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本质要求。军事宣传坚持“三贴近”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解放军报》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全军官兵,因此,军事宣传贯彻“三贴近”,必须从军队的实际出发,从军营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官兵利益的实际出发,这样就使军事宣传贯彻“三贴近”有了“抓手”,“三贴近”才成为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真正做到“贴近”,真正促进军事宣传质量的提高。1.军事宣传“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军队的实际,贴近军队中心工作的实际,贴近官兵思想的实际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面临着…  相似文献   

2.
姚书铭 《新闻知识》2012,(10):112-113
新闻已经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随着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随着用手机随时随地上传信息的网络新闻的诞生,新闻已经不是过去时,而是正在进行时。搭乘着时代快车的新闻工作者,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用事实说话,最有效的途径是,贴近,贴近,再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原则。电视新闻工作者践行"三贴  相似文献   

3.
节目稿源不是自上而下派正规记者采访提供,而是直接由社会DV通讯员自下而上提供新闻素材,使《DV观察》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4.
新闻摄影是形象化的新闻。新闻摄影工作者拍摄的图片形象,不是简单的用相机进行机械的记录,而是包含了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感情,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也就是艺术的美感。新闻摄影与艺术摄  相似文献   

5.
党报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一张报纸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更是提高报纸美誉度、公信力和舆论引导水平的关键所在。对离普通群众最近的地市党报来说,更是如此。然而“三贴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般的新闻业务与技巧,它是一种原则、立场、感情和态度,是我们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实现“三贴近”是一张报纸旺盛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提高地市党报美誉度、公信力和舆论引导水平的关键所在。“三贴近”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般的新闻业务与技巧,它是一种原则、立场、感情和态度,是我们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从事新闻工作7年有余,从采访记者到责任编辑,其中感悟最多的是:作为一名地市报的采编人员,一定要坚持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要带着责任和感情写稿、编稿。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还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火还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在科技飞速发展、资讯十分发达、媒体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当重温这一名言,把追求"零距离"当成摄影工作者的职业信条。在这里,"零距离"并不是单指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而是一种与读者情感上贴近或者亲近的人文距离。军事新闻摄影除了金戈铁马、大气磅礴的阳刚美之外,也应当更多地关注普通官兵的工作生活和情感世界,用镜头叙说他们的喜怒哀乐,用镜头表现军营的五彩缤纷,最终拉近与读者  相似文献   

9.
特色。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各城市台的新闻节目中,大量的还是会议新闻、领导新闻、机关新闻等官方新闻,真正面向基层,关注群众热点、难点、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还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的收视率。因此,要靠新闻立台还有待时日。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新闻的竞争优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城市台新闻的报道内容要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增强服务功能。真正做到“眼睛向下”,盯的不是会议也不是机关,而是社会新闻。一方面必须做到“小题大做”,更加关注百姓身边事,对诸如衣食住行、社区卫生、商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本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在从事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也是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达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牢固占领舆论阵地之目的的不二法门。从这个意义上讲,“三贴近”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其内核的科学的方法论。然而,现在既然将其作为一项方针重新提出并予以强调,这  相似文献   

11.
初写新闻的人往往以为,新闻是以传递新闻信息为目的的,只要如实地把人物、事件写清楚就行了,至于能否传达感情信息则无关紧要。其实,这是对新闻写作的一种误解。新闻注重传递感情信息、展示情感美的审美特征是非常必要的,情感是构成新闻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对实现新闻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情感美是新闻蕴含的感情所形成的审美特征,也是新闻审美价值的灵魂。从本质上说,美感是一种感情活动,感情是美感产生的前提,新闻必须以情感人才能具有美感作用。因为新闻是人们精神  相似文献   

12.
军区军兵种报纸由小报改为大报,是一次历史性跨越。它不仅仅是版面扩大、刊稿篇数增加这一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从办报的指导思想、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以及版面的内在结构等方面进行的一次整体性改革。战友报一年多的改版实践,是一个与时俱进全面改革的过程,整个过程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就是适应新闻传媒激烈竞争新形势的需要,使党委机关报的宣传更加贴近工作、贴近实际、贴近官兵,更具新意,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发挥更好的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要求如今在新闻界叫得很响.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而要落到实处.必须从新闻的选择、编排、采写等等方面一个一个问题地研究,拿出贴近的办法。只有愿望,没有办法.“三贴近”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本想就非事件性新闻即工作报道的主题如何与人更贴近的方法问题谈点意见。在一定意义上说,非事件性新闻其实就是人的新闻.不能狭隘地只把人物新闻归于人的新闻。既然是人的新闻,又是写给人看的.那就理当有人。此所谓有人,包括:主题要贴近人,为人所关注而非为观念而观念;中要有人。不能从头到尾不见一个人:话要由人说.而不是由件说或把件上的话硬安在人头上。  相似文献   

14.
李幽幽 《军事记者》2012,(11):16-16
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编辑记者们踏人火热军营,感知官兵情愫.记录基层点滴,采写了一大批文风朴实、感情真挚、清新脱俗的好文章、好作品。实践汪明,广大编辑记者只有切实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写出的新闻作品才能贴近实际、符合官兵口味、满足受众需求.采写的新闻才能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因此.只有在走基层中走得自觉、走得长久,改文风才能改得全面、改得彻底。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两周,我在家轮休,有大量时间同空军新闻骨干和基层部队官兵进行电话交流。在交流中,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谈到了军报三版的“基层新闻专递”栏目。大家认为:“基层新闻专递”栏目推出以来,报道基层新人新事,宣传基层新鲜经验,扶持基层新闻骨干,真正做到了“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备受基层官兵和基层新闻骨干的欢迎,堪称军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现将他们的具体反映和一些建议汇总如下:1、“多报道基层”不是难有作为,而是大有可为。大家谈到,“多报道基层”是军报强调多年一个宣传方向,但版面上真正出自基层单位的“新闻”仍然较少,使基层…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从创作的导向上来看,我以为主要是创作上,不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而是生搬硬套一些离奇情节,塑造了一批不为群众所理解的反常情的畸形的婚恋、变态的心理。二是在艺术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新闻摄影,顾名思义,就是用摄影来表现新闻,是形象化的新闻。新闻摄影工作者拍摄的图片形象,不是简单的摄影机的机械记录,而是包含了摄影工作者的激情和理想,在按下快门的一刹那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抒发着作者强烈的爱与憎。因而,新闻图片就带上了感情的色彩,产生了艺术的美感。一幅新闻摄影作品,既要有新闻性,又要有艺术性。两者巧妙结合融为一体,才能达到真正的新闻图片美。  相似文献   

18.
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近年来各新闻单位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都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的报道能以重要、深刻、新鲜的内涵,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像人民日报这样高层次的党报,一方面也在不断改革新闻写作和版面面孔,力图以新颖的新闻、生动活泼的版面语言与群众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又在专刊、专版上花大力气以使稿件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适应不同读者口味的需要。时下,追求贴近、探索贴近、崇尚贴近,已成了新闻写作和读者品评新闻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贴近,这既是社…  相似文献   

19.
曹学庆 《青年记者》2002,(12):22-22
近年来,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各新闻单位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都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苦下功夫,努力使自己的报道能以重要、深刻、新鲜的内涵,生动活泼的形式,为目标读者所接受。贴近,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高洋 《记者摇篮》2012,(3):28-29
民生新闻发展的最终方向是融入主流、成为主流,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民生新闻并不是一个单纯从报道内容上区分出的概念,而是从新闻报道的理念、语态、方法上与传统新闻的一个综合演进,是新闻观众本位的回归,是市场理念的回归。民生新闻一定是一个主动向主流媒体靠拢,关注社会问题,承担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