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园路径现象"是一种语句末尾成分的出现对前面部分产生语义、语法上改变的语言现象,目前我国对这种现象在汉语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完善,概念界定亦不甚清晰.从修辞角度出发,厘清"园径现象"与其他修辞手段的关系,减少中间状态".园径现象"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对语体是有选择性的,大量实例证明了它"轻"口语"、重"书面的特点,并对这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改字"是一种通过故意写错字或形体怪异之字来暗示寓意的修辞方法.作为修辞现象至今未见有人专门研究,却有人否认"改字"是一种修辞现象.改字与拆字同属于谜语中"体目文字"一类.表现形式的特点大同小异,寓意特点本质相同,理应有同样的修辞资格和修辞地位.忽视乃至不认为"改字"是一种修辞现象,不仅是不恰当的,而且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3.
"愤青"胡坚     
凌萱 《大学时代》2003,(5):19-20
采访胡坚是在春日一个冷的早晨,约定的时间,推开门赫然看见的是胡坚一蓬未加过多修饰的头发,果真是"愤青时代"里的"愤青",第一眼便让人忍俊不禁地想起鲁迅那带着铮铮傲气的头发.  相似文献   

4.
简说"辐射"修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辐射"修辞格是受根词繁衍这一造词途径的启发而产生的,分为外向辐射和内向辐射两种类型,并具有多种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5.
自从网络在中国开始大范围普及,随之而来的,"愤青"这个概念开始逐渐成型,且随着网络的传播而加速成长.一些时代青年,通过网络以宣泄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不满,以另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心的,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自己内心对于现实的失望.却也表现出了他们的奋进与软弱的矛盾心理以及面对问题的片面性等问题,本文旨在从"愤青"群体的心理特征着手,分析其特殊心理特征及问题所在,据以寻找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宿爱云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马氏文通》中"顿"和"读",是全书中矛盾最多、最易混乱的两个术语,特别是马氏对"顿""读"的界说,研究学者们对此众说不一.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的"顿""读"界说及例句分析,得出一种结论:"顿"和"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术语,"顿"是修辞层面,"读"是语法层面,不同层面的东西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可以有交叉的现象.这种交叉现象也就造成了在句读分析中,有的既可以是顿,也可以是读.  相似文献   

7.
邹晓玲 《文教资料》2008,(29):37-38
汉语的矛盾修辞是一种积极的修辞现象.本文通过对矛盾修辞的定位探讨了矛盾修辞与"自相矛盾"及逻辑的复杂关系,从而阐明矛盾修辞其表面上的不合逻辑并非真正的不合逻辑,正确运用这种修辞手段,有可能化平淡为神奇,达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8.
"拆词"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其所指的"词"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词和短语"的合称;拆词产生的客观基础主要是语言文字基础,主观基础跟人们的心理基础有关;拆词可从语义和形式两方面作分类;其主要修辞功能有:突出特征,加强语义;强化感情,色彩鲜明;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协调音节,整齐和谐.  相似文献   

9.
文化即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实践活动.作为高年级英语学习,特别是对"高级英语"的学习,文化、修辞、难句翻译是"高级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三个问题.文章试图从文化、修辞对"高级英语"教材中难句翻译的影响,说明文化、修辞与难句翻译是"高级英语"学习中的三大主要困难.  相似文献   

10.
"转类"属于最容易和语法搞混在一起的一种修辞现象.正因为如此,两个领域对该现象的研究都显得薄弱.然而它最易于显示存在于语言内部的与词类规范相对立的另外的一种力量:与语法化的有序变化轨迹相反,它的表现特征是由虚词向实词的转移,由述谓性弱的词类向述谓性强的词类转移.有关这种修辞方法,鲁迅作品中的运用很有代表性.文章考察了<鲁迅全集>中的用例,就该辞格的使用特征及效果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1.
尹正  邓欢 《考试周刊》2008,(5):141-14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空间隐喻是最基本的隐喻类型.本文运用隐喻理论,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人体隐喻的研究,探讨汉语"脸"的空间隐喻,并提出,汉语既可以将"脸"隐喻为三维空间、二维空间,又可隐喻为一维空间.  相似文献   

12.
移觉格是不同知觉之间的挪移、沟通所形成的修辞现象,而且移觉格在运用时,往往是用一种乃至多种知觉,来表现其它的某种知觉,也就是因为有"被表现者"和"用作表现者"的不同,因此可以依据"主要知觉"与"辅助知觉",来对移觉格进行新的分类.  相似文献   

13.
"博喻"简论     
"博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较早,范例较多.宋陈骙的<文则>对其有精到论述."博喻"是一种表现力较强的修辞方式,且适用各种不同的文体.探讨它的结构特点、运用技巧和表达效果等,有一定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是一种新现象,模糊修辞的历史也不久,本文把“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与模糊修辞结合起来,主要通过探讨“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的模糊形成原因和模糊修辞功能,来说明“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展现出一种由"天地"而"人文"的具有浓厚"自然"特性的认知模式,其基本思想是人文取法自然:用自然法则比照人文现象,用自然的道理阐释修辞原理,用自然规律指导语言运用.我们把<文心雕龙>的这种思想特征概括为"自然修辞观",这是一种着眼于借"人"以外的"超人"因素来解释修辞现象的思想观念.这种"天地人文"式的观念是有历史传承的,在我们的初期文化里大量存在.就当下来看,"自然修辞观"成为广义修辞学思想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6.
黄玲玲 《语文新圃》2008,(12):47-48
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的术语,它来自于20世纪英美新批评文论.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隐喻经常被人们认为是修辞概念,事实上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在大量使用隐喻。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思维重要的认知手段。本文试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特点和概念隐喻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一、包公·关公·济公 姓名是个人的标志,主要起称呼和区别的作用.一部分姓名具有修辞价值,例如"诸葛亮""曹操""阿斗""阿Q"等,他们在言语中可以发挥修辞作用,产生修辞效果.对于用人名进行修辞的言语现象进行语义分析,都不能脱离对民俗文化的阐释.例如:某报刊发新华社播发的一则新闻,其双行标题是:<上午是"包公",中午是"关公",晚上是"济公"--浙江两干部结伴嫖娼>.  相似文献   

19.
现当代一些关于古汉语的著作将"连及"视为修辞格,这是一种不妥的做法. "连及"是古汉语中尚未成熟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不合逻辑、文理不通,已被淘汰.笔者认为,将其视为修辞,是缺乏道理的.  相似文献   

20.
"海选"一词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农村"村官"的选举中.近些年来,新闻报道、网络论坛,甚至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等各种文字载体均出现了"海选"一词"繁殖"现象, 并呈现有增无减势头.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隐喻现象,通过从隐喻工作机制和过程来诠释和论证这一现象,以探索"海选"一词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根据映射过程中信息的选择性特点,对"海选"三个使用阶段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