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2015年第3期《档案春秋》所载《老上海茶馆逸事》(作者郎慕中先生),介绍了品泉楼、湖心亭、五云日舁楼等老上海的茶馆,并讲述了发生在这些茶馆内外的故事,为我们引申出了那个时代的时代沧桑和刀光剑影,读来如品龙井香茗,如嚼檀香橄榄,颇有兴味。略微不过瘾的是,这些老上海的茶馆,总少了点十里洋场的风花雪月,多了点十六铺码头的沧桑风尘,与酒吧舞厅咖啡馆相比,好比舞台上的京剧演员遇到了走红毯的电影明星,无论如何缺少魔都特有的时尚和气质。  相似文献   

2.
正上海的寺院不少,当然不能以寺院的规模和香客的多少来妄论高低、座次,那至少是曲解了寺院和佛教。不过从世俗的知名度来看,龙华寺、静安寺和玉佛寺是名气最响的,是上海的名刹。龙华寺和静安寺都是年代久远,有说是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静安寺是上海唯一一座寺名同时作为地方名的寺院,静安寺三个字就是华山路南京西路一带的同名词,以至于静安寺在"文革"中严重被毁,几十年间静安寺庙门紧闭!而如今"静安寺"作为一个西区商业圈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3.
北京前门老舍茶馆的门前有这样一副对联:"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这是老舍茶馆创始人尹盛喜当初提出并一直延续的创办宗旨.人们进茶馆不单是品茶味儿.还要品其中的文化味儿.  相似文献   

4.
<正>民国时期,昆明茶馆数量急剧增加,成为昆明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缩影。20世纪40年代初陈珍琼在关于昆明茶馆的调查报告《茶馆与昆明社会》中,摘录了昆明茶馆同业公会1929年会员登记名册,共计341家茶馆。[1]此外,还有大量的非会员茶馆和城郊茶馆。昆明茶馆之多,可见一斑。"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这是西南联大甚至整个昆明一度流行的俗语。抗战时期,由于各种条件的短缺,比如说宿舍拥挤、阴  相似文献   

5.
会看风水的上海知县笔者约计,自上海开埠后,整个晚清时代,先后有过四十多个上海知县,其中正任和署理大约各占一半。因为处在新旧、华洋等多重矛盾的漩涡中,这些老上海的"父母官"大多有点"讲头",比如从光绪十三年(1887)至十六年(1890)在任的裴大中,就是这么一个人物。裴大中,字浩亭,原籍安徽霍邱,来上海前已经在无锡等地做过好几任知县,颇有能员之名,还与金匮知县倪  相似文献   

6.
易中天在"敲门",敲电视台的门,可惜没有敲开.--不过,这说的是过去的事. 如今的易中天,已经是电视台的座上宾,不,是台上宾,台柱子.央视的《百家讲坛》,造就了他"学术超男"的地位.2006年的"上海书展",刮起了十二级的"易旋风",易教授尽显超人气的明星效应.《品三国》签售那天,里三层,外三层,"乙醚"从底楼排到二楼,一次签售竟签掉4000多本,写下了书市的"天方夜谭".本届书展十大畅销书,《品三国》高居榜首,共售出14000多本,比后面九本书的总和还要多出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作为报刊的业余通讯员,我给自己立了两条规矩:一是不能漏掉自己周围发生的重要新闻,否则,就是失职;二是必须立足本职,尽可能写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提高业务素质。近3年来,笔者发挥自己32年来从事茶叶工作的优势,前后写了《水乡茶馆》《访茶馆老经理沈武荣》《提倡多办乡镇茶楼》《古色古香的茶馆》《北京茶馆》《上海茶馆》《南京茶馆》《杭州茶馆》《川味茶馆》和《文学巨匠与茶馆》等10篇有关茶馆的报道,分别被《浙江日报》《江南游报》《风俗》等报刊采用,有的并被香港和海外报刊转载。我采写这些茶馆稿件的体会是:开动脑筋,掌握素  相似文献   

8.
回音     
<正>经盛鸿:最近我一直在看《档案春秋》杂志,学到不少很有用的知识和写作方法,越看越喜欢。贵刊努力做到:尊重史实,绝不虚构;有新史料或新意:有文采。这种严谨求实的办刊理念值得称赞。@申城老克勒:我注意收集老上海的各类照片、文章,《档案春秋》杂志是我收集材料的一个重要来源。有一次,偶尔在"上海观察"App平台上,看到"告别书荒年代"等转载自贵刊  相似文献   

9.
正据悉,今年年初上海市两会期间,有代表主张要打造"上海诚品",复制诚品的成功经验到上海的实体书店。不过,笔者颇为怀疑打造"上海诚品"的成功机会。因为,近年来上海的实体书店面临店租高涨、电子商务等冲击,经营日渐艰辛。  相似文献   

10.
"老上海"是时下的"热点"之一,在写老上海的书中,昔日沪上名医陈存仁氏的《银元时代生活史》格外值得细读。以"银元时代"为名,所谈自然以百姓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为主。在我们的传统史学中,向来只有"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