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伟娜 《科教文汇》2012,(25):95-96
瞽姬在清末民初的广州曾兴盛一时,随着教会和政府对瞽姬展开了一系列的救助措施,部分瞽姬的命运有所转变,但盲女社会处境的根本改善仍有待来时。本文将探究救助瞽姬对社会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在社会转型时期底层职业群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作用,认识近代广州世风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民国女学兴起原因的资料多从政治和社会的层面考察,这里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认为经济原因对民初女学的兴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使得女子从家庭走向社会,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3.
张静 《科教文汇》2007,(4S):141-141,152
目前对民国女学兴起原因的资料多从政治和社会的层面考察,这里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认为经济原因对民初女学的兴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使得女子从家庭走向社会,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4.
丁小琴 《科教文汇》2012,(30):205-206
每个时期的教育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提倡女子教育,不仅解放了中国女子的思想.打破了旧式教育的禁锢,更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清末民初时期,女子教育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遭到部分人的反对和批判.在课程设置以及人们的观念上仍沿袭旧的传统,导致培养出来的女子仍是贤妻良母型的角色。而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使女子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使她们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王晓玲 《科教文汇》2011,(34):32-33
教会大学开了中国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这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出现以及中国人创办自己的女子学校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回顾了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在中国大地上的发展历程以及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对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杨志永  包平 《科教文汇》2009,(19):224-224,226
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诞生于清末民初,之后经历了清末公共图书馆运动和民国政府时期的新图书馆运动。两次图书馆运动的发生、发展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其发生不仅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上光辉的一笔,也对我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通过分析、比较两次图书馆运动的产生原因、社会背景、发展情况、影响等,探究了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女校的设立,冲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为中国近代的妇女解放事业提供了有利的文化支持。本文通过论述女子学校教育产生、发展的特点,探讨各社会派别对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问题提出的各种不同观点,来探讨当时女子学校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女校的设立,冲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为中国近代的妇女解放事业提供了有利的文化支持.本文通过论述女子学校教育产生、发展的特点,探讨各社会派别对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问题提出的各种不同观点,来探讨当时女子学校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业教育我国古已有之。《易经·系辞》载,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学校形态的农业职业教育则源于清末民初,其后几经发展,始成相当规模,培养了大批农业人才。而时至今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举步维艰,其"离农化"颇有加速  相似文献   

10.
吕碧城在众多民国时期女权和女权运动代表中,最早从事实业救国,参与筹建中国第一所女子公学北洋女子学堂,并担任其总教习。吕碧城在《大公报》连载发表了《论提倡女学之宗旨》和《兴女学议》,文章中呈现出其内容丰富完整的女学思想之形成过程。在女子学堂中,教学科目设置科学合理,女学的培养目的清晰明确。吕碧城的女学思想稳健务实且注重实践。时至今日,其女学思想仍具有极大的先进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1.
鄂继晶  赵磊 《科教文汇》2009,(20):49-49
中国女子一直处在卑微地位,直到近代西方教会文化的传入和冲击,以及有识之士的觉醒,大兴女子学校,招收女童学习,女子的地位方得到逐渐提升,女子教育也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及转向的重要标志。但受时代制约和束缚,女子教育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无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汉语词汇、日语词汇相互借用,互相渗透。清末民初大量的日语借词进入汉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数量,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对汉语词义和语法都产生了影响。对这些来自日语的词汇在汉语中的定位,一直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本文把清末民初大量传入汉语中的日源词汇分成六种类型,分别探讨不同类型的词汇在汉语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了清末民初(1897-1915)的农学报刊,探求了农学报刊与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和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农学报刊在中国创办、发展、传播的基本状况及其历史作用。【结果】农学报刊引入了现代西方农业理念,推动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结论】清末民初的农学报刊促进了现代传播业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德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学习,终身学习.这也是我教育教学工作所坚守的准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介绍了清未我国近代农业技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经济、社会背案的分析,总结了我国农业教育产生的原因,和农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过程,通过对该过程的分析和总结揭示出清末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6.
曾宏明  曾锋  李伟 《科技广场》2007,(10):172-173
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教会学生创业本领,是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从更新观念、全员参与着手,寓创业教育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条件和创业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教育经历了两次大型的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变革:一次是1900年庚子事变后的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目的在于挽救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另一次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民初的教育改革,旨在废止封建旧教育,建立一套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本文拟就民初教育改革的背景、基本情况、改革的成效以及蔡元培在这次改革中所作出的历史性的贡献等问题分别进行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上,民初女子参政可谓演了精彩的一幕,其旗帜之鲜明,斗争之尖锐,态度之坚决,就是今天看来也令人赞叹不已。女子参政 理直气壮辛亥革命前,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向沉寂的妇女界也激起了不平的浪花。一批深受革命形势鼓舞和民主革命思想熏陶的先进女子,冲破家庭束缚,走向社会,毅然举起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健康成长.传统的德育方式存在很多不足.在新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德育创新提供了可能.本文从农村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入手,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新视角阐述了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德育教育,实现资源共享,社会、家庭、学校共促德育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中国的留学教育,从而掀起了清末民初的留美高潮,它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较有影响的留学运动。本文主要从留美运动的历史影响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