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EENAGERS1 有个少年叫维特.他不是《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维特。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扔人堆里找不出的、却又自我评价甚高的李维特。  相似文献   

2.
理解主要人物是理解一部小说的关键。因此,为了理解《少年维特之烦恼》就必须理解维特、绿蒂和阿尔贝特。维特出身于市民家庭,幼年丧父,后随母亲由农村移居城市,长大成了一个有教养的青年。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也热爱文学,热爱绘画。由于对城市的污浊喧闹感到厌恶,他跑到乡下过起了幽静的田园生活。他欣赏自然美景,读荷马史诗,画农村景物,很是清雅。我们看到:维特是带着对城市生活的烦恼出场的;而农村生活使他接近了自然、农民和儿童,使他的精神为之一振。作为十八世纪下半叶的德国知识青年,他是在追求一种新生活。  相似文献   

3.
马斯内根据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而创作的抒情歌剧《维特》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歌剧主要反映了维特与夏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歌剧中所表现的是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性,而不是小说所表现的爱情的不合理性。纵观整部歌剧,剧情虽简洁但却扣人心弦,作曲家把维特在不同时期心理特征的变化以及他内心所表现出的嫉妒和痴情、痛苦和无奈、悲观和绝望都发挥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歌德对艺术形象维特自杀这一情节的选择 ,以及其自杀的原因来展现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同时表现出的妥协性 ,从而对维特艺术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正"第二天早上六点,佣人端着灯走进房门来,发现维特躺在地上,身旁是手枪和血……"我合上那本《少年维特的烦恼》,眼前仿佛出现了维特,心中颤栗着。我同情他,同情他的遭遇。同情?我诧异自己为何在同情之后打上一个问号。我深思着,忽然一种悲愤的情绪涌了上来。维特真不值得我同情。他软弱,他经不起风浪的袭击。就因为绿蒂?就因为社会的压抑?"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人生,而人生又是极其短暂的。我们为什么不珍惜宝贵的人生,不去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哈姆雷特的死因中探寻少年维特的死因,少年维特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无法排遣自己因理想与现实的大相径庭而产生的极端抑郁愤懑情绪以及自恋自慰自欺情结,与哈姆雷特精神分裂下的犹豫、愤怒、绝望,有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夏绿蒂决定端正她与维特的关系,尽量保持距离。却发现维特已经成为她精神与思想让的伴侣,一旦真的要同他分开,不仅他痛苦万分,她也很难受。  相似文献   

8.
<正>在19世纪末的东亚大国博弈中,中国的李鸿章、日本的伊藤博文、俄国的维特是三个风云人物。对于前两者,我们比较熟悉,对维特其人其事,则知之甚少。张丽博士的《折冲樽俎——维特远东外交政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一书,以甲午中日战争至日俄战争十余年间,维特的东亚外交、对华外交为论述中心,兼及维特的家世及生平事业,政治哲学观和经济发展观,欧洲观和东亚观。我国学者如此详尽系统地品评维特,  相似文献   

9.
通过揭示歌德笔下维特这一人物的信仰体系,来反观他与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通过研究可以看出,维特的爱情实际上维特信仰的栖居之所,从而使我们对维特的"信仰悲剧"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维特是个富有市民的儿子,擅长绘画。一个初春,他避居到城郊一个宁静的地方,想在景色宜人的大自然中,同纯朴的农民和天真的儿童接触接触,以解除烦恼,恢复内心的平静。郊区的大自然美景使他感到仿佛置身于“乐园”之中,心灵中充满了“极大的愉快”。他熟悉村民们的生活和愿望,赞赏他们思想感情的纯洁。他尤其乐意并且常常同小孩子们在一起,对他们的热情和天真感到格外高兴。稍后,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绿蒂是一位法官的长女,由于母亲去世,她便挑起了照料父亲和八个弟妹的重担。绿蒂的音容笑貌,体态和举止,…  相似文献   

11.
1774年秋,一本薄薄的小书风靡了德国和整个欧洲。这就是歌德的著名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下简称《维特》)。不少热血青年竞相仿效维特的榜样:模仿他的思想言论,举止风范,学穿他的青衣黄裤的服装样式,甚至有的举抢结束自已的生命。据说威名赫赫的拿破仑也把这部小说读了七遍。  相似文献   

12.
黎鑫 《文教资料》2008,1(17):26-27
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欧洲、在我国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本文沿着维特悲剧性的人生历程,从歌德对维特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来探讨维特的形象特征,浅析造成维特人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导言《少年维特的烦恼》已经连载了五期了。为了提高内容的趣味性,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对故事进行精彩文段节选,同时再次降低文字难度,为大家提供更为精益求精的内容。在这一期的故事中,多愁善感的维特遇上了才貌兼备的美少女夏绿蒂,自此一见钟情,开始他漫长的苦恋之旅。  相似文献   

14.
李醍 《成人教育》2013,33(7):126-128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通过描写一个觉醒的知识青年维特的不幸爱情故事,展现了当时德国整个时代的情感、希望和痛苦。维特的人生悲剧是一曲时代悲歌,折射出当时德国社会的种种。歌德将自己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的生活经历进行艺术加工,通过维特展现给读者,以此表达自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第一部让歌德在德国几乎一夜成名的小说。本书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杨销书。由此而来的成功给歌德的一生带来了名誉和财富。歌德(1749—1832)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世人公认他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  相似文献   

16.
生活于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之交的雅克·路易·达维特(1748~1825),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最杰出的画家,是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最大代表。他出生于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766年经当时最著名的洛可可绘画大师布歇的介绍,进入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维恩的画室学画。1774年,以《司德拉托尼克》一画获罗马奖赴意大利深造。早在学院时期,达维特对古典主义绘画就发生了兴趣,以崇尚美为他的美学信仰。到意大利后,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的杰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古典艺术为规范,刻意形式的严谨、内容的深刻、严格的素描和明确的造型,他一反当时盛行…  相似文献   

17.
爱上了不该爱的人,使年轻的维特陷进了感情的深渊之中,难以自拔。这既给他自己带来了无穷的烦恼,也成为阿尔贝特和夏绿蒂婚姻中的阴影,并且破坏了维特与阿尔贝特之间的友谊。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可以有很多种,并非只有能够彼此占有的爱情才是值得珍惜的。爱不该成为一种负担与苦恼;爱一个人,就应该为对方的健康、幸福与快乐而祝福。这样的爱才更加真诚、才可以恒久不渝、才能够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8.
篇首语关于可怜的维特的故事,凡是我能找到的,我都努力搜集起来,呈献在诸位面前了;我知道,诸位是会感谢我的。对于他的精神和性格,诸位定将产生钦慕与  相似文献   

19.
<正>圣诞节前的礼拜二深夜,维特拿着那把从绿蒂的丈夫那里借来的手枪,等待着12点的钟响。那把枪曾经经过绿蒂的手,所以他欣喜若狂地吻了千遍万遍。万籁俱寂中,钟敲了12下!火光闪了一下,接着一声枪响。一切复归于寂  相似文献   

20.
高庆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8):132-135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狂飙突进运动"的最丰硕的果实,并处于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而传统的欧洲文学史将"狂飙突进"运动统归于启蒙运动的分支,在过去的研究中也有不少作品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浪漫主义的差异性,歌德本人也一度撇清其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但《少年维特之烦恼》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在探讨《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之前,先了解"狂飙突进运动"与浪漫主义的关系是不可忽视的。在此前提下再细致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强烈的抒情性与维特人物形象两个方面,从而更加具体有力地论证《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浪漫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