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要把诗中的意境美、思想美、语言美、文化美挖掘出来,就需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正确的指导。古诗词的诵读不同于一般文章的诵读,这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更具空灵感和意境美。如果在诵读中不把诵读与联想、情感体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是无法读出古典诗词的诗味,无法把握诗歌的内涵。因此,要读好一首诗,首先,借助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将诵读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关注诗中的意象,领略每首诗歌的美感。其次,进行分类诵读,自然接受诗词中的文化意蕴。这样,学生就会轻松进入诗词的海洋,领会诗中的“情、爱、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
<正>《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质朴的语言表明了人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逆境,因此在教学中引用了这首诗,希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诗歌体会人生的态度。一、自由吟诵,读准节奏想要了解一首诗的精彩之处,首先要做的便是善读,即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能够在自由的诵读中理清意象之旨、体会意境之美,能够身临其境体  相似文献   

3.
洪静 《教师》2010,(25)
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新课标指出: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以说,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以往,对诗歌教学总是以条分缕析的解读,分割式的探究来破坏诗歌的美感,这是不可取的.朱自清说:"新诗不要唱,不要吟,它的生命在诵读,它得生活在诵读里."朱光潜先生曾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这种功夫实在是创造的."  相似文献   

4.
雪是历代文人吟咏的对象之一,也是清代西域诗歌中出现频次较高、熔铸了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要完全理解西域诗,就要结合雪这一特殊的意象来解读清代西域诗歌。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歌的鉴赏评价是近年高考考查热点,考生往往因为缺少必要的诗歌鉴赏知识而茫然不知所措。笔者根据多年的诗歌教学经验,认为考生应具备以下诗歌鉴赏知识,方可事半功倍。一、意象、意境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是诗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这种能诱发读者想像和思考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情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李白没有直说“我想家了”,而是借着月这个客观之象来表达他思乡的主观…  相似文献   

6.
由于古代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对文本流于空泛的非文学分析,而不能使学生领悟诗的真意.诗歌是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的,作为古代诗歌的基本艺术细胞,原型意象衍生出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的意象链条.透视某一原型意象,就可以理解由这一原型意象所统领的一系列作品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在诗歌鉴赏教学中,从"原型意象"入手进行分析,是一种切合诗歌艺术本体、有助于领略其美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何晶 《语文天地》2019,(1):39-40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美的意境;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诗歌中由诗人的主观心意(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等)与客观物象(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景物、场面等)融汇而成的富有蕴含与审美价值的具体情境。它作为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理所当然地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成元件,对此,胡应麟甚至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克罗齐也说:“诗是意象的表现”。谁能想象,一首诗能够没有意象,或一段没有意象的文字能够称之为诗呢!我们考察诗歌成品及其生产过程就会发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它贯串于诗的形象思维之始终,是决定一首诗的艺术价值品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诗人与诗论家无不关注诗歌意象。闻一多作为一个探索性诗人,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这节课,以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涵泳体悟,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积极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对诗歌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个性化鉴赏,同时理解诗歌中的延宕、突转、语言的陌生化等艺术手法,发掘诗歌的丰富意蕴,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是作者主观感情的载体,也是主体心灵的创造性产物。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连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便是意象的组合,所以它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诗歌解读,无外乎通过诵读找意象,而后分析意境。学生要弄清楚意象所包含的感情才能读懂诗歌。文章分析了《登高》的教学设计与具体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3.
高新中 《考试周刊》2013,(47):44-45
<正>诗歌以意境这一特殊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以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来抒发情感,所以诗人的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诗歌教学可以通过对诗的意境分析、对意象的赏析,使学生体会诗的感情,感悟  相似文献   

14.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意义的灵魂。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生态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把文学放归大自然,借助文学呼唤自然生态意识的觉醒。本文选取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主要论述其自然意象,通过她的自然意象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其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教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板块时,教师可进行有效整合,从诗歌发展、诗配画以及诗歌的意象、主题、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切入,丰富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加强学生对诗歌知识的迁移运用,将经典诗歌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  相似文献   

16.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诗歌占了相当比重,所选均为古今中外诗歌之精品。在诗歌教学中,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都讲求对诗歌意境美的赏析。意境美从何而来?它是诗歌中的意象通过艺术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何为意象呢?这个词最早出现于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之中,后来被运用于诗歌的艺术范畴里。李元洛在解释意象时说:“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简言之,意象即景与情的结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千帆”“病树”“万木”等,就是这诗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7.
诗人总能将诗性的情感赋予世间万物,再加上精雕细琢、饶有诗味的叙述,世间万物都罩上了人的色彩。这种人情与物情相互混合交融的状态,让我们从物中读懂人语,从人语中看到了物的感情。因此,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将诵读重视起来,让学生介入自己的感情,实现情感的体验。本文就以《一株紫丁香》为例,来谈现代诗歌教学中诵读的应用。一、将音乐、图画植入现代诗歌的诵读中语言、韵律是诗歌的血肉,情感和思想是诗歌的灵魂,血肉和灵魂交织在一起构筑了诗歌这一文体。而诗歌本身具有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叙事诗中的人物、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和写景状物诗中的景和物。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多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叫意象。  相似文献   

19.
谈诗歌诵读的四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得体,这是诗歌诵读的最基本要求,在进行诗歌诵读时必须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诵读时传达出诗歌的艺术美感.读出美感是诵读诗歌的较高层次,要求做到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0.
张丽 《教育教学论坛》2011,(32):169-170
现代诗歌鉴赏首先要注重诵读。要根据诗的不同品种,诵读时着重欣赏其某一方面的意境、风采、韵味。应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特征,这是诵读的基本前提,如果对诗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就无法正确地进行诵读。再次,要把握诗的语言特点。现代诗歌鉴赏要通过意象领悟意境。想象是诗的翅膀。在诵读中我们还要驰骋想象,再造新的艺术形象,这样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获得美的享受。现代诗歌鉴赏要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的形象,才能心领神会,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