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诗外传》的编排体例非常独特:几乎每章皆引《诗经》语句作为主题句,并围绕所引《诗》句中的关键词或《诗》句比喻引申意义来组织前人论说、故事、佳言懿行等阐释材料,构成一章的内容;在大多数卷次内,章次的编排按所引《诗》句在《诗经》完整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考索揭示这种编排体例,对正确认识此书的释《诗》性质,追寻其卷次增改的踪迹,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以诗讽谕怨刺的传统,这一传统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它形成于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反映着古人的文学观念。《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政治怨刺诗是这一传统最早期的作品,《诗经》政治怨刺诗是《诗经》中最具有批判性的作品。它不仅数量上在《诗经》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开创了我国怨刺讽谕的诗歌传统,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选取了最能反映政治怨刺诗特色的呼告抒情、借古讽今、敷陈直叙三种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先秦的乐是集诗歌、音乐、舞蹈三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态,这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时普遍存在。在礼乐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经》更是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作为《诗》之正经的《周颂》,为周王室在祭祀仪式中所用之诗歌,其大多诗篇就是以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存在的。其中的《武》、《象》两组诗歌更为诗、乐、舞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诗经》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有关《诗经》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已开了五届,可谓盛况空前。从《诗经》文献研究、社会历史研究、文艺研究、传播研究、学术史研究这五个方面,对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134篇论文作一述评,以便使学术界对当前《诗经》研究的进展有一定了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7.
相传孔子删诗,是从三千多首古诗中选取三百零五首编辑成册,此即汉以来所说之《诗经》。而这三千多首古诗,当是我国最早的“诗”了。那么弄清这些最早的“诗”的功能和性质,则《诗经》这部作品也就可以大致定性。关于“诗”的功能和性质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虞书》舜命夔“典乐教胄子”那段话。据此则知,“诗”是用于“言志”的,并要配合音乐来歌唱,讲求声韵和谐美听,“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歌唱时还要“击石拊石”,打击乐器以协调统一节奏,进行纹身化妆的“百兽舞”表演。总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无疑这即是一种带有浓厚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巫祭仪式,而非简单的音乐或诗歌教学活动。而“诗”在巫祭中的功用,即是表达祈祷祝愿之类群体欲望,所谓“诗言志”者本意在此。因此,《诗经》中诗应该就是用于巫祭的礼辞,其作者当然是那些主持巫祭仪式的巫师。为了作进一步侧证,文本还引用《诗大序》关于《风》《雅》诗区别所说一段十分费解的话详加读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诗经》,三百零五篇,但《毛诗序》却有三百十一篇,以为《小雅》还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六篇。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这六首诗在孔子删定三百十一篇之内,遭战国及秦而亡。子夏序《诗》,篇义合编,故诗虽亡而义犹在。陆德明的说法是一种猜测。宋·朱熹《诗集传》以为《南陔》等六诗是"笙诗",也就是吹笙以奏的诗,有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存在着矛盾和一些其它的问题,《诗经》不仅是"诗"而且是"经",是"诗"与"经"的辩证统一,"诗"与"经"二者缺一不可,"诗"与"经"二者共同构成《诗经》的内在矛盾(内因)。由此可见,《诗经》的性质包涵"诗"与"经"两方面的内容,即《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辑,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诗篇,十之八九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事件和作。两千多年以来的《诗经》研究,大体上是在确定诗之能指。用隶书传授《诗经》的三家诗,在这一方面很有典型性,而后来居上的古(小篆)毛诗又何以言外呢!赋诗制度与《诗集传》是诗之能指的成功范例,但是它们带着时代的局限性。今天的人们学习《诗经》,既要珍惜传统,又要找出适合今天的时代要求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指出《诗骚诗学与艺术》一书是对诗学思想的新探索,其对《诗经》“抒情人称”的研究别开生面,对楚辞研究重视文本,不务空论。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以金人瑞、贺贻孙、王夫之等为代表,上承中晚明戴君恩、钟惺等以"臆"说《诗》的余绪,挣脱"经"的束缚,充分张扬诠释主体的主动性,潜入《诗经》的艺术世界,展开想象,实现了艺术再创造。这种诠释符合文学规律,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为《诗经》学尤其是为文学诠释《诗经》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敬天保民”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王道情怀对中国封建社会王道文学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定位性的影响,而《诗经》民歌所突显的现实主义也成为后世民间文学顽强生存与 发展的源泉。《诗经》民本思想以及《诗》学传统所演化的民本思想,不仅对我国两千余年的文化观念、文学创作产生了定位性的影响,而且对当代文学的创作与繁荣也有其极大的启示意义,即文学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14.
试论《诗经》中所蕴涵的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探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于某些经典的审美解读,而《诗经》产生于3000多年前,是我国先民对于“天人之和”的审美诉求,其核心内涵是“与天地同和”之“志”。《诗经》的古典生态存在论思想体现在包含生态人文内涵的风体诗、反映初民本真爱情的“桑间濮上”诗、建立在古代生态平等之上的比兴手法与对于生于斯养于斯之家园怀念的“怀归”诗等方面,由此表现出我国古典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诗体”、“诗意”与“诗法”,说明《诗经》在建设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之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美学”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5.
李晖 《池州学院学报》2013,(1):50-52,83
《送童子下山》,是唐代释地藏于九华山所作的一首名诗,《全唐诗》、《九华山志》、《中国历代名僧诗选》等典籍,均有收录。文章对释地藏卓锡九华的年份和此诗所作的时间,力所能及地予以详细钩沉与确定;对《送童子下山》具体的诗由、浓馥的诗情、绵绵的诗意一一予以赏析;对地藏"普渡众生"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给予阐发与褒扬;对诗中充溢着的博爱情愫和关爱下一代的伦理道德,予以充分揭示。概括出《送童子下山》诗,给今天的文明社会和人,激发出精神上的深沉反思,在人格、伦理、道德上带来了美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毛诗正义》虽属传统的解经范式,但其对《诗经》艺术表现特征的总结引人注目。在情志合一、直言非诗的理论基础上,它对《诗经》章法结构、用韵情况和赋比兴手法等做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钱穆先生说:“西方文化主要在对物,可谓,科学文化,中国文化则主要在对人、对心,可称之为艺术文化。”而诗、画、乐则是艺术文化中的艺术,它们虽然名不相同,又各属艺术中的一类,可是它们却相通于中国文化的精魂。 艺和合于道。这是我国古代衡量艺术的最高价值准则。孔子评价《诗经》曰:“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思无邪”。所以《诗》可以“兴”“观”“群”“怨”,《乐记》在论及乐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中国诗学》,引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体例的划分,将以钟嵘《诗品》、释皎然《诗式》、欧阳修《六一诗话》为代表的诗歌理论著作分为“诗评”、“诗格”、“诗话”三类不同的诗论体裁,不具备体裁学意义。从体裁学意义来看,包括“品、式、格、话”等各种具有断想式的论诗方式和记录式、随想式的结构组织的论诗体裁都是各种类型的中国古代诗话。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百”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本文就《诗经》中有关歌颂人民对本民族的热爱、奋起反击侵略者的爱国主义诗章进行了有重点的论述。《载驰》中的许穆夫人的形象,是我国两千多年来在文艺形象的长廊中,一个创造时间最早、展示时间最长的女爱国者形象;通过这个形象所表现的爱国主义主题,是我国两千多年来文艺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本文所提及的一些篇章,均可谓是《诗经》中爱国主义诗章的优秀代表,确系中国文学史上爱国主义诗歌的开篇和源头,影响是深远的,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20.
清末况澍的集《诗》“七夕”诗,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吟咏,表现了对由于政权、族权、门第观念、封建礼教的原因而造成的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同情。此诗集《诗经》之句,多作灵活理解,颇合古人“赋诗断章,余取所求”之义,也反映了《诗经》在近代慢慢被除去“神圣经书”的光环情况下学者们对它的态度的转变。又将织女同反映秦人早期生活环境、产生于今甘肃礼县东部的《蒹葭》一诗联系起来,无形中将其地看做织女生活之处,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