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工作已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支持现在当记者已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跑财经口、跑宏观经济部门的记者。比如,央行公布升息或降息,国家统计局公布CPI数据上升或下  相似文献   

2.
王媛媛 《报刊之友》2013,(3):129-131
跑口记者如何跑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跑口记者,不但要擅“跑”,更要善“刨”。文章从跑口记者找准自我定位、新闻是跑出来的、“刨”字上见真功夫三个方面论述,首先让跑口记者认清实行新闻跑口制度的好处,进而揭示如何经营自己跑口单位以及怎样才能最大可能的发现新闻线索、报道更多的新闻,最终实现整合所有资源,为跑口记者所用。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的话:新闻“跑口”,或曰“跑线”,从国内到国际普遍存在.“口”或“线”存在的合理性不容否认,明确分工可以避免多头采访造成的资源浪费,好的“跑口(线)”记者也会成为所跑领域的内行专家.但是,现实中“跑口(线)”记者也面临着一些困惑.比如:如何与“口(线)”博弈,避免成为“口(线)”的代言人?如何监督所跑的“口(线)”?不幸被“口(线)”封杀怎么办? 请看嘉宾们如何支招.  相似文献   

4.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5.
朱邪 《新闻窗》2010,(4):93-94
地方党报报道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地报道某个行业的工作,记者的分工相对稳定.俗称“跑口记者”。  相似文献   

6.
赵金 《青年记者》2002,(11):54-56
主持人的话:最近一位做跑口记者的朋友向我诉苦,由于写了几篇所跑“口”单位的批评文章,被该“口”的诸单位联合封杀,不再提供新闻线索,导致新闻漏报,完不成任务.遭到“老板”警告。而有些吃著,用着,拿着所跑单位福利,写着官样文章的记者却“名利双收”,还时不时拿回大红的表扬信,这令他愤怒不已: “跑口简直就像新闻垄断.这简直是滋生新闻腐败的一项制度。”  相似文献   

7.
金立平 《新闻世界》2009,(11):18-18
“农口谁去跑?”记者部周主任连问了两声都无人应答。当周主任环视的目光扫到我这个“新兵”时,我勉强地应道“我去跑吧!” 这是三年前我刚刚分到记者部分领采访部门的情形。实话实说,我当时打心眼里不喜欢跑农口,受“常规”影响,周围同事都热衷去跑“财经口”、“政法口”、“文教卫口”、“国企口”等等,认为这些“口”新闻点多,实惠也多,“跑”起来也觉得很体面、很风光。  相似文献   

8.
伊圣涛 《中国广播》2005,(12):66-67
各大媒体尤其是中央媒体,为了和各个部委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都会安排相对固定的记者,专门负责相关部委的新闻报道。这些记者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跑口记者”。那么.跑口记者该怎样协调媒体和部委的关系,又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定位呢?笔音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将只言片语的感想体会连缀成篇,和媒体的广大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9.
除了跑会议、领导活动的时政记者外,多数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每天都在为缺乏新闻线索而犯愁。有的整天坐在办公室等电话.有的眼巴巴地等着主任分派任务.有的等着“捡漏”——时政记者跑不过来的动态活动.有的外报找观点本地找例子.有的一筹莫展……新闻线索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记者,大都有自己所负责的报道领域,俗称跑线。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在谈到跑线的体会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困惑:有的是刚跑线时,迟迟进入不了角色,很难接上头;有的隔一些时间不去线上的单位跑,就断了线,通讯员有好的线索不通知记者;有的则是常常被同行“抢线”,也经常因此与同事发生一些小磨擦,甚至需要主任或老总出面协调。 凡此种种,我以为首先是记者自己跑线没有到位,或者换句话说.没有经历跑线的“三种”境界。结合自己的体会,我认为记者跑线跑得好,是要经历“守得住、放得开、收得拢”这三种境界的。 …  相似文献   

11.
陈洁 《新闻窗》2008,(3):83-83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新闻来自百姓民生。作为一位市民报的记者,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放低姿态,走到百姓中去,关注“草根”阶层。笔者发现,有些跑口记者在工作中,拿到对口单位上发放的文件一抄了事,直接让空洞的消息见诸报端。笔者认为,要想让一条跑口新闻变得有血有肉,必须加大与“草根”阶层的联系,因为他们是政府决策的最终受制者和受益者,他们最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新闻单位,没人爱跑会议、没人爱写会议新闻,但负责跑党政机关的记者,却天天离不开写会议稿,开各种形式的会。我在跑党政新闻的所谓“枯燥乏味”里,却寻找到了在文山会海中挖掘新闻“金矿”的乐趣。一、跳出程序寻突破把党政新闻写活跑五大委的记者几乎绝大多数的新闻都是写会议报道、领导活动。这类稿子最容易写成程序式的“八股新闻”,不但读者不愿看,而且这类稿子多了,也严重影响了报纸的质量,时间长了,连记者自己都懒得写懒得看了。本人在采访此类稿件中,注意跳出程序化的束缚,真正把新闻写活、写生动,写得老百姓爱看…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跑”是采访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完成好报道任务,在“跑”的过程中还必须解决往哪里跑以及“跑与看”、“跑与想”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纷繁迷离的现实社会,记者究竟应该“跑”向何方呢?我在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寻到的具体答案有二。一是跑到群众中去。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其前途也在群众。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采访到有意义的新闻。范长江谈到他的采访经验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记者应该在群众中生根,应该到处都有朋友。现在有些记者去访问,有点类似办官差,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15.
张鸣 《新闻世界》2008,(11):47-48
在新闻一线工作的记者一般都会由报社分派去分管几个部门的日常联系和采访,业内俗称“跑口子”。有经验的老记者心里都有一本“明白帐”,清楚哪些是“肥”口,哪些是“瘦”口。在都市报,一般来说几种类型的部门属于“肥口”,又称“大口子”。一种是出政策的部门,比如教育部门、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等;一种是与民生联系密切的部门,比如医疗系统、工商部门、建设系统等:一种是能出“故事”的部门,比如公、检、法系统,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16.
廖晓峰  胡苇 《声屏世界》2005,(10):30-30
现场口导.新闻采访学读本的专业词汇中并没有这个名词。现场口导.是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业务实践中.对“记者或播音员在新闻现场面对镜头播说导语”的简称。  相似文献   

17.
王立龄 《青年记者》2002,(10):28-28
长期以来,外界包括新闻界对生活类报纸及其记者有一个偏见,就是这些报纸是不入流的“小报”,他们的记者都是“小报记者”,这类报纸关心的大部分是社会新闻和花边新闻,他们的记者做不了主流新闻,也很难做出在某一领域叫得响的有影响的新闻,更不用说在业界有话语权。跑同一个口的记者, “小报记者”比不过中央级媒体,更无法与党报记者平起平坐。事实上,就连这类报纸自身,也有点瞧不起自己的记者。  相似文献   

18.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听到延安时期的一位老广播谈新闻采访工作时,感叹地说过一句话:“江湖跑老了,胆子跑小了”.我当时听到这句话,并不解其深意.但这句话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很深,我经常“玩味”这句话.现在,自己也干了30多年的记者工作,也可谓“江湖跑老了”,对”胆子跑小了”,也慢慢“悟”出了一点味道.记者工作,不像其他行业,一个行业干一辈子,总会积累许多丰富的经验.例如,一位高明的外科医生可以从病人身上的脓疤腐肉的气味,嗅出病人的毛病所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汽车司机,可以从发动机的声音,听出汽车的毛病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不少新闻界老前悲辈都告诫年轻的记者:不要光跑机关,光跑会场,应该多下基层,到第一线去抓新鲜的“活鱼”。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记者仅仅靠在机关和会场抄第二手、第三手的材料,是很难写出好新闻的。但这样说来,是不是会议采访就不重要了?或者说记者最好少跑会或不跑会了呢?我认为这同样是偏颇的。会议往往是各种信息和观点的集散地,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员齐聚一起,应该是一处新闻的“富矿”,就看你是“泡”会还是“跑”会了。这里“泡”的含义是指就会论会,整天泡在里面拔不出来,只拿会议材料写稿,从一个会“泡”到另一个会,没时间下基层。而“跑”的含义是也去开会,但却是身在会而又能跳出会,在会上只拣有用的材料搜集,找到线索,再很快跑出来,或  相似文献   

20.
跑线记者是报社新闻源的主要力量,为新闻的张力提供引人入胜的细节。但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跑线记者已越来越难获得独家新闻,跑线记者从被采访单位获得的新闻资源,被采访单位一般也提供给其它新闻媒体,或者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发布,造成新闻报道中的“同题作文”。做独家新闻,是每一个新闻记者追求的目标,跑线记者虽然面临共享资源的困惑,但只要构思精、角度新,把原有话题做大做全,还是能在“同题作文”中做出独家新闻的。跑线记者要“工于心计”,精巧构思同题文章跑线记者做新闻一定要“工于心计”,有精巧的构思,多角度探询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