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有句广为人知的话:“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媒体要如“船头的嘹望者”一样,担负起预警和守望功能,帮助社会发现问题、及时发出警告,所以在新闻界才会如此看重一个记者的新闻敏感,才会不断强调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老丹  刘纲 《大观周刊》2006,(23):58-58
这里是云南第一家可调节温度的阳光餐厅.就冲着这句诱惑的话语。我决心把我的这个夏天交给“格林豪”、没有风一样的清凉。没有雨一样的清爽。在突出城市包围的半道上,在昆明城与水相连的中间地带.我们发现了“格林豪温室餐厅”.  相似文献   

3.
2004年12月26日是一个星期天.一大早我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查看一下当天的最新消息。在印度新闻网站头条的位置上.一个陌生的英文单词跳进了我的眼里:TSUNAMI。拿起手边的字典查了一下才明白,这个发音听起来像一道日本菜名的词意思原来是“海啸”,但是我当时一点也没意识到,这个生僻的英文单词将在随后一周到几周之内成为全世界各类新闻媒体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4.
肖凤 《档案天地》2012,(9):58-61
在今天.在中国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我的确不能。算是穷人,更不能算是富人:我只是一个依靠工资维持生活的脑力劳动者。现在.被统称为“工薪阶层”中的普通一员。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贫富之间的认知鸿沟.近乎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2007年的智慧     
古今中外做人,都是一种智慧。2007年做人的智慧有什么特点?迫于竞争的需要.没有人不抱怨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了.一位母亲的话代表了现在做父母的智慧:“如果我还他一个童年.那我就要欠他一个成年。”从小就得让孩子知道.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必须选择一样。越早地作出正确的选择.越容易在竞争中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崔芳 《今传媒》2005,(3):50-50
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号称在美国排名第一。我不知道这样的排名使用的什么指标,怎么权衡,教授、学生、设备、出版物,可能都有。而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 普利策新闻奖,其声誉等同于科学界的“诺贝尔”,或电影界的“奥斯卡 ”。 而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创始人便  相似文献   

7.
记得我在国外的时候.只要稍微通了语言关.在餐馆里点菜基本不会成问题.因为西餐的菜谱大多天真清浅.无非凸显一下主料的学名.括号里还要注明全部的配料,譬如巴西巴依亚州鼎鼎大名的“红焖海鱼”这道菜.在菜谱上多会清晰地写道:红焖海鱼(由海鱼、洋葱、辣椒、西红柿、椰子油、奶油烹制)。再加上很多菜基本只有主料一样东西.牛排就是偌大一坨子牛排.烤鱼就是片都懒得切的一整条烤鱼.几乎没有什么配菜.名称就更简洁明了了。偶有比较抽象的命名。也属于小孩子猜笨谜那种.很容易想到到底是什么料做出来的.比如巴西的那道“太阳肉”.想都不用想就知道就是一大块肉上面摊了个单面煎的鸡蛋。但是中国可不一样.很多汉语说得还算不错的老外一进餐馆就发懵.因为菜单上的菜名实在难以让他们在脑中绘制出一副原料清晰直观的画面。比如说那道著名的“佛跳墙”.我一个汉语剧溜的巴西哥们儿对着这三个字看了足足有十分钟.在抖抖嗦嗦地问了我到底是什么东西之后.不得不长叹一声说:“真是一个诗歌之国啊!比超现实主义还要超现实主义。”有时候比看不懂更惨的是表面上看明白了然后被吓着了的菜名.譬如“红烧狮子头”。我一个朋友在阿根廷开了家很不错的中餐厅.原来的菜单上都是把中文的菜名直译过去.这个“红烧狮子头”译出来之后引起了该城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愤怒,开业之后除了华侨一直没人敢点这个菜。后来老板才学会了“入乡随俗”.把所有的菜名都变成了原料的合并同类项,比如把“宫保鸡丁”写成“方格状的鸡肉块、方格状的黄瓜块、花生和切成小段的中国洋葱”.“红烧狮子头”则老老实实地变成了“加有淀粉的猪肉末和一些蔬菜颗粒团成的球状食物”。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到小书摊上翻翻杂志或报纸的副刊,经常可以看到署名“佚名”的文章,有些时尚类、生活类、励志类杂志竟然一期杂志上有四五篇署名“佚名”的文章。在前几年里,我对“佚名”佩服得五体投地。人家写作能力真是了得,就跟批量生产一样。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原来这“佚名”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的名字,正确的读法应当是道名或隐名。  相似文献   

9.
《新闻爱好者》2007,(4):F0003-F0003
Arcadia本是一个地名,音译为“阿卡迪亚”.它是古希腊时的一个城邦.位于地中海伯罗奔尼撒半岛中部的高原地区。传说在古希腊时代,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过着富有淳朴气息的田园生活,远离世俗、远离喧嚣,就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因此,在西方文艺作品中,“阿卡迪亚”这个词确实就像汉语中的“世外桃源”一样,被用来形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随着这种理想生活不断地被搬进牧歌.十四行诗、绘画、音乐、小说,它已经深深地沁入到西方人的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10.
罗西 《出版参考》2007,(3):32-32
在九寨沟通往成都的车上.我第一次看到春天下雪.事实上也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雪。作为南方人,我们都欢呼起来,正如在九寨沟看到那么蓝的水一样.心情是绝对的明亮.我从未有过如此洁净而悠远的心灵天空.就在这时.车停下来了.有一对藏族姐妹上了我们的车。经问.才知道她们是用歌声换“车票”来搭便车的,这倒也新鲜。于是,我们开始与双姐妹拉起了家常.她们说从家里出发,“才”走了5个小时.就拦到了我们的车.她们感到非常幸运.她们口中的“才”字.令我感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不少报刊开辟了生活版或生活专栏.给通讯员开辟了新的写作阵地。我最早写“百味人生”稿还是在1989年。那年.我看到我家的沙发在短短的几年内.更新换代几次。回想起沙发这类家俱,建国初只有高手才使用.而如今沙发不仅进了寻常百姓家.且式样是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便写出了《我家的沙发》这篇反映生活变化的稿子.被某报采用。此后.在写好新闻稿的同时.我总喜欢捕捉一些生活类信启、,写一些生活搞。去年我探亲时,给80高龄的父母买了一个可以发出笑声的“老人乐”玩具,父母高兴极了。我便写了《还给爹妈一个笑》的稿子被采用…  相似文献   

12.
刘川鄂 《新闻前哨》2008,(11):47-47
尽管我不是武汉人,但已经在武汉生活了20多年.我算是一个较为深刻的“武汉观察者”吧。在我写过的诸多有关武汉的文章中,曾将武汉定位为“世俗与庞杂”:在为一家杂志撰文时,我也曾以“何为世俗生活:以武汉为例”为主题。  相似文献   

13.
悖论之井     
我们如何居住?为了这个问题,作者对很多文化名流进行了采访。我比较赞同作家小宝的观点。“家是一个可以彻底放松、像动物一样生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陈璐  王兰 《大观周刊》2006,(33):38-39
主持人开篇:“楼事、房事、天下事;你说、我说、大家说”。各位读者大家好.我们“侃楼人人行”栏目每期将邀请不同的嘉宾针对某一个楼市热点话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在这样一个交流平台里,一样的话题不一样的答案.大家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真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进入乙亥年以来.陈爱美似乎交了大这.春风得意;佳音频传。先是论文在全省、全国获奖,继而破格晋升副高职称.去年获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银奖.今年又荣登全国“新闻百佳”,而且是全国地方电视单位唯她一人入选.着实不易。因此,我便打电话和她约时间采访。因为彼此较熟,陈爱美快人快语:‘“写可以.不过得实在些。过去有位记者写我时说‘陈爱美多么想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不就是说我把自己摆在不普通的位置上!其实我根本就没说这句话。”我说,“咱不吹,就写写你的平常事,家常事。”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如约赶到她家。…  相似文献   

16.
田丽华 《记者摇篮》2004,(12):61-61
一位记者跟笔者讲过采访中遇到的一个“笑话”:在田问地头采访结束时,她要给农民拍张照片。老农说:“你等我一会儿.我回家换身衣服。”他是想穿上自己箱底里那身西装再照相。在记者的眼里.老农站田里穿西装样子很好笑:但在老农看来.上报纸版面如过年过节一样郑重,要穿上他最好的衣服。记者觉得可笑.认为老农不懂着装的学问,劳动时着装太正式不得体;但老农以为遇到大事要把自己打扮得利索点才像个样。  相似文献   

17.
“我当时想,如果我跳下去。那么我的墓碑上一定写着‘这是一个失败者’。而相反的.我坚持了.我的墓碑上会写‘这个人一生经历坎坷.但终究是一个成功者。’!”邱恒在说这段话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寻根之旅     
阔别火热的军营生活11年之后.我重新回到了基层连队。体会兵言、兵事、兵心和兵趣。我们这一组共两人,组长是记者部驻二炮站站长梁蓬飞.组员只我一个。在北京军区某装甲团.除了“两个最新的兵”之外.我们还有一个代称。是“××第十六期”。有意思的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不是这里.而是随部队野外驻训到某训练基地。草原大漠。铁甲狂飙,身处其中,感触良多。这次到部队当兵锻炼.我以为,就是自己作为一名军人特有的“寻根之旅”.是一次“我是谁、来自哪里、走向何方”的叩问心灵的旅程。  相似文献   

19.
意外来信 那还是1996年的一天.狱警透过牢门的卡槽丢进来一封信.阶下囚达米安·艾克尔斯瞧了一眼信封上的邮戳: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寄信人一栏写着一个陌生的名字:劳丽.戴维斯。他打开信封。映入眼帘的信纸上书写着凌乱的字体:“达米安.其实我并不相信上帝.但是好像在冥冥中上帝将你带进了我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秘密     
“罗伯塔,”父亲低声说道,“我有件事情要告诉你。”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几天前,妈妈因为癌症去世了,父亲一时接受不了而病倒。忙完妈妈的葬礼我就立刻赶到医院,从小我就喜欢和父亲待在一起。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和很多家里的“老二”一样,我感觉自己始终在家里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妈妈生病时,我每天都来照顾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