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吊巴人     
益友良师忆巴人,文章百代见精神。锦溪城内熊熊火,白马湖边淡淡春。海外输诚忧国志,沪滨抗战救亡薪。疾风方显头颅硬,今日吊君泪满巾! 附注:①巴人(王任叔),是我同乡、良师、益友。前年我曾先后写《忆巴人》、《纪念巴人》两文,分别发表于《宁波文艺》及英国《世界日报》. ②1925年巴人在宁波由张秋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奉化,巴人参加声援“五卅”群众运动。六月七日,奉化各界组织成立“五卅”惨案奉化外交后援会。十日,万余群众冒雨集会。会上发现县知事沈秉诚没有到会,巴人  相似文献   

2.
由上海书店印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辑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各社团、流派、著名作家的流传较为稀少的著作,以及作家传记、作品评论、文学论争集等,依原样复印,供研究者参考。巴人的《论鲁迅的杂文》、霁楼编、赵冷(巴人另一笔名)署的《革命文学论集》、巴人与人合写的《边鼓集》、《横眉集》均被收入重新问世。《论鲁迅的杂文》是巴人1940年在上海沦为孤岛时期写的,该书分“序说”、“鲁迅思想的三个时期”、“鲁迅杂文的形式与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20,(3):55-60
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对它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语丝》出版时期至20世纪末,既有语丝社同人对社团的实时评价,又有学术界对于这一社团的回顾式考察。第二个阶段为21世纪初至今,研究者们从民俗学、传播学、文体学等诸多角度切入,从语丝文体、作家评价、杂志研究等方面对语丝社加以考察。尽管语丝社研究成果丰硕,但仍存在可供发掘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自本社在《语文新圃》2003年10月号、2004年1月号,相继发出在全国公开征集核心文学社团、社报、社刊活动的启事以来,不断接到来信来电,询问有关事宜。现公开答复如下: 1.凡在本刊封二公开介绍过的社团,即获得“语文新圃全国核心文学社团(报刊)”资格,可在自编的刊物上标明“语文新圃全国核心文学社团(报刊)”字样。  相似文献   

5.
巴人的剧作     
巴人在剧作方面也是卓有成绩的,但为他的其它成就所掩,不被一般人所知。早在1924年他担任宁波《四明日报》编辑时,曾与董挚兴合写了多幕话剧《烦闷》在《四明日报·文学》上连载。紧接着又发表了第二个剧本独幕剧《阶级》。这两部剧作,现在仅能在旧报的残页上看到一些片断。 1925年“五卅”惨案后,巴人自上海回到奉化,指导该县学生联合会、小学教师联合会组织演讲队、演剧队,并亲手撰写了话剧《沪上血案记》、《朝鲜亡国一瞥》、《何处去》  相似文献   

6.
以张采为中心来探究复社诗学活动和晚明诗学思潮的关系:“诗文之会与诗坛风尚”纵向考察“社团诗歌”在应社、“燕台十子盟”、临川“诗社”、选编《几社壬申合稿》、评点《新刻谭友夏合集》等五个阶段近十五年的演变发展脉络;“《知畏堂诗存》案例分析”则从横向角度对“社团诗歌”的文学史价值、创作盛况、创作群体的构成形态、地域分布等情形作了全面挖掘和梳理.最后得出结论:复社诗学活动是链接“社团诗歌”多种创作因素的纽带,引发和激励了晚明大规模的“社团诗歌”运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教育社团,出版过许多教育刊物,如最早于1909年出刊的《教育杂志》、1912年出版的《中华教育界》,以后著名的有中国科学社出版的《科学》、《科学季刊》,中华职业教育社出版的《教育与职业》,新教育共进社后改名为新教育改进社出版的《新教育》,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的《农民旬报》,中华儿童教育社出版的《儿童教育》、《活教育月刊》、生活教育社出版的《生活教育》、《民主教育》等等。据1999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第十卷)所载,共有教育社团240多个,出版刊物460多种,其中除…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历来重视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组建了一系列特色社团,编辑社参与的《建青报》创刊于1999年,迄今已发行了二十二期。它是一份在全市相关校际交流范围颇有影响、完全由学生动手操作的校报,也是一份从三岁到十八岁年龄段的学生共同参与编辑的具有特色的校报。由著名书画家程十发先生题写报头。《建青报》编辑社作为学校文学社团的一员,是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建设,并由高中部有关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定期开展活动的社团。《建青报》现按月出版一期,但社团活动每月要进行多次。在每一期报纸出版后,编辑社都要…  相似文献   

9.
浅草社是我国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关于它成立的时间,历来的说法很不一致。陈金淦在《关于浅草社成立的时间》一文中作了考证。他首先叙述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三种意见:其一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提出的一九二四年,以昏沿用此说的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田仲济和孙昌熙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其二是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提出的一九二三年春,沿用此说的有九院校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其三是冯至在《鲁迅与沉钟社》一文中提出的一九二二年。——实际上,对浅草社成立时间的不同说法不止这三种,据我所知,杨晦在《怀念翔鹤同志》一文里认为是一九二三年  相似文献   

10.
巴人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就以表现家乡的风土习俗、农民的遭遇命运而为文坛所瞩目,直到解放初还在努力修改《莽秀才造反记》这幅五十年前“中国江南农村生活的风俗画”。乡土小说的创作纵贯了巴人整个文学道路,并以其个性特色和可观的艺术成就而在新文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巴人的乡土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本文拟就其变化发展作一番探析。一“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来自鲁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所作的导言。按鲁迅  相似文献   

11.
新潮社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学生社团,它深受《新青年》同人的影响,不仅主办了《新潮》杂志,还出版了"新潮文艺丛书"等书籍,这表明五四青年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了现代出版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传播作用并进行了积极尝试,这为以后的青年知识分子李小峰等人投入新书出版业提供了实践经验。由新潮社的发展可以发现,新文化话语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便是由出版与大学合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文学社团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好形式.由于它有广阔的活动空间,丰富的活动内容,所以对中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未来人才的培养也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中国现代史上最先在学校出现的文学社团是浙江新潮社.1919年10月10日,杭州甲种工业专门学校学生夏衍(沈端先)等联络杭州一中的几位同学创办了《双十》半月刊,出版两期后,他们又吸收了浙江师范的部分学生组成文学社团“浙江新潮社”,并将《双十》半月刊改为《新浙江潮》周刊.他们在周刊上发表文章,探讨思想、学术和当…  相似文献   

13.
有关巴人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一般认为,巴人名称的由来有五种说法,均有一定的依据。巴人名称来源于鱼的说法是运用民族语言学和民俗学资料提出的一个新的观点,揭示了巴人及巴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社团管理是国家事务的管理。新时期的社团管理工作,在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明确规定:“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地方县以上各级民政部门。’何时还规定:社会团体的日常管理由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社团管理在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管理体制有待于自我完善。应当看到,社会团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不可忽视的主要力量,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又为社会团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用武之地。怎样才能做好新时期的社团管理工作呢?本文试图就此作些…  相似文献   

15.
《家教世界》2015,(3):18
涂末从小喜爱历史和写作,已在网络、报刊上发表过十多篇报道和文学作品,参加了《新月王子》中外名著导读,出版了散文集《呵,年华!》、历史小说《帝王祭》。在课余时间里,组建了北斗星公益学生社团,还和朋友们一起创办了汉服社,并在学校内发起了"汉服复兴运动"。在大型青少年综合素质竞技节目《最强少年》中,涂末的成熟、睿智,不仅引起评审团的热辣点评,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观众关于家庭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证明高明旅居栎社,是被方国珍强行羁留,而不是避乱隐居。因而,《琵琶记》的创作主旨是抒愤“功名误身”,而不是讲述“子孝共妻贤”。一、栎社沈氏瑞光楼。高明,字则诚,号柔克,浙江瑞安人。元末,旅居宁波栎社,完成古典戏曲名著《琵琶记》。栎社铺,宋元驿站,位于宁波南郊,距府城二十里许。这里是水陆交通要冲。奉化江蜿蜒而来,在此折转东北,汇入甬江,  相似文献   

17.
“几社”是明末著名的文学社团,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团体色彩。它在明末清初之际,不仅有过“抗清”的悲壮政治活动,而且其主要成员如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何刚等人。还都曾留下过不朽的诗文作品。而在“几社”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夏允彝的儿子夏完淳,则不仅是著名的少年民族英雄,“诗亦高古罕匹”(沈德潜评语)。要之,“几社”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它也并不感到陌生。 但是,现在关于它的名称的写法,却实在让人感到为难,或者简直无从下笔了。已使用简化字编排的新编《辞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等,以及繁体字与简化字并用的《汉语大词典》等权威性著作、工具书都写作“几社”;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游国恩等先生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吴志达著《明清文学史·明代卷》(高等学  相似文献   

18.
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大学生社团多是兴趣性团体,社团成员都是抱着相同或相近的爱好兴趣,自发地走到一起,形成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大部分社团都没有自己的社团精神、宗旨、刊物、网站、品牌、徽标、社训、口号以及社团资料档案等,更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很多社团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只注意了社团成员的兴趣性,缺乏对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建设,因而也就缺乏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后劲。社团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从制度入手,建立社徽、社训、刊物、网站等文化载体,加强文化建设,充实社团内涵,提高活动层次及质量,形成品牌。  相似文献   

19.
沤社是民国中期成立的词社,成员交游历时长、空间广。通过对沤社的交游考察发现,沤社是在清末民国与南北诗词社团交游中逐渐形成的,而且成为民国时期沟通南北社团及民国前后期词社的连接点;上海成为了民国时期结社重镇,改变了以往京都为唱和中心的"文学地图";诗词社员交游与结社的基础基于相似的文化与遗民背景,词社之间的交往,词学观念与创作均会相互影响。最后,由于社会传媒的发展,沤社成员又成为了《词学季刊》报刊词人群,完成了传统词社成员的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2002年执教高二,使用人教社2000年12月第二版教材,其中的第18课《巴尔扎克葬词》,编者注说, "选自《中外演说名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编入课本时,编者参考其他译本,对译文作了一些改动。" 对照阅读有关资料,发现不少地方的确改得很好。如将评价《人间喜剧》的艺术水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