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清代统一台湾后,台湾的整体开发进入了高潮.为了加强对台湾移民社会的管理,台湾官员十分重视推广教化,他们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以大陆学宫为蓝本在各地建设学宫.台湾学宫建设经历了由简陋向规模化发展的过程,显示了台湾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移民与台湾的"内地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全海 《寻根》2006,(6):18-22
在信息传播和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文化和生产技术的扩散与交流,大多是通过移民实现的。中国移民史上漫长而艰辛的台湾移民即承载着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的特殊使命: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一环,还是中华文化从起源地向四周扩散、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向。如此艰辛而漫长的历史进程始于西汉“七国之乱”之时,至唐末五代,先后出现了中原之民迁徙入闽的三次高潮。两宋以后,继有入闽之中原之民,迁至澎湖,进而渡海赴台。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记日:“当宋之时,漳、泉边民渐来台湾,以北港为互市之口。”至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中国移民,主要是福建漳、泉移民的足迹已经遍及台湾全岛,与土著居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台湾的资源,成为台湾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3.
薛理禹 《寻根》2010,(2):113-116
明代以前,大陆已有为避战乱灾荒而移居台湾(本文所说的台湾,为广义上的台湾,即台湾岛及澎湖等附属岛屿)者。元明两代,朝廷曾一度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管理当地民政,明代中期起还曾在当地驻军。然而直至明代中期,由于朝廷有"禁海令",移民台湾的人数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4.
刘庆 《寻根》2008,(3):22-27
明代以来,福建沿海形成了往台湾移民的风潮,这一方面是因为沿海地瘠人稠,生计艰难,另一方面也因为沿海人民向来有航海的传统,尽管渡过台湾海峡要经过黑水洋,但人们仍多冒死以往。渡台成功后,一些家族获得了新发展。晋江鳌江范氏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相似文献   

5.
台湾明郑政权与“开台妈祖”蒋维锬台湾民间妈祖信仰是伴随大陆移民渡海开发宝岛而发现的,故俗称早期的妈祖庙为“开台妈祖”。但“开台妈祖”源于何时?学术界对台湾妈祖信仰起源的时间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从民间传说和移民史的角度分析,认为“在明郑之前,随著闽南...  相似文献   

6.
庄小芳 《寻根》2012,(1):41-44
台湾岁时节庆及风俗民情,几为闽南风俗的翻版。杂糅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的闽南风俗,经闽南移民流传至台湾,在台湾深深扎根,浸透到台湾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福建岁时节庆风俗中与女性相关的部分,也成为台湾妇女生活的一部分,有些还在流传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7.
唐金培 《寻根》2012,(2):37-41
历史上入台的汉族移民绝大部分是祖籍河洛地区的闽粤籍移民后裔。无论是迫于生计前往台湾垦殖开发,还是因为政权更迭或其他原因前往避难寻求生计,他们都不是以离开家乡为目的,而是以重返家园为旨归。加上岛内居民冲突频繁,天灾人祸接连不断,  相似文献   

8.
宋全忠 《寻根》2006,(1):130-131
《寻根》杂志2003年第二期以《中原地区的台湾村》为标题,图文并茂地报道了河南邓州市台湾村。该村陈氏家族的始祖依那思罗,系台湾邹族人,于300多年前自台湾到邓州屯垦定居。据陈氏家谱记载,在依那思罗去世百余年后的清朝同治年间,曾有台湾族人前来“觅亲祭祖”。邓州陈氏家族现已发展到第13代,42户,200多口人。2002年12月,陈氏家族第13代孙、  相似文献   

9.
刘翔南 《寻根》2005,(6):126-129
唐山过台湾,是指历史上由祖国大陆向台湾岛的移民活动。清代《台湾志略》记载:“台湾人称内地为唐山,内地人日唐人。”由此可见,“唐山”就是台湾人对祖国大陆的称呼。在台湾省,“唐山过台湾”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一句话,直到现在,很多台湾人仍把回大陆叫“回唐山”。  相似文献   

10.
台湾张廖简宗亲会张明正台湾系典型汉族移民开发地区,先民在人地生疏、危机四伏的环境之下,宗亲或乡亲的团结格外重要。因之各姓宗亲会组织很多,活动踊跃。据1979年台湾《新生报》统计,全台登记有案的宗亲会达222个。其中联宗24个,单姓198个。所谓联宗,...  相似文献   

11.
黄明珍 《寻根》2014,(6):64-73
<正>泉州作为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与台湾一衣带水。两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台湾在设府之前,一直隶属于泉州府。泉台两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泉台两地渊源大约从两宋时开始,大陆向台湾移民,但人数甚少。明中叶以后,移居膨湖、台湾者逐渐增多,明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朝的招抚,适逢闽南大旱,饥民甚众,遂在泉州、淳州招纳灾民数万人,许诺"人给银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葛剑雄提到根,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故乡,想到祖先的故乡。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千百万移民及其后裔往往已经不知道祖先真正的出生地,只记下了他们迁来的地方。这些移民的发源地已经被移民的后裔视为故乡,成为他们心中的根。直到今...  相似文献   

13.
正一沧州(今属南皮)叶氏家族是当地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之一。叶氏子孙耕读传家,诗书继业,硕彦名儒,人才辈出,家族子弟中既有光耀门庭的官宦,又有著书立说传于后世的文化贤达。至今叶氏后裔提起祖先的嘉言懿行仍会傲然于色,并更加沉浸在对卓姿超群之前贤的无限缅怀中。叶氏始迁祖为叶日成。明初由于战乱的影响,土地大量荒芜,明成祖推行移民政策,叶日成自永乐二年(1404年)由安徽宣城迁于叶三拨。叶三拨今是南皮县大浪淀乡乡政府驻地。  相似文献   

14.
高藏作为高句丽最后一位君主,在位期间受制于莫离支盖苏文及其泉(渊)氏家族。正如其被俘入唐后,高宗册封其为太常伯时所说,其在国时"政不由己",足见高藏在高句丽期间基本沦为傀儡。高句丽亡国后,高藏率领的王室成员悉数移民唐朝,融入华夏民族之内。在唐生活期间,尽管高藏经历了所谓辽东"谋叛"事件的政治构陷,但其整个家族情况来看,得到了唐朝的厚待。  相似文献   

15.
<正>家训是我国传统家族教育中特殊的形式,是我国古代家族长辈为子女而专门撰写的文献。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为了家族的兴旺发达,各家族都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家训作为家族教育的文献载体,在家族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有着丰富的家训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理和挖掘,以为当今教育提供有益的历史借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外国城王雨秋一提到美国的外国城,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中国城、唐人街。其实,美国是个各国移民构成的国家,如德国移民有5790万;爱尔兰人为3870万;英国人3270万;非洲裔美国人2380万;意大利人1470万;而正统美国人仅1240万,占第六位。从...  相似文献   

17.
杨二奎 《寻根》2010,(2):24-28
<正>说到宗法思想,当今很多人往往以轻蔑或否定的态度对待之。其实,封建宗法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产物,它既有使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一面,也有影响社会进步的一面;既有使社会和谐、家族团结、凝聚人心的一面,也有自私、狭隘、排外和禁锢人们思想的一面。但无论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宗法文明、宗法文化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推动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自英国移民踏上这片土地之日起,已先后有来自世界120个国家、140个民族的移民到澳大利亚谋生和发展。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亚社会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华人在欧美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要比在东南亚小得多,分散得多。华文作家犹如散兵游勇,很难组织起来,更难落地生根,插足当地文坛,因而影响不大。西方华文作家所面临的母体文化与居住国家客体文化的差异,比东方华文作家要大得多。西方华文文学迟至用年代萌芽,后又中断多年,至60年代才发展起来。其主体是留学生文学。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社会上崇洋风气的影响对台湾政治经济前景缺乏信心和对大陆的疑俱,大批台湾学生漂洋过海留学欧美(主要是美国)。这股“留学狂潮”造成了本世纪最大的一次知识分子“移民”。他们学成后便“留”而…  相似文献   

20.
凝公  涂重航 《寻根》2003,(2):102-103
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庙沟河畔,有一著名的“台湾村”。该村陈氏家族的始祖依那思罗,系台湾高山族人,于300多年前自台湾到此屯垦定居,发展繁衍至今。在依那思罗去世百余年后的清同治年间,发生了台湾高山族人前来“觅亲祭祖”的一桩事,被当时陈道平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载入家谱内。邓州市“台湾村”陈氏家族现已发展到第13代,42户,200多口人,自1983年在市台办工作的涂征于《中国建设》杂志发表了“中原的台湾村”一文以来,一些新闻媒体时有报道。但因陈氏始祖的墓碑、祠堂早年被毁,加之长期以来的政治因素所致,缺乏实物和文字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