
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个外号,而我的外号却层出不穷。 以前,我自己最中意的是人家叫我“放大镜”。 可能有人会奇怪,“放大镜”不见得有多好啊,专门放大别人的缺点,却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不过,和我现在的其他一些外号比较一下,你就会明白了:。饭米粒”“饭盒子”“显微镜”。犯贱”“建筑工人”……相比之下,“放大镜”这个外号我还算能接受。况且在它的“照耀”下,许多细小的事物被我观察得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