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从不自觉到自觉,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跋涉。从陈衡哲、冰心、庐隐、丁玲,到萧红、张爱玲、梅娘,再到张洁、张抗抗、铁凝以及陈染、林白等等,其间有数以百计的女作家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她们的创作始终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呈现着多元的形态,使中国女性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表现出完整的学术姿态。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多元形态,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所凝聚的文学规律,具有一种包容精神。“女性主义”不能涵盖、也不能代表中国女性文学的主体精神,它只是女性文学的一翼。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经历了全方位的变动,女性群体进入文学关注的视野和文学研究的范畴。近代历史上留有其名的知识女性数目众多,包括吴藻、秋瑾等人,她们才学斐然、关注民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她们的文学历程前后期均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造成其变化的因素很多,包括放足、兴女学及媒体等,从其变化不仅可以一窥近代中国女性观念的流变脉络,亦可得见近代中国社会的全貌。  相似文献   

3.
女性文学的精英主义文化症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时代的脚步跨入21世纪,当我们回顾女性文学20多年的发展历程时,不难发现,女性文学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但是,当我们着眼于发展,在首肯一切女性文学创作实绩的同时,则更倾向于探测其创作过程中浑然不觉的感性的情绪化的成分.必须认识到,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已陷入误区.目前,女性文学正面临着进步过程中自我反省的困境与危机,暴露出女性文学的一些时代焦虑.探讨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中所陷入的误区和显现的精英主义文化症候,具有重要的学术前沿意义和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30年代是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的高峰,尤以小说为甚。女性文学崛起、文学期刊互动、读者素质提高,现代教育机制、公共服务体系下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文学接受机制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竞写"作家论"的热潮,这一方面是总结文学创作经验教训、把握文学创作发展轨迹的需要,而更大程度上表达的是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批评者们满怀忧虑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诉求。这些"作家论"批评文字不但对指导作家创作、扶持文学新人、提高读者阅读水平等都起到了明显而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构建了极具现代意义的批评文体,有效提升了现代新文学的影响力,促进了新文学的健康发展。这种批评文体直指作家和作品本身,针对的是鲜活的文学创作,对于中国当下批评界奉行大概念、大框架和"泛文化"而日益远离文学本体的流行批评范式,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秋瑾与近代学革新之关系,是一个尚未引起重视和得到发掘的重要问题。务实、尚俗、切用、崇外、求变、创新,共同体现出秋瑾学革新的理论取向和写作态势,其中有关白话“演说”活动的倡导组织、理论建树和写作实践,尤其创新精神和体意义,她的白话创作在晚清白话运动中具有典范性,并代表着近代散发展的正确方向。秋瑾关于体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散的近代化进程中有着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的文学创作体现了新文学与旧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现代精神与民族传统,以及时代潮流与作家的自主责任这一系列矛盾中的文化内涵。本文着眼于张恨水创作的通俗性,文学与文化的互动性,将张恨水置于更大的“文化现象”范畴之内,从而揭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张恨水的个案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从两方面讨论梅娘小说,以此重新评说沦陷区的女性写作:首先,梅娘小说从书写女性自身经历和个人情感进入女性写作。其次,梅娘小说充满强烈的女性意识。因此,表明中国女性写作并没有因为抗战而成为空白,而梅娘小说延续着中国新文学女性写作传统,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二十年代受美国移民浪潮、女性解放的与民权运动的影响,华裔女性文学迎来巅峰时期。女性不再针对男性创作文学,不再用单一的眼光衡量女性的独特和尊严。随着中叶时期女性文学与中国社会文化习俗之间的渗透,华裔女性作家将原本反抗的女性呐喊转移到女性文学创作的新道路之中。在此阶段华裔女性的创作模式已经进入到多元化视角,并且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以华裔女性代表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为素材,对20世纪华裔女性作家文学创作角度中中国元素特点加以简略说明。  相似文献   

10.
新文学初期女性作家创作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新文学初期女性文学的崛起、女性作家创作的特质及其差异性的横向思考与多向审视,简要地勾画出了五四以来女性文学创作产生、流变的轨迹,探讨了女性文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徐速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加世纪50-70年代的香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创作可称为"侨寓文学"。徐速继承了中国新文学的侨寓文学传统,创作了一个爱国者的艺术的大陆世界,呈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乡土文学是20世纪2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新文学创作现象.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它开创了新文学现实主义感伤文学的先河;首次推动农村和农民题材大量进入现代小说领域;它开启了从政治学的层面批判“国民性弱点“的文学主题;追求小说的散文化抒情风格,对于现代小说样式的确立,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1975年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主化已成为越南社会和人民精神生活的大趋势,同时也是文学发展的总趋势。越共六大提倡的革新思维,已经深入到文学创作的民主化进程中。民主化已经深入文学创作的许多层面。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文学创作观念的革新。文学的作用与职能为作家们所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4.
近代女权主义思潮的深远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促动 ,催生出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群并很快形成一个创作高峰期 ,其中相当多的作品因其纯女性的视角和明显的反男权叙事而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 ,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最初的强有力的潮头。  相似文献   

15.
老向创作的黄土情结和大众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一场席卷中原大地的“平民教育”运动,催生了一位“农民文学家”———老向,是他将五四“平民文学”的倡导推入田野实践。抗战爆发后,他又率先进入通俗文学领域。一个自由派作家强烈的乡村意识和朴素的平民关怀,使他的文学创作直达民间和民众,较早搭建起新文学与读者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从某种意义上看,老向的创作又是40年代中国文学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前期实验”。老向的文学实践表明,新文学从“西学“到最终走向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运行轨道,这既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文学家们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的连绵战火使女性文学创作发生了变化。女性性别意识更加深化,女性写作形态更加多样化,女性文学呈现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并且有了地域差异——国统区与解放区。围绕国统区与解放区的女性文学的代表——丁玲和张爱玲谈谈战火中的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状态。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与政治的结盟史,是一部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双向作拉锯战的历史。本文希望能通过分析巴金的创作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与政治的关系作个总结疏通,以期对我们以后的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能起到一些警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上,阵容整齐的新文学"浙军"占据中国新文学的各路要津,或成为新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或成为一种文体、一个流派的开拓者或代表人物。如此盛况,其他地域无出其右。全文宏观而概括地阐述了"浙江潮"文学奇观之于中国新文学的意义以及应怎样科学而理性地研究"浙江潮"文学奇观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战争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显然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所造就的。众所周知,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历史就是战争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战争的动荡之中,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才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人民历尽了战争的磨难,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人民解放的战争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创立了辉煌卓绝的战绩。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国际霸权主义斗争的需要,在我国部分边境地区还发生了若干次反侵略战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这一切都为战争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因此,反映战争表现战争成了贯串整个20世纪文学创作的重大主题之一。尤其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创作中,战争文学作品更是蔚为壮观,仅战争题材的小说就有千部(篇)之多,成为新文学宝库中一份丰富宝藏。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对本世纪的战争文学创作进行一番历史性的审视,无论对文学创作经验本身的总结,还是对人们认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面貌,乃至启发人们对战争与人类命运的关系、战争与文学的关系等进行理性思考,都是不无益处的。限于水平和能力,笔者仅就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  相似文献   

20.
天津文学作为区域文学,既是中国文学地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着特有的发展脉络与历史架构。总体来说,其渊源虽然可以追溯到建城之前的文学创作与活动,而元点则应以清代初期张氏兄弟遂闲堂、帆斋的创建为标志。其后,天津文学经历了以水西庄为代表的古典文学繁盛期、开埠以后至20世纪初的近代期、20世纪前半叶的现代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繁荣发展期四个亮点时段。尽管此前的天津文学研究中存在着诸多盲点,但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优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