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丁娟 《南昌教育》2006,(5):26-26
埃克斯利曾经说过:“凡是课堂上绝大部分的活动是由学生而不是由教师进行的课,则是最成功的课。”笔者在二十多年的小语课堂教学研究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教师是否“以人为本”,是否愿意为课堂活动的“主人”——学生服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来完成课堂上绝大部分活动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中总有两到三个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直接指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展示提高,充分彰显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把语文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崭新的天地。有了这些活动,课堂上学生真的“动”起来了.如何设置活动呢?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必要前提。如何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设置矛盾,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学习中的矛盾就是学习中的“问题”,它是由认知冲突引起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引出前后矛盾的概念,有意识地创设引发学生认识冲突的情境,将有利于学生在矛盾的冲突与转化中发现问题。如讲“学做诚实的人”一框时…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是通过课堂上大量的操练得来的。我们把这种操练叫做“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活动,它是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的一种活动;是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发展的一种活动;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一种活动;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只是一个组织、指导和服务。而我们把教师实施这个活动的过程叫做“活动教学”。“活动教学”应多样化、生活化,更应该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呢?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话“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冲突——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 戏剧往往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那么,教学活动是否也需要通过矛盾冲突来提高教学质量呢?回答是肯定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主张在教学中“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人为地(与传统教学法不同)为掌握知识设置各种矛盾”:在互相冲突中“促使学生学习质量不断上升”。那么,什么是教学冲突呢?我们认为,教学冲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教学目标的总要求,从教材中精心提炼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有价值的内容和需要学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巧妙地引导和点拨,  相似文献   

6.
怎样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怎样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持久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政治课堂上?这些都要靠政治课的魅力。那么,怎样焕发政治课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学习.那么教师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呢?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笔者所在的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实践“先学后教、交流引导”教学模式,以“活动导学单”为媒介展开教学活动.笔者以  相似文献   

8.
“活”的历史课堂应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的鲜活变化,在整体学习活动中习得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而“死”的历史课堂没有矛盾冲突,学生情感无处宣泄,除应试能力有较大提升外,其他方面收获很少。是选择教师单向灌输,以考试与分数测量学生学习成果?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古人倡导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即是“会”、“知道”,“知其所以然”便是“理解”、“掌握”,也就是明白“为什么”。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提问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那么课堂提问问什么呢?1.问疑点,创设问的情境。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中选择教学内容的疑点问“为什么”,目的是达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把学生带入与所提问…  相似文献   

10.
《四川教育》2008,(12):46-47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结合教学实际,辩证地思考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如,主体与主导、课堂活动的“形”与“神”,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在哲学的高度理解了这一对对矛盾的辩证关系后,我们怎样将这些理解落实到教学中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应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学的活动展开,已成为新课标推进的两个核心目标。如何把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课堂上学生学的活动很好结合呢?我们实施的基于“课堂工作纸”的“二次备课”是其中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12.
“向45分钟要质量。”首先从观念上说,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教师的讲授要注意技巧、方法,使课堂上出现高潮起伏。有关资料表明中学学生注意力最多可集中10到15分钟,教师作为“主导”要驾御、烘托课堂气氛,当课堂教学中高潮出现时师生就会产生共鸣,学生的精神就会振奋起来,此时他们的思维最恬跃,反应最敏捷,获得的知识也最多,掌握也会最牢固,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出现高潮呢?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的课程。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是把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因此,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成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从“知”到“行”,从而提高品德课的实效呢?  相似文献   

14.
实施课程改革几年下来,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收到抽屉里,身体坐正,这一节课我们研究……”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课本。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剖析》一文中提及了这种现象,他把这种“无看书”的现象与“无板书”、“无作业”合称为“三无”现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老师不让学生翻课本进行阅读呢?  相似文献   

15.
尤文君 《辅导员》2010,(2):61-61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蓬勃生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该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呢?现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16.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如何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呢?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为主,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调味剂”,作为教师,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评价,组织好学生的探究、讨论与交流,努力使课堂“活而不乱”,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做实验学生的兴趣很高,讨论学生也很喜欢,可是效果呢?课堂中可能会有点“乱”,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样的“乱”呢?又有什么法宝把课堂中的“乱”变“活”呢?我试教《寻访蚂蚁》第二课时后,老师们对我的课进行了评议、指点,我重新设计又上了这一课,体会到评价这种“调味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潜力充分地挖掘,而物理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物理知识与概念抽象、概括,把课堂交给学生说起来容易,但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又怕学生学起来吃力,甚至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于是教师常常纠结在‘‘放手”还是“不放手”的问题上,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要化解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9.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是叶澜教授建立的“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她主张“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的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应把“学习的基本权利”还给学生,使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怎么来做呢?  相似文献   

20.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本该是学生逐渐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曾经备受教师的重视。然而近年来,在课改的大潮下,却鲜有人问津。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担心:课前预习了,那课堂上“探究”什么呢?难道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学生的课前预习相矛盾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